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研习西方美学的过程中,深感康德与尼采的重要,两人之间不无关联的的异质性,更是现代美学不容回避而且颇堪玩味的一个重大问题.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及开风气者,这点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是尤其明显的.这样一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在美学方面的贡献同样影响深远,可以说康德是美学的真正开创者.与康德时代相距不远的尼采,却是作为一个批判与异质的角色出现的.尼采的美学阐释充满了向酒神复归的冲动,这对康德的体系性美学构建起到了一种解构作用.所以本文拟从"先验性、经验性"、"主体性、反主体性"的角度对二者的美学思想做一个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康德美学思想与近代及其之前美学思想的关系 康德是近代美学的主要开拓者,在美学史上,其美学思想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与前人美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博克、卢梭、休谟、夏夫兹别里等对其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康德形成了其前期批判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康德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以三大批判所建构的主体性哲学体系中,道德自由的主体性是最突出、最核心的部分。本文试图从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基本环节:实践理性原理、实践理性对象、实践理性动机中,对之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和革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此,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康德美学是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互"调和"的一个结果。这一结论并不切当。首先,今人所谓的"理性主义美学"仍包含着诸多经验主义元素,这与其他经验主义者的美学思想在理论根基上存在着一致性。康德对于这些学说的批判首先都是基于"先验论"这同一个主导立场之上的。调和论则在某些方面割裂了康德的这一立场。其次,康德"审美愉悦理论"的形成与其对"完善性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并非理性派的"合目的性概念"与经验派的"快感"之间的简单调和。厘清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康德美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5.
阿佩尔对话伦理学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预设了对后者的两个基本判断,即康德的道德哲学受限于主体性哲学,并且是一种严格的原则伦理或意向伦理。但从阿佩尔的视角反观康德则不难发现,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终极奠基的努力,以及他所强调的对话伦理学的责任伦理之维,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很多思想环节中都已有所体现。康德有关目的王国的思想就是其中一例。康德的目的王国与阿佩尔的理想交往共同体概念在内涵上非常相似,目的王国的法则与理想交往共同体之规范性前提以及目的王国的首领和理想对话的共识之间也存在对应性。这种比较最终得出,康德的定言命令式和阿佩尔对话伦理学的对话原则之间具有同构性,两者既包含了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检验具体规范的程序性原则。这些都表明了康德与阿佩尔相似的思想洞见。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与美学、审美与德性之间的联系在康德哲学中是显而易见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充分提示了这种联系。这种联系使第三批判在体系里起着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联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伊格尔顿认为,康德的道德法则仅仅在形式而不是内容上模仿了审美,他还在拉康思想的启发之下将康德义务论伦理学归入"象征界伦理学",因为那种纯粹形式的道德律近似于拉康的象征界秩序。康德反对英国经验主义基于摹仿的伦理观念,但伊格尔顿指出,康德那种纯粹形式主义的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南辕北辙的,抽象法则不是人类的目的,人的价值应当像艺术品一样,既是类存在也是个体存在。道德法则、美学以及人本身,这三者只以自身为目的。最终伊格尔顿提出,考察文学艺术的美学与人类学价值,必须重返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康德批判时期的"三大批判"基本奠定了其哲学思想的框架,其中的《判断力批判》则奠定了其美学思想体系。《判断力批判》几乎成为康德的美学全貌,而在康德前批判时期所作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被学界普遍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从"四同"和"三异"中发掘《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意义和价值,以此对其作出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9.
一康德美学不仅在康德批判哲学中而且在整个西方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以往我们对康德美学的理解多停留于、满足于从社会性、直观性两方面挖掘其合理性,并从先验主义和心理主义两方面来批判其唯心主义片面性,基本上没有超出胡塞尔现象学所批判的那种自然主义的眼光。这里所说的自然主义,是指那种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既设定一个对象的客观存在,又设定主体能站在对象之外对这对象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把握的思维方式,它典型地体现在近现代自然科学中。无须辩驳,在近代自然主义传统大背景下探究美学奥秘的康德,难免带有传统自然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罗亚玲 《现代哲学》2023,(6):108-116
韦伯、约纳斯和阿佩尔等责任伦理学家不管是将责任伦理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补充,还是将之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都预设了后者是缺少责任伦理之维的意念伦理。本文质疑这一预设,试图基于对康德至善思想的考察,表明康德道德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责任伦理的思想。本文将先指出责任伦理学主张在承认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在原则应用环节纳入对行动后果的考量,是一种整合义务论伦理学和后果论伦理学的尝试,并呈现了以阿佩尔为代表的典型责任伦理基本论证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在康德实践哲学的框架内对其至善思想展开考察,通过对至善所包含的德福一致思想、上帝理念的分析以及对其论证思路的重构,表明至善思想体现了责任伦理的主张,并且康德的论证思路与阿佩尔对责任伦理的论证思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康德目的论思想的精神原则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目的论思想的精神原则及其时代意义刘钢目的论是一个长期为康德所思考的问题。早在《判断力批判》发表之前,康德在《对优美和崇高的感性的观察》(1764年)一文中就结合对美和崇高的分析首次探究了目的论问题。1788年,康德发表了《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一文,进一步对目的论问题做了研究。然而,多少有些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康德的目的论思想并未受到大多数康德思想的批评家的重视。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批评家们对康德目的论思想中所包含的改造传统目的论和建构先验主体性原则的理论意图缺乏足够的认识,恐怕是主要…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以他关于“道德法”和“伦理法”的区分以及对康德道德理论的批判而著名.本文的作者Mlen W.伍德从黑格尔早期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切入,以《自然法论文》、《精神现象学》以及《法哲学原理》为主要文本,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作者认为,黑格尔虽然批判了道德观点的空洞性、抽象性,但是赞同道德是伦理生活的一个方面和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黑格尔而言,道德不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它要在伦理生活中获得实现.黑格尔与康德的伦理思想并不完全对立,他们共享着同样的伦理价值、理性自治,只是黑格尔试图在康德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使道德走出主观性的应该、把伦理价值与社会和历史现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崇高论思想是康德美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在崇高感中,人的精神力量得到提升,超越了自然界,取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康德通过借助于理性,将崇高感与道德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康德主张的是人本主义哲学,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一在标榜艺术终结的后现代语境中,西方传统的美学面临着衰落。当代西方美学重新思考审美功能,其美学的转向是以重新考量美与生活的关系为重点,而道德乃是其中的难点:美与善如何能够在人生中获得统一迄今仍然是美学致力于解决的难题。在西方美学的当代转向中,美学家对传统美学的批判集中在对康德关于审美无功利性这个作为其美学基石的观点的颠覆上。当代美学家批判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15.
晚期福柯思想的一个线索就是对康德启蒙问题的再思考。康德提出要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摆脱"未成熟状态",实现理性的自由。福柯发展了这种批判,认为康德启蒙思想暗含着对我们当下在场的分析,凸显出一种现代性态度和伦理风格:主体和真理的关系不再是认识论的,而是伦理的,即人们有没有勇气去运用自己的理性。通过转向一种"勇于求知"的"伦理学",福柯消解了康德的先验主体结构,重建起启蒙与修养工夫之间的关系,倡导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我们自己的当下实在性"。  相似文献   

16.
张政文 《哲学动态》2007,(10):60-64
康德被公认为现代社会基本理念和现代性的主要缔造者。正是如此,康德受到自黑格尔至当代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福柯等人的反思性批判。在当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抗的场景中,对康德的理解如何才能够更具时代的合理性,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视域来解读康德审美理论,就重建康德审美理论的当代理解做一探讨。一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康德审美理论的基本概念。在康德理论体系中,第一批判讨论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第二批判讨论的是人类实践能力,而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则不仅要协调人类诸认识能力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考察认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是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体系批判的核心。蒲鲁东的辩证法成分包含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以往学界认为主要侧重于后者。本文则认为,蒲鲁东的思想来源更侧重于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吸收,与黑格尔辩证法本身相距甚远甚至对立,但在形式上与黑格尔辩证法又具有同构性。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从更深层次来说是对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总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思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是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并在价值评判上与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了分歧。他通过对康德哲学真理观的批判,反对认识主体与道德主体的分裂;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的伦理观,反对国家伦理对个体价值的压制。他肯定了儒家伦理中的整体性与超越性,在后启蒙的视野中对儒家伦理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追问方式。  相似文献   

19.
康德对宗教合理性基础的批判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三大批判最后都包含着一个问题———宗教批判 ,这一问题究竟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与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康德的宗教批判角度来揭示这些问题 ,重新审视康德的批判哲学。一、清除旧宗教的知识基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宗教的态度 ,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诸多争议中 ,如何看待康德对传统神学的批判是一个焦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有必要弄清这样两个相关的问题 :康德为何要对传统神学进行批判 ?康德对传统神学的批判是否就意味着对神学的批判 ,以至于否定宗教 ?对…  相似文献   

20.
自笛卡尔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开始走上一条张扬主体性的道路,至康德而大定。在作为康德哲学之构成部分的美学中,崇高分析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又尤甚:自然物的崇高本质被完全归结为人的道德主体性。事实上,在自然审美中,除了"人化"的方式外,尚有一种似乎更为本真的"非人化"方式。此种方式所展示的,不是主体性的张扬,而是主体性的收敛,在崇高的情形中,甚至是主体性的谦卑。与此同时,自然物也不再是彰显主体力量的消极手段,而上升为与主体平等相向甚而反过来对主体形成某种"压抑"的存在。中国诗人郭小川的《望星空》以了望自然星空始,以歌颂人造火箭止;以敬畏宇宙的无限神秘始,以赞美人类的无穷智慧止;以情感想象力受到压抑始,以理性主体性得到伸张止;诗人的经验走完了康德为崇高审美划定的内在理路,可以作为康德崇高说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