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研究儿童的心理,从儿童身上探讨认识的原始发生。他在多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发生认识论。这个学说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强调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具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并在认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过滤、整理外  相似文献   

2.
怀疑问题研究述要张明仓(武汉大学哲学系)在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怀疑心境的困扰、怀疑主义思潮的传播以及社会对合理怀疑的迫切需求往往异常突出,由此必然引发人们对怀疑问题的认真反思。现将研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关于怀疑的涵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识源泉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两千多年来哲学史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斗争的焦点。人们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寻找失误的理论根源时,这个长期以来被认为不成问题的常识性的问题,却成了问题而被提出来。从1980年以来,国内有些报刊相继发表文章,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  相似文献   

4.
现在所有的人都在学习系统思维,学习综合观察问题等。这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需要。同时各方面的专家往往都发现,他们研究的问题原来就是系统的。例如,我们国民经济计划的经验是系统的,生产力的配置问题是系统解决的,复杂的技术客体是系统的,等等。许多昨天还是用一般术语和专门术语称呼的东西,今天都用系统的术语称呼了。  相似文献   

5.
近三、四年来,微观认识论已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就这几年的研究状况看,研究者一致认为,传统认识论注重认识的宏观探讨,忽视了认识的微观分析。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现代认识论的重心应转向微观认识的研究。但究竟什么是微观认识论的对象和范围,大致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森田疗法中的认识论问题安徽医科大学(合肥230032)樊嘉禄周和岭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先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的。由于它否认了欧美神经衰弱症的治疗方法,长期不被西方接受,就是在当时的日本,支持者也是寥寥无几。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探索,森田疗法已...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说的是传统认识论问题域在现代的超越和转向。这种超越与转向并不是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消解,也不表明认识论的终结,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域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思维框架中的拓展和深化。一、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哲学史就是问题史,而问题总是在某种思维框架中提出并予以解决的。传统认识论的“传统”主要的意蕴不在于时间上与现代的分界,而在于它的问题域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中,也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来解决的。“近代认识论的共同倾向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即认识着的心灵和它所面对着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开展,过去一直被忽视的主体-客体问题,在哲学界引起日益广泛的关注。大家在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尽管这种探讨还是初步的,但已开始显示出我们研究工作的生机和乐观前景:正是在这种探讨中酝酿着认识论研究的新的进展。当前,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这项研究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使其更加有力地促进认识论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殷杰  尤洋 《哲学研究》2012,(8):61-67
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向来都与价值和性别无涉,然而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种关注女性道德和政治地位的认识论出现在哲学中,这就是女性主义认识论(Feminist Epistemology)。女性主义认识论的产生跟社会领域中普遍进行的科学批判密切相关。这种批判之核心在于对传统认识论提出深刻质疑:既有从社会文化层面进行的外部批判,又有对科学本身进行的内部批判。自启蒙时代以来,社会领域中就一直存在着一种张力:一方面,是客观的科学知识的公认模型,它所处理的是客观可度量的现象,揭示了由数学规律所统治的世界,并作为一种标准模式为科学、道德、价值等所广泛采纳;另  相似文献   

10.
希腊怀疑主义对独断论的诘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给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独断主义知识论所致力解决的根本问题.独断论者(指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下同)都相信事物是客观的、可知的,因为事物必定具有一种合理的,因而从理智上说是可以理解的本性.真理就是对事物本性的把握和表达.因此,他们认为,“知”和“说”是知识论所必须研究的二大主题,这二大主题,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一类是关于事物的,一类是关于词的”,用斯多亚派的话说,是“讨论的主题和语言”.“知”是对事物本性的把握,“说”是对事物本性的表达.前者涉及如何认知事物的问题,是第一性的,后者涉及如何描述事物的问题,是第二性的.因此,作为这二者之结合的真理,必须从“知”和“说”两方面来追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利科的"怀疑的解释学"引出一个对解释学的怀疑问题的更加宽泛的思考,强调任何解释学都是对怀疑意识的克服,从近代到现代的西方解释学的发展都表明了这一点。当代的现象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被给予性",而不是某种先入为主的基础。现象学的被给予性是超越传统基础主义的,它同时也是对怀疑主义的超越,它的怀疑是笛卡尔似的。伽达默尔似乎不满于利科过于执着于怀疑的解释学与信心解释学的对峙和差别,而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即置怀疑的解释学于信心解释学之中,虽然他在本文中并没有明确使用"信心解释学"这个词。对于伽达默尔来说,从怀疑到信心,是通过辩证法来实现的,而他眼里的辩证法被解释学化了,并与现象学对接,它涵盖对话、解释学的应用、实践智慧和视域融合等因素,伽达默尔突出从中引发出来的"分享"概念,强调理解作为一种参与是"分享",而不是独占,它不是获取部分,而是获取整体,人类的文明、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  相似文献   

12.
江威 《哲学动态》2023,(2):81-89
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普遍怀疑的产生及克服都取决于他所持的特定上帝观念;就清楚明晰的观念而言的真理标准和上帝存在之间的循环论证,也产生自笛卡尔未能恰切地认识上帝观念之优先性。只要我们有关于上帝的真观念,便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普遍怀疑,进而也不会有对其的所谓循环解答。也就是说,笛卡尔的真理标准是第一位的,神的观念是从属于这一真理标准的(尽管这个标准必须进一步被澄清)。因为该观念的优先性在于知识的内容,而非知识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斯宾诺莎看来,怀疑就其本性而言不可能作为方法;真正的方法论首先在于辨识真观念,因为唯有观念自身的力量可以揭示怀疑和确定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孔子对于鬼神究竟持什么态度 ,看法历来不一。或者认为他敬信鬼神 ,是个有神论者 ;或者认为他怀疑鬼神 ,具有无神论倾向。为什么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竟会有如此不同的两种看法 ,并长期争论不休呢 ?是的 ,语录式的文体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思想的零星片断 ,固然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但真正造成这种歧异纷争状况的原因却不是这种文体而是那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在孔子所有谈论鬼神的言论中 ,几乎没有一句是能够明白而又确定地表达他的态度的。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则必然造成较大的可解释性。这就难怪人们要见仁见智、莫衷…  相似文献   

14.
<正>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中,把认识论自然化的趋向受到了许多批评。人们认为,自然化趋向是片面的认知辩护趋向,它没有注意到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究竟应该自然化抑或社会化?在今天看来,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相似文献   

15.
拒绝怀疑     
十多年前,早仅17岁的我在西藏的一个部队当一名穿小号军装还显肥大的新兵,开始体验比内地更强的紫外线和更少的氧气。那里氧气少到何种程度?不过海平面的60%左右,在西藏躺着,也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爬山。因缺氧引发的高原反应可真叫霸道,厉害而万恶,让你头痛恶心,睡不稳觉,吃不好饭,四肢乏力,呼吸困难,胸闷气短。  相似文献   

16.
1989年10月,日本记号学会会长坂本百大教授及夫人,应邀出席了我们中国逻辑学会逻辑与语言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暨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会上,坂本先生被聘为我国符号学研究会名誉理事,并作了精采的学术报告。本文所及则是该学术报告的中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18.
理性情绪疗法中的认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20世纪50年代酝酿,60年代正式创立的。1962年,他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标志着作为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的理性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80年代,这一疗法成为国际上闻名的心理治疗体系,近20年来,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采用本疗法治疗的病例日益增多。围绕着本疗法的核心非理性信念,有着许多认识论的问题。1 非理性信念产生于认识脱离实际艾利斯把理性情绪疗法归结为ABC理论。A:外来的激发事件;B:患者内在的认知信念系统;C:出现在病人身上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19.
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本质、结构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在近代哲学中(自洛克以来),认识论一般说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和相对划定了对象领域的哲学学科。这个学科一般说来研究的是下列几方面的问题:认识过程的基础和动力;认识的目的和目标;认识活动的本质和结构以及认识活动在人的社会活动的整个系统中的地位;认识主体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同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同真理的关系、认识的程序同方法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①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