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考察大学生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方便抽样法,应用社会善念自陈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社会善念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基本心理需要在社会善念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社会善念与基本心理需要之间均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善念与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老年人需要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天津市270名社区低龄老年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度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的方法,考察人格、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心理需要满足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多数老年人的经济、人际、亲情、保健、尊重、认知、价值等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来自家人、朋友及他人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各种需要的满足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向性人格对老年人的需要满足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影响以直接作用为主;神经质人格对老年人的需要满足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影响以社会支持为中介。  相似文献   

3.
采用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江西赣州九所公立学校三个年级的1311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初中生的孤独感和自杀意念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孤独感在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初中生自杀意念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即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减弱。因此,问题性网络使用和初中生自杀意念之间存在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韩磊  高峰强  贺金波 《心理科学》2011,34(4):889-893
以7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人格基本维度与羞怯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神经质对羞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向性对羞怯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在外向性、神经质对羞怯的作用中,社会支持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外向性对羞怯的负向作用受到自责的调节,神经质对羞怯的正向作用受到求助的调节并且神经质预测羞怯的过程中,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也受到求助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省农村地区299名留守初中生与326名非留守初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亲社会倾向量表、家庭功能评价量表、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考察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留守初中生的亲社会倾向与非留守初中生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人格的开放性、谨慎性都对留守初中生的亲社会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能力越差亲社会的行为倾向越少,个体越具有开放性、谨慎性的人格特质就越容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倾向;(3)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谨慎性在家庭功能与亲社会倾向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选自长沙市的452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人格在农民工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农民工收入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性;在农民工收入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神经质和宜人性有缓冲作用,外倾性有增强作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受到宜人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何文芳  吕厚超  杜刚 《心理科学》2019,(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翠蓉  胡谊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5,28(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性别差异;(2)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多血质者主观幸福感最高,抑郁质者最低;(3)四种人格类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有随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神经质、外向性和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力;但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以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为中介。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选取57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问卷、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反刍思维对大学生攻击行为产生作用;(2)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下,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更强,而在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下,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铭心  雷雳 《应用心理学》2005,11(3):247-253
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何使青少年健康地进行网上冲浪,使他们在冲浪的过程中增强自律意识,就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互联网信息服务在哪些方面能够满足青少年的需要。该研究通过对33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开放性、客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2)宜人性和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的三个方面间接地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产生影响。(3)客观社会支持会影响主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Social phobia is a common anxiety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impairment in social and occupational functioning. To date,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hobia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 construct with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data from 2 widely used measur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dministered to 132 individuals with DSM‐IV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 Thes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a healthy control group and from several clinical and non‐clinical sampl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Persons with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on both measures of social support compared with all other groups. It is suggested that deficits i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sociated with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 may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orbid problems and should be explicitly targeted by treatments for social phobia. Low cor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nxiety measures suggest that perceived support should be specifically evaluated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将横断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对6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对同期压力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对后期压力的主效应则不显著。社会支持的变化类型对后期压力也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开朗—果断”与“拘谨—温和”两类人格对同期压力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前者同期的各类压力均显著低于后者的同类压力;前期人格类型对两年后压力的主效应依然显著。社会支持与人格的独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显著;社会支持的变化与人格的独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显著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两年后,采用小五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49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创伤后成长与情绪性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年龄、性别差异不显著;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体验的改变分值最高,其次是自我觉知的改变,得分最低的为生命价值的改变;(2)积极应对方式在情绪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则不发挥直接的中介作用;(3)情绪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低社会支持组的个体情绪性人格越高,越容易采取积极认知、寻求支持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产生更高的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15.
采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188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青少年感知到的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的年级特点,并探查父母自主支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感知到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发展趋势一致,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在初二时期出现拐点。(2)父亲和母亲的自主支持与青少年自尊及社会适应各领域的发展均呈正相关,而且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的作用不仅具有累加效应,还可以相互补偿。(3)自尊在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与社会适应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业成就是衡量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检测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受到感知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先前的研究已经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共同作用机制,但感知社会支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强度不明,且尚不完全清楚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以及一系列调节效应。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41篇,含78个研究。结果发现:(1)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与学业成就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但效应值偏小,即二者之间存在的是弱相关。此外,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且对学习投入的效应量高于对学业成就的效应量。(2)学段仅对感知教师支持的调节效应显著,学业成就指标调节了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而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调节效应不显著。(3)学习投入在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初中群体,在高中群体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al model of self-supporting personality, enacted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a sample of 482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using the Self-Supporting Personality Scale for Adolescent Students (SSPS-AS), th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SPSS). Results from the cross-sectional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interpersonal initiative, interpersonal openness, personal openness and personal initiative predicte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hrough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acted social support, while interpersonal responsibility, interpersonal flexibility, and personal initiative predicte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directly. Thus, the hypothesized relational model of personality, enacted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was supported. The positive relational schema may be the main underpinning of the relation of self-supporting personality, enacted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ulture also may influence the relation.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tested a model derived from personality theory in which perceived stres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health-risk and health-promotion behaviours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perceived physical health. A sample of 53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leted a web-based survey assessing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perceived stres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health behaviours, physical health and a scale tapping elements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alyses that account for the effects of traits from the five-factor model (e.g., neuroticism, conscientiousness and extraversion) indicated that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er physical health and this association was fully mediated by higher levels of perceived stress and lower level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 was related complexly to health such that it was related to poorer health via higher levels of perceived stress, but was also related to better health via higher level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ur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need for considering key mediators of the link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poor health outcomes.  相似文献   

19.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5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来考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均能够正向预测学生学习投入;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在主动性人格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林初锐  李永鑫  胡瑜 《心理科学》2004,27(5):1116-1119
为了考察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利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110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层级回归分析的结果不仅支持了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而且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形式,即(1)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显著,但是调节效应不显著;(2)社会支持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同时显著;(3)社会支持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调节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