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三无”医院骗保事件进行剖析,从骗保现象入手得出该事件的本质是权利寻租,通过对我国此类医保欺诈的行为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卫生体制不合理、付费机制存在缺陷、监管缺乏、法律缺失是引起此类医保欺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复合型支付方式,完善共付制;建立反欺诈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机构,改变基金管理方式;构建法律体系;加强行业三方监督;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创造的诠释学是傅伟勋创立的中国哲学诠释学奠基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该理论包括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或曰创谓)等五个层次,分别涉及原思想家或原典的文献考证、语言分析、注疏历史、批判继承、创造发展等渐次升高的内容;五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依文解义、依义解文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轨辩证程序"加以理解。接着创造的诠释学讲,须继承其辩证开放的学术视野,发展其继往开来的学术态度,解决其缺失经学主体内容、未能确立文本的核心地位等学理问题,以期通过范式转换,建立起融贯古今中西学术、兼具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的学理合法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1,(7)
三性与三无性作为唯识学派剖示存在问题的三个概念,是唯识宗立教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问题向来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源自对存在理法(依他起)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胜义谛)根本不在我们认知的范围内,凡为我们所思所想的存在都是空。然而,何以在我们的心识上又呈现为有?由有而空,主体如何认识?这些问题都非中观学派所能解答(或不屑解答),唯识学派的继起,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存在的性质,替各种存在找出何以呈现之根。纯一法师以此为题,用唯识学本义对此作了疏理、剖析式的工作,并列了一些图表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维科与马克思论“创造”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诠释家在急于想发现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所受的思想影响以及在这些思想家之间所存在的理论联系时,他们常常把偶而的引证或相似点错当成真实无疑的事情。试图追溯马克思的思想来源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学者的情况显然就是这样。对一些陈腐的神话,例如,马克思是一个社会达尔文主  相似文献   

5.
文杰 《思维与智慧》2001,(12):32-32
某家电企业近年来大抓新产品开发,先是放弃了原有的洗衣机生产线,改产市面上热销的热水器,投产不到一年,看到微波炉开始走俏,又转产微波炉。这样短短几年中,产品换了一种又一种,市场上热销什么,他们就“争”着生产什么,总想抢占一席之地,可到头来经济效益却一年不如一年。时下,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通常采用的手段都是与“市”力争。然而,高明的企业却更喜欢与“市”无争,任凭竞争对手们你争我夺“瓜分”现实市场,他们却独自埋头在潜在市场的“沃土”上“种瓜得瓜”,最终独享市场。海尔便是这样的智者。近年,海尔为将冷柜打…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解释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时,一般都或从文字学,或从庄子哲学这一“正”的角度入手,而忽略了庄子“三无说”的历史背景,即它是一种思想论战的产物,分别针对着当时的三家显学,即讲贵己的杨朱,讲功利的墨子和讲正名的孔子而发,是一种思想批判的产物,因此从这里也可看出他们之间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7.
周冠生 《心理学报》1981,14(4):14-19
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出人类独有的社会特质。 人类生活须臾不能离开劳动,劳动使人增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从而使人类社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劳动创造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强盛,人类的前途。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滞缓,人们凭借记忆力足以适应社会。而在今天,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智力成长的核心过程是思维,而思维中最富有活力的是创适性思维。智力的源生载体是大脑,而大脑最富灵性的部分是“创适脑”——右脑。大脑的功能既有天然的分工,又浑然一体。问题是现实教育中大脑的使用严重偏同于“熟练脑——左脑,抑制了右脑的思维训练,忽视了脑功能的整体利用。尤其在青少年的抽象思维成形期——中学阶段,这一温差要力明显。为了保护和R发青0狂胜朝的京兀歌和创造力,我们向大台介绍一些活化5脑的思维训练6$。首先我们打绍一点脑科学的常识。大家知适,人购的主推脑指挥人体的6华虽,5华脚指挥人体的左半身,两岸…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在关于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讨论中,学术界不少人认为,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可以超越,而生产力发展阶段却不可以超越。这种观点似乎比较全面:它既确认了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一事实,又强调了这些走  相似文献   

10.
本刊1981年第1期刊登了张秉伦、卢勋的文章《劳动创造人质疑》后,陆续收到一些稿子,就“劳动创造了人”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其中部分来稿的观点摘登于后。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的科学实证,光靠哲学思辨恐怕是无济于事的。另外,概念应当精确化、科学化,讨论的命题也得确定,否则,讨论双方就对不上口径了。  相似文献   

11.
成竹在胸"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指画竹子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了。它的引伸意思是指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许多成功人士曾出色地运用这一成语的思想内涵来成就自身的大业,有的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最典型的要数古代鲁国著名工匠梓庆制造钟架与鼓架的事了。钟与鼓是当时朝廷必备的乐器,以备朝会之用。而安置钟与鼓的架子,都要刻上天上的神鸟神兽的图像,悬挂在庙堂上,要求精致绝伦。当时鲁国的一些高明的工匠不敢接受这项工程,而梓庆却从容不迫地包揽了下来。过了些时日,梓庆就交付了钟架与鼓架。只见那钟架与鼓架制…  相似文献   

12.
佛教唯识学派认为三性三无性是宇宙万有的实相。在一切法中,一一法都可以建立三自性,也都可以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一切法的事理,不出三种无自性性。因此,三性三无性是法相唯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和基本的教义;在教理方面有极大的概括性,提供了学习佛经、研究教义的方法。 1.所谓三性,就是将诸法的属性分为三个层次,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或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6)
大乘唯识学在确立诸法之法相义的同时,提出了“三性三无性”说。三性三无性是为了阐述识的本质以及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而施设的,它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大乘佛学的一切经教。因此,正确理解三性三无性的意义,可以为唯识学者在学习或研究法相义理时提供一个入门的方法。是故本文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04,(11):14-14
2004年金秋,我们中国两岸三地的八位佛弟子共发大愿,向世界佛教四众弟子和一切关心、护持佛教的善知识倡议,在中国设立“世界佛教论坛”。佛陀示教,自利利他,普度众生。二千五百余年来,佛教超越种族与国界,东渐西输,南传北播,流布寰宇,蔚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中,我们深感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我们应该当机对机,为世界佛教事业的整体发展,为人类的和平安乐献大智慧,放大光明,做大贡献。“世界佛教论坛”旨在为一切热爱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有为之士,搭建一个平等、…  相似文献   

15.
所谓“思想力”就是指人类为了把握自身的命运、认清当下处境和未来方向、更好地选择前进道路而主动地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并因此而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它具有反思与批判性,对社会前途和命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它还是一种把人...  相似文献   

16.
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即具有民族性的"世界性"美术和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美术。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融合中呈现,两者是美术创作与审美的统一体。踏着时代的节拍创新,是美术"民族性"通向"世界性"的路径。要创新思维,树立"世界的才是民族的"美术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7.
姚文放 《学海》2003,(1):16-22
有一种理论偏向 ,即把“全球性”等同于“世界性” ,这并不可取。所谓“世界性”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凸现出来的问题 ,有其特定的内涵 ,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全球性”关系密切 ,但又不是一回事。“全球性”由多种图景所构成 ,包括经济全球化问题 ,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问题 ,流行文化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恐怖事件问题等。进而言之 ,“全球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总体图景 ,在这一概念上还缠绕交织着多重关系 ,包括全球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全球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哲学上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或者说包括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实际上就是说世界上两大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讲精神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不难理解。因为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但如果说物质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就说不过去了。因为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种种表现。如果说  相似文献   

19.
《三体》科幻故事发生在宇宙社会语境中,但映射着人类社会可能遭遇的极端情况,因此可理解为一种对最坏可能世界问题的极限测试。它意味着这样一个疑问:在伦理学失效的条件下,文明如何存在?本文基于《三体》提出的"安全声明"问题,对"冲突与合作"和"可信承诺"的问题进行反思,重点分析了弱者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20.
“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就理论可能性而言,帝国可以只是个文化/政治制度,而不一定是个强权国家实体。古代伟大帝国的兴衰留下了神话般的历史故事,是耽于梦想的人的永远梦想。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终结了古代模式的“伟大帝国”,使之成为并仅仅成为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