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观察藏传佛教金塔寺与地方社会中其它宗教形态及社会文化之间的张力和共生状态,分析其在多元文化空间中吸纳和整合其它社会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阶序特点,为藏传佛教中国化乃至宗教中国化实践提供一个启发性的经验案例。  相似文献   

2.
陈华伟 《法音》2022,(10):45-50
<正>藏传佛教传入鄂尔多斯,经过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发展,在牧民社会生活中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据史料记载,鄂尔多斯牧民生活在藏传佛教氛围之中,很多旗扎萨克(扎萨克为一旗之长)家建有家庙,衙门设有佛堂供公职人员使用,牧民蒙古包里大多也有佛龛,牧民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乃至生老病死之人生过程都与藏传佛教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由喇嘛来决定和主导,这也体现了藏传佛教在当时牧民中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小光 《宗教学研究》2001,28(4):112-117
在清代,藏传佛教一直是清王朝治理西藏的纽带,通过对藏传佛教所实施的政策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清王朝对藏传佛教的认识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其相应政策也因此而得到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初是政教分离,将西藏的政治与宗教分而治之。然而由于西藏地区政教关系的复杂性,这种政策思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遂逐渐发展为因俗而治、恩威并举的政教合一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德格地区藏传佛教的调查研究 ,追溯了德格地区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 ,针对当前德格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现状和特点 ,以宗教人类学、宗教哲学的视觉分析了藏传佛教的发展走向 ,提出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格地区宗教问题必须提高宗教干部工作队伍的素质、加强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8月1日至4日,由西藏民族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西藏民族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藏传佛教文化对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藏传佛教当前的发展情况、藏传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问题提交了论文,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展示此次研讨会的成果,本刊从研讨会论文中选取了《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若干要素》、《宗喀巴佛教改革的启示》、《加强藏传佛教的文化建设》、《当前藏传佛教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对策》、《引导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健康发展》、《藏族吉祥符号的意蕴》等6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法音》2023,(5):1-1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产物。自传入我国青藏高原以来,佛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本土文化、民风习俗、社会政治生态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传佛教,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化发展及道德教化,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藏传佛教孕育和形成了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优良传统,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维护祖国统一、参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藏人移居美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藏传佛教传入美国也随之传入美国。如今,在美国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藏人社区,而藏传佛教在美国发展已经超出了藏人社区,进入了美国的本土主流社会和精英群体,不仅对美国社会产生影响,亦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涉及本议题的中文文献主要有以下一些论著。房建昌的《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兴盛及其发展》(1),探讨了自1959年以来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发展,认为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术的发展,同时指出美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8)
<正>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浓缩地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价值观念,也积淀着藏族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藏族信众时常到寺院顶礼朝拜、转经念咒等,已成为藏族信众传承千年的宗教行为。从藏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史来分析,藏传佛教寺院既是藏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藏族精英和知识分子集聚的场所,同时是藏族群众顶礼的地方,与藏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同时又迎来了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怀西藏自治区及其他涉藏州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保护,其中尤为关注藏传佛教及其文化,并多次提出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既包含了藏传佛教的理论和历史等重大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藏传佛教的传承发展也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如何认识和对待藏传佛教中国化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在自养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也为藏区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使得藏区许多久负盛名的寺院周围云集了大批的朝圣香客和商贾游人,并逐步形成了许多以寺院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宗教经济集镇。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在甘青川藏族牧区,随着藏传佛教寺院的重建、部落习惯法的恢复运用,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度被废除的藏区旧的社会基层组织--部落组织不断地得以复兴蔓延,而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部落社会文化稳定地发挥了凝聚作用.西仓十二部落即为此类藏族部落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只有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和引导我国宗教中国化成为党和国家宗教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近期,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西藏调研时强调指出:"要以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为重点做好宗教工作。"这些都说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是做好新时代藏传佛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对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同胞们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根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逐步推进和深化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5.
仁青安杰 《法音》2012,(6):25-27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和藏族文化的精髓,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特有的教育模式,即以寺院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主要内容,实现佛教价值观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一、藏传佛教传统教育及发展藏传佛教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寺院教育,依靠寺院进行传播和弘扬佛教的利他精神。寺院教育最初也是伴随佛教的传播而产生,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而发展。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大多数藏族民众为藏传佛教信徒,清王朝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由藏传佛教僧侣集团主管西藏政教事务。噶锡家族是18世纪西藏贵族首领,其日常生活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本文以噶锡家族为中心研究西藏贵族作为信徒如何进行相关宗教活动,探析藏传佛教与西藏贵族的密切关系。认为西藏贵族全力支持佛教事业并积极修行佛法,在贵族的率领下藏族民众虔诚的信仰藏传佛教,揭示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藏传佛教兴盛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代耀 《法音》2023,(5):9-11
为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我国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藏传佛教在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中的积极作用,2023年5月10日上午,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常藏法师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佛教及藏传佛教音乐在研究藏传佛教音乐的过程中只研究其音乐艺术,而不研究其宗教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宗教哲学基础上建立的音乐审美观;不研究藏传佛教音乐对其宗教的意义和作用等相关问题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宗教"  相似文献   

19.
王全根在《甘肃民族宗教》2003年第4期撰文,通过阐释佛教和合义理、报四重恩的教义及宗旨,认为中国藏传佛教的历史就是爱国的历史,它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为国家的巩固、社会安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合”义理是藏传佛教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因素相互冲击、融合,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多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的总和。藏传佛教之所以有其众多庞大的寺院和僧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表现出团结向上,和谐统一,合而不分,能够以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为重,热爱自己…  相似文献   

20.
文章依据《国内藏学期刊论文目录》(藏文版)数据资料,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藏文期刊中有关藏传佛教历史、人物、哲学、文献、教育、艺术等方面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文章认为藏传佛教研究需引进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关注现实问题及"一带一路"倡议、关注藏传佛教文化的转型与变迁、深入研究藏传佛教各类文献的注释和翻译、聚焦藏传佛教中国化及其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加强汉藏佛教文化的比较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