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慧瑄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32-132,97
明代传奇《娇红记》讲述了中生娇娘两情相悦却未成眷属,最终二人以死抗争的爱情悲剧。剧中用多元化的视角展现了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悲剧的过程,层次丰富,感人至深。悲剧形成的原因既有主人公自身缺陷,也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本文就试图从内外两方面来探究二人爱情悲剧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流行音乐是解放大众感官的重要媒介,展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构成了辉煌的大众艺术景观,然而其制作、宣传和出版发行环节又受技术霸权的控制,反而加强了对文本自身艺术性层面的背离,放弃了追求艺术"显灵"状态的努力,导致大众对流行音乐更加广泛的漠视。这深刻体现了现代科技文化的悲剧维度,凸显了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矛盾性。从技术悲剧观念角度研究中国流行音乐,或是一个更富于成果的出发点,一种与悲剧的必然性进行调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将当代作家方方的小说《风景》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位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的叙述手法明显相似,人物性格命运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对两部作品叙述结构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个文本叙述结构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带来的同与不同的悲剧呈现方式,显然,福克纳"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与方方讽刺的语言则又是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4.
哲学研究离不开研究经典文本,但是,人们往往将文本视为一个简单被动和客观的对象,未能思考它自身的哲学意义。本文试图探讨如下三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哲学地对待一个经典文本?在哲学研究中,文本意味着什么?文本具有怎样的哲学意义?本文认为,文本与研究者共属同一个历史世界。文本的意义揭示这个世界,具有自身的独立性。文本提出可能的世界,研究者通过理解使之成为自己的世界。解读文本不是研究者的主观操作,而是他们生存实践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精选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宗教政策的重要文献片断,鸟瞰式勾勒当代中国宗教政策的发展脉络和总体轮廓,最后结合最新话语文本作抛砖引玉式的解析或推论。  相似文献   

6.
在文本的诠释中,什么属于“合法的诠释”和“有效的诠释”?什么又属于“过度的诠释”?文本的诠释需要设立一定的限度吗?这样的限度能否允许突破和超越呢?讨论这些问题,无论是对诠释学的发展还是对我们的理解实践而言,都是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它不仅涉及对当代西方诠释学思潮的评价,而且更关乎对诠释学研究未来走向的抉择。本文试图结合对当代诠释学发展的反思,阐述对上述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对马克思文本诠释的方法论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意见。一、文本诠释中的“文本语义关联性原则”读者对文本的诠释首先面对的是文本,而诠释学意义上的狭义…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的哲学、政治与经济语境中,战国时期的历法文本有着重要地位,这些文本与长期受到误读的阴阳家学派紧密相关。通过关注早期主要代表作之一,即《管子》形成初期出现的历法文本《幼官》,本文重新审视了阴阳家学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同时,本文试图阐明阴阳思想在齐国特有成熟重农社会中的应用——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中,《管子》之原貌得以形成,并产生了包括《幼官》在内的数部重要历法作品。本文亦试图展现阴阳家学派的后期演变,其对汉代黄老之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进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不是一个文本及其解读的问题。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至多是在历史语境中复原马克思的肖像。虽然这种研究包含着改变意识的要求,但所能达到的仅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或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这仍然停留在纯粹精神的世界范围内。回归文本的旨趣,不管是从思维推向存在还是把存在改造成思维,抑或根本就是在传统话语中兜圈子,这种理论活动看起来很学术,实质上除了在马克思的神圣肖像面前,对某个至高无尚的思想顶点仰望之外,就无事可做了。这一境界恰恰意味着思想悲剧的诞生。用西文本解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聂锦芳 《哲学研究》2012,(9):10-17,127
<正>引言: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关系的文本学视角厘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是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复杂内涵及其思想演变的重要维度。由于过去的研究多从原理的角度进行抽象的论证和推导,以致于关于这一维度的讨论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回到具体文本的特定语境和思路中进行分析,看是否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王新力 《世界哲学》2004,2(5):41-57
一、不可通约性作为跨语言交流的中断 托马斯·库恩观察到,当读者试图去理解一些古老的科学文本时,他或她常常会遇到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片断.  相似文献   

11.
托名龙树的《赞法界颂》目前存世的有一个梵文本、三个汉译本以及一个藏文本。这部经对汉地佛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公元11世纪以来,它在藏地却备受推崇。本文综合分析比较了该经的五个文本,探讨了其源头——两个唐代的汉译,虽另有经名,但内容相合,以及其流变——其余的三个本子,虽然篇幅缩减,但核心内容与前两个文本一致。另外,本文还试图寻求经托名龙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说明文阅读中局部连贯因果推理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丽梅  莫雷 《心理学报》2010,42(2):200-215
探讨熟悉主题的说明文阅读过程中维持局部连贯的因果推理的产生问题。3个实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材料, 实验1的文本提供明确的前提信息, 实验2的材料提供隐含的前提信息, 实验3的材料在前提信息与结论信息之间插入了其他信息。总的结果表明, 熟悉主题的说明文阅读过程中, 当文本提供的前提信息与结论信息一起呈现时, 无论提供明确的还是隐含的前提信息, 实现文本局部因果连贯的推理能够即时产生; 当前提信息相隔2个句子后, 虽然读者还是可以产生因果推理检测到与推理内容矛盾的信息, 但是这种检测敏感度大有降低。基于本研究结果, 结合相关研究, 本文尝试提出关于文本阅读中推理产生的“认知代价”观, 试图整合文本推理理论。  相似文献   

13.
泰勒将真实性理想作为讨论的前提,提出现代性的三个隐忧,并认为隐忧的产生应诉诸于道德理想内在机制的推动,试图使用泰勒的思想来重析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以期能对该文本做出更好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化四重关系的裂变使得底层劳作人民成为"城市游牧人",社群、空间、生活方式、文化身份共同解构世俗的乡土文化,其内部结构开始瓦解以致重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正是这种文化状态下生产出来的电影文本,其文化价值在此意义上超越了美学价值。本文通过对影片文本背后的乡土文化的解读,试图挖掘出导演的潜在的叙事无意识。  相似文献   

15.
刘玮 《学海》2008,8(2):122-130
作为当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人物,施特劳斯和斯金纳都力图用政治思想史的资源回应现实政治问题.斯金纳倡导在语境中理解政治思想,促进共和主义的当代复兴,施特劳斯则试图在政治哲学文本的历史解读中突显哲学的永恒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柯平 《世界哲学》2012,(2):5-22,161
柏拉图的城邦净化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净化城邦的诗乐艺术,意在保障施行正确的道德化教育;二是净化城邦的政坛与民意,以便实现大权独揽、唯我独尊的政治企图;三是净化城邦的公民,试图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挑选合格的公民。另外,"城邦净化"作为一种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祁琦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18-118
《判决》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霸权的父亲形象和一个试图反抗父权的儿子形象。作品中三位未出场的人物则包涵着文本的隐喻意义与卡夫卡内心的矛盾冲突与抗争。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理论界形成了一种定见,即康德视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其实,这种流行的见解完全缺乏对康德著作的深入研究和细致领悟。本文试图通过对康德文本的认真解读,恢复其相关观念的本真含义,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刘明贤 《学海》2005,3(3):123-128
伯林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悲剧理论移植到政治哲学领域中,目的是要进一步阐明其自由主义理论。他从三方面论述了其悲剧观:首先他批判了理性主义悲剧观;其次他依据价值多元论,分析了悲剧的产生根源;最后他认为,不重视启蒙运动敌人的观点也是产生悲剧的根源。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出,伯林认为悲剧无法超越。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及马克思等人的悲剧观相比,伯林的悲剧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20.
林萌 《美与时代》2014,(4):124-124
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通过对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的二元冲动及其在悲剧里的融合的探讨,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悲剧观。这种悲剧观是尼采整个思想体系重要的基础理论。尼采批判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认为真正的悲剧到了苏格拉底影响下的欧里庇得斯便消亡了。而对于悲剧重生的渴求中,尼采将他的悲剧观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