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得失寸心知     
“请问禅师,船夫载客过江,船行时,船在沙滩上轧死很多螃蟹。这是乘客的过错还是船夫的过错?”“这不是乘客的过错,也不是船夫的过错。”“那究竟是谁的过错呢?”  相似文献   

2.
书和信是我们日常习见的两桩东西,除了不识字的人,几乎人人都要和它打交道。至于这两个字,那更是一入小学就认识的,有什么好谈?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读用现代化汉语写的东西,懂得这两个字的通常意义,那大体上可说是“一目了然”了,然而你要读点古书,那可就未必了。书字最初的意义,并不是指我们现在书店里卖的书,而是“写”的意思。书是个形声字,篆文上写作“(?)”,上面的“(?)”是形符,下面的“(?)”是声符。(?)  相似文献   

3.
关于资产阶极社会学,是香花还是毒草,我在“必须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社会学”一文中是这样说的:“一般说来,资产阶级社会学从来就不是香花,而特殊说来,资产阶级社会学在中国又始终是毒草。”关于这一方面的理由,我不准备再重复。我只准备谈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上述文章中所曾经提到过的费孝通在2月20日文汇报所发表的“关于社会学,说几句话”那篇文章,为什么它不仅是右派分子恢复资产阶级社会学纲领性的文件,而且还是章伯钧的“政治设计院”的理论基础。应该指出,那篇文章费孝通是  相似文献   

4.
今天不够好     
“今天不够好”。这是我一个朋友书房墙上贴的一幅字,第一次看时,首先吸引我的,是那5个字,每一笔都颇见功力,特别是“天”字最后一捺,直欲破壁而出。我知道他的书法曾获过大奖,不过现在他却很少写字,只是偶尔自娱一下。  相似文献   

5.
文以情动人,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精妙的文章,不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华丽辞藻的堆砌来取胜,而是靠真实情感的抒发去感染读者,教育读者。“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真时自感人。”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这两篇文章,并非字字珠玑,却句句动人,穿越历史的时空,父亲那翻爬月台去买橘子时肥胖的背影,鲁迅那隶体“一”字似的须、根根竖起直立的发,黑瘦的面容,早已在读者脑海中定格为永恒的画面。  相似文献   

6.
同志们 :事先没有很好地准备 ,很抱歉 ,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看看杂志。我曾经向龚育之提出过 ,伪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医学与哲学》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医学与哲学的内容很多 ,哲学不限于自然辩证法 ,医学也不限于自然 ,甚至于社会。从历史上看 ,医学开始并不是科学的 ,但其目的是治病救人 ,现代医学的发展 ,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况 ,延长了人的寿命。没有医学 ,人类不可能长寿。台湾中医研究院院长吴大猷说过 :中国使用“科技”这两个字是最大的不幸。“科技”两个字不是创用。1956年 12月 ,成立了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 ,后来与国…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文化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在国学之中,热门的热门是儒学。孔府家酒。孔府地毯。孔府糕点。孔府圣烛。孔府菜谱。三孔啤酒。驱车游曲阜,但闻萧韶袅袅,金声玉振。举目四顾,可见《论语》碑苑,鲁国斗鸡,古代婚俗……好不热闹。如果运气好,眼前还可重现两千多年前“八情舞于庭”的盛况。“儒学热”又在去年金秋达到了高潮。先后在北京和岳阳举行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不仅对已故两千五百年的“至圣先师”表示了真诚的忆念,而且瞻望了本世纪末乃至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灿烂前景:原有的社会信仰体系动摇了吗?可以用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8.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叙事》篇中说过:“章句之言,有晦有显。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言外.”在他看来,文章有的隐曲蕴藏,有的直显外露.文章有“晦”“显”之分,就要求写文章的人既要学会用“露”笔,又要学会用“藏”笔.“露”笔鲜明磊落,直言无余,给人明快之感.“藏”笔含蓄内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颇多余味。写作中,是用“露笔”还是用“藏笔”,这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杜佩良 《天风》1997,(4):19-21
说起云南这片神秘的“红土地”,浮现在人们脑海的是那四季宜人的春意,是那嶙峋叠嶂、石笋如林的“天下第一奇观”,是那谷如斧劈、水似野马的怒江大峡谷,还有那近在咫尺而又变幻万千的玉龙雪山…… 然而,这一幅幅称罕叫绝的人间佳境,却并不是红土高原的真正瑰宝。  相似文献   

10.
说起云南这片神秘的“红土地”,浮现在人们脑海的是那四季宜人的春意,是那嶙峋叠嶂、石笋如林的“天下第一奇观”,是那谷如斧劈、水似野马的怒江大峡谷,还有那近在咫尺而又变幻万千的玉龙雪山…… 然而,这一幅幅称罕叫绝的人间佳境,却并不是红土高原的真正瑰宝。你若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很有新意的论文,对黄克克教授来说是“初探”,对前人来说还未曾“探”过。文章不是仅就佛教而言,但与佛教建筑契合最深,可作为佛教寺院建设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常见有人说甲骨文中已有了“仁”字①,依据是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2卷19页的第1片卜辞中收有一个很像“仁”的字。然而,许多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指出,这片卜辞上下文字皆有残缺,其中这个很像“仁”的字也有残缺,而且构成这个字的左右两半边隔得比较开。有专家指出,这个字右边的“二”,实际上是一个“兆序”数字,并不是该字构形的一部分,因而这个字不可能是“仁”字。而且,“这条卜辞虽有一些字残缺,但大意还是明确的……此卜辞应是某方国向商王朝进贡二十匹马的记录”,若将此残存的“”形与兆序“二”当…  相似文献   

13.
《佛教文化》2011,(3):108-113
石家庄的一家饭店,吃完饭的刘正军悄悄叫来服务员,“请把那堆人家吃过的贝壳打包、我要带回去。”看服务员满脸疑惑,他笑笑说,“我不是卫生防疫站的,你照做好了,我有用的。”这天晚上,刘正军用细小的字、把完整的一部《心经》写在了小小的贝壳上。  相似文献   

14.
纪晓岚爱好猜谜,也喜欢出谜。传说有一年元宵节,纪晓岚在一对大灯笼上写了副字谜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狼狗半边仿佛,即非家禽,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一片模糊,虽是短品,亦是妙文。”黑白红黄都不是,那就是“青”,半边狐狸狼狗即为“犭”,合起来就是“猜”字,诗词论语上都有就为“言”字,四方模糊即是“迷”,合为“谜”。所以其谜底就是“猜谜”二字。此则谜联用语诙谐,对仗工整,隽永清新,且耐人咀嚼寻味。曾有个不求至道的僧人向纪晓岚索联,纪晓岚就为其撰联曰:“日落香残…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们的立场、政治路綫和政治方向来说,有没有所谓不偏不倚而居“中”的某种立场呢?我们说,这种“中间立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在客观上的不存在,是指这种以“中间”为立场、路綫和政治方向的“中”,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真正居于“中间”的。因为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说,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的人,都要占着一定的阶级立场,不是这一个阶级,就是那一个阶级;不是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就是趋向于那一个阶级;或者是在这一方面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在那一方面又趋向于那一个阶级。任何超阶级的所谓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其次,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上来看,任何人不是向前发展,就会向后倒退;不是  相似文献   

16.
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词:“我是个村郎,只合蓬窗茅屋梅花帐。”这十四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就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存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个胸无大志不求长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一点也不是,蓬窗茅屋梅花帐,是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沈德溶 《天风》2006,(24):20
经文:太5:27年轻时候,读这节圣经,觉得很容易懂,叫人分清是非,感到要照这节圣经去做,也并不难。几十年来,在社会中活了大半辈子,越来越感到主的话十分可贵,也感到要真正照主的话去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就难在一个“说”字上。因为主的话不是只要自己分清是非就行了,而是还要“说出来”,对“是”要说“是”,对“不是”要说“不是”,这就很不简单了。试问:你在一个社会地位比你高的人面前,假如他对一件事说了个“是”或“不是”,而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他的看法却是不对的,这时你怎么办?背着自己的良心,跟着他说,还是明哲保身,不出声呢,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坦然无惧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就说“是”,“不  相似文献   

18.
“迷信”这个词广泛地被人应用,大概不是从“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的。虽然“破除迷信”是当时人们的口头禅,但是那多指“现代迷信”。其实,“破除迷信”已经是将近一百年的老生常谈了,迄今人们一听到自己不能相信的事物还喜欢用“迷信”二字驳斥对方,或指责对方的愚昧,而且还喜欢在前面加上“封建”二字,名曰“封建迷信”。要是你反问一句,“什么叫封建迷信?”他也许干瞪眼,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因为总爱指责别人搞迷信的人,往往迷信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中的“德”,初始不是伦理道德范畴,将它理解为认识范畴的“信息”,倒有充分的根据。甲骨文德字的初文就是一个信息系统的符号,这个符号的象征与信息论的主要特点相吻合,即“正在于它总的研究‘一批’可能性的” (艾什比)。后来金文的德字演变为从言从心,那是人们意识到信息还可以得之于语言交流和思维。最后德  相似文献   

20.
正从前都是自家写春联。有一年爷爷写的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总觉得迎新的氛围中带着什么残字旧字不太吉利,但爷爷在村里被尊为先生,这么写自有道理,也就不多说什么。后来知道这两句诗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并不是爷爷的创造,虽然用作春联不太适合,但就是这么一写,却在我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多少年过去,许多写过的春联没了印象,唯独这副对联还时常在眼前飘荡,它那在风中很快褪了颜色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