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红 《世界哲学》2004,(2):109-112
应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哲学系主任Simon Crithley教授和牛津大学Andrew Moore博士的邀请,由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资助,我于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先后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2.
正塔里克·拉马丹是当代西方著名的伊斯兰研究学者,出生于瑞士,曾在爱资哈尔大学攻读伊斯兰教传统学科,现任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因其在伊斯兰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而曾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创新者之一"。作为一位世界知名的伊斯兰革新主义者,他是如何看待伊斯兰  相似文献   

3.
荆其诚 《心理学报》1981,14(4):88-92
我于1981年4月7日代表潘菽所长赴英国吉尔福德参加英国心理学会1981年年会,受到英国心理学会主席K.Connolly的招待,在大会上宣读了潘菽所长的贺信,并作了学术报告。会前会后访问了伦敦大学、贝德福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谢菲尔德大学、艾克斯特大学等心理学单位。在英期间会见了英国皇家学会副秘书长P.T.Warren、艾克斯特大学副校长H.Kay。  相似文献   

4.
舒尔特(J.Schhe)(以下简称"舒"):近年来,英国传来许多关于大学学术情况的哀叹.它们的助学金被削减,哲学系被关闭:地位岌岌可危.让我们谈一谈过去:40年前牛津大学情况怎么样?那时你没有感到哲学中产生了真正重要的发展,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正在发生吗?  相似文献   

5.
<正>2007年至2008年,我在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做了一年访问学者,此事导致了《知识及其限度》①一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我的访问邀请人和联系导师就是本书作者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1955—),他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都在牛津大学度过,198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都柏林三一学院哲学讲师、爱丁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现任牛津大学威克汉姆  相似文献   

6.
C.S.路易斯(1898-1963)是二十世纪的学术巨人,他的职业身份是牛津大学(1954年后是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中古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教授.由于他在牛津大学获得古典人文学科、哲学和文学三个优等学士学位,为牛津学界所罕见,又由于他一生中同时在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奇幻文学创作和基督教护教学等诸多不同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被英国人骄傲地称为·"最伟大的牛津人".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5月27~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莱顿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的"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牛津大学的查理斯(D.Charles)教授、莱顿大学的德哈斯(F.A.J.de Haas)教授、乌德勒支大学的泰勒曼(T.Tieleman)教授、北京大学的吴天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玮副教授、山东大学的谢文郁教授、希腊学者柏内塔杜(M.Benetatou)教授(因病未能赴会,由浙江大学的陈玮博士代为宣读论文并作相关评论)、北京师范大学的廖申白教授等八位学者先后作了报告及相应评论。  相似文献   

8.
一、当代校园文化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大学生、教师等依据大学的特殊条件,在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学校的制度、活动和物质形态.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的物化的校园文化,如教室、展览室、图书馆、绘画雕塑、林木花草等,也包括校训、校旗、校歌、校徽等;另一类是社会的观念化的校园文化,它通过个体心理的内储外显的活动表现出来.校园里所有的教职工和学生都是文化的载体.他们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能力、气质、品格的心理态势及活动,都显示出个体的人文特征,从而构成了一个个的校园"文化体"和"文化群",形成了校园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代英语世界中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1999年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海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作过访问研究,据我的交流与阅读经验,在当代英语世界中,政治哲学是极为活跃的,其特点是以自由主义为轴心展开研究和争论,其核心话题是公正问题,以及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校徽在闪光     
我有一枚小小的校徽,白底红字。象征:我的心田 —洁白:我的青春 —火红, ·28.启迪美好希望的升腾。这枚校徽,是何等珍贵,“中国佛学院”每个字都闪烁着光辉: 历经风霜的考验, 追求真理的启示, 凝聚爱国的热忱, 彰显佛陀的慈悲; 中国佛教的重托, 五局佛代会的期望; 衬和平的向往, 时乎等的崇尚。我为此而喜乐、自豪,因为它有活泼的生命:亲证实德能 —佛陀的功德,追求真善美 —佛教的使命,呵,校徽,闪光,闪光!为着你,我把一顾虔诚的心献上。愿佛陀加被,我们在佛法的修学中,真正让你—闪九飞校徽在闪光@印通~~…  相似文献   

11.
赵鑫 《天风》2014,(1):44-45
<正>威克里夫:英国经院神学家,翻译家,英国散文之父(1328?-1384)1345年到牛津大学墨顿学院就读,并于1 362年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完成硕士学位。其后,他花了9年时间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 372年正式取得该学位。曾任牛津大学哲学、神学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从神父  相似文献   

12.
心理文萃     
至善论者难以接受心理治疗 阿雷丝戴尔·克莱尔是个事业非常成功的人。作为牛津大学的哲学研究生,他获得了著名的万灵学院学会的奖章,并当选为牛津大学的学监。克莱尔多才多艺,他从事小说写作,并且演唱自己作词作曲的乡村歌曲,此外他还制作出一些获奖的电视节目。 然而就在花费了他多年心血写作的一本书即将出版,同时他的一部电视剧也即将面世的前夕,克莱尔先生在伦敦北部的一个地铁车站跳入列车轨道自杀身亡。据他的朋友说,这是因为他非常担心评论家对他的作品如何评论所致。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专家西德尼·J·布莱特先生说  相似文献   

13.
2016年7月25日至8月12日在深圳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和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副主席单继刚研究员、蒉益民研究员,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哲学系主任赵东明副教授出席了开班典礼。研讨班全体学员、部分外籍授课教师,及深圳大学部分师生等近百人参加了开幕式。本期高级研讨班的主题为“行动哲学”,由来自牛津大学的约翰·海曼(John Hyman)教授、伦敦大学的玛丽亚·阿尔瓦雷斯(Maria Alvarez)博士、芝加哥大学的安东·福特(Anton Ford)副教授、伦敦大学学院的道格拉斯·拉文(Douglas Lavin)博士担任主讲,结业考试获得第一名的大陆正式学员可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访问3个月。  相似文献   

14.
牛津大学的哲学教育冯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00872)英国牛津大学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学府,哲学和社会科学是牛津大学的强项,在历史上它曾经培养出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牛津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方面有一套既有...  相似文献   

15.
我想从历史的角度就哲学的地位和意义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概述,以此为背景,来谈谈自己就哲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的一些反思。世界上第一批大学【1000年左右,萨雷诺 (Salerno)大学;1065年,巴马(Parma)大学; 1169年,波伦亚(Bologna)大学;1175年,蒙德纳(Modena)大学;12世纪,巴黎索本(Par- is,Sorbonne)大学;1163年,牛津(Oxford)大学】的建立,源自于卡尔大帝试图在教堂、修道院及宫廷等地创办一些致力于科学研究及基础教育的场所的构想。在此过程中,被摆在首位的是对《圣经》及基督教早期神学家们的著作进行注释和诠释。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中国有学者在讨论大学理念,这是重要的问题.从晚清办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现代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所谓"大学理念"的问题一直混乱不堪,中国的大学教育走过的是不堪回首的曲折历程,有很多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牛津等英国大学做哲学的方式与德国所谓的哲学研究进行比较,并论证:由于英国现存的一系列特殊的教育体制,使得德国所流行的那些做法不可能在英国得到鼓励.譬如,牛津大学实行导学制,对学生做每周至少一次耳提面命式的指导;校方对教学很重视,把教学而不是写作作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职位很有保障,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对发表作品不做什么要求;写作和发表作品是研究兴趣、自我激励和思想成熟的自然后果;如此等等.总之,在英国大学,哲学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共享的不是一组哲学信条,而是一套学术标准.与其说牛津大学是一所传播哲学知识的学校,不如说是一所培养哲学家的学校.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录取人数的扩增大学这一当初被认为是一遥不可及一的殿堂,在现在社会似乎已是"触手可及"了.大学被认为是走向社会的"金钥匙",在如今也似乎"贬值"了.因为要想踏进大学的校门.将有很多的"道"可以走,其中,学习美术专业早已成为通向大学殿堂的一条重要通道,美术考前培训班便应运而生并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英暑期哲学学院第四期招生(现代认识论)中英暑期哲学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教学机构。学院名誉院长为汝信教授和爵士斯特劳森教授,院长为邢贲思教授,中方委员会主席为邱仁宗教授,英方委员会主席为布宁博士。1993年7月19日一8月6日,本院将办第四期讨论班,拟招收正式学员40名,旁听学员20名。凡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哲学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以及对本期内容感兴趣的其他人员,均可报名入学。正式学员须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听英方教师授课,用英语参加讨论,用英文撰写结业论文,因此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旁听学员仅参加听课或辅导课。正式学员可领到学院提供的若干本英文原版教材。学员完成学业、结业考试及格,可获结业证书。少数成绩突出者经超选可获赴英国研究访问三、四个月的奖学金。1993年第四期的主题为“现代认识论”。教师和课程为:(1)牛津大学戴·佩尔斯教授:“休漠的《人性论》”;(2)基尔大学乔·丹西教授:“知识和辩护”;(3)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安·格雷林博士:“认识论和模态”;(4)圣·安德鲁斯大学约·斯科鲁普斯基教授:“怀疑论和意义”。本期地  相似文献   

20.
西方大学的校门和中国大学的校门在建造理念上差异较多,西方大学认为大学是开放的,自由的,校门仅仅是一个出入口,这导致很多国外大学采用了"无门式"校门。美国加州大学校长认为,大学已经充分融入到社会中去了,现代大学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城市,有着多结构的目标,有更多的权利中心,是自由、开放、没有围墙的特殊群体。没有围墙,也就意味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