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道德观旨在探寻实现人之本质的人类生存方式,这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规定了其道德观的规范性基础。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旨趣与异化劳动理论来看,其道德观内含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本质主义。人是“政治动物”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构成了青年马克思的道德理想。而发现唯物史观后,马克思转变为古典本质主义的批判者。从方法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描述性立场上与科学本质主义在经验方法上具有亲缘性。但从本体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规范性立场上更应是追寻个人与他人良好关系状态、探求良善社会制度、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切入,并从自由精神的普遍性与历史性、自由的精神与自由的生活、历史观与道德观三个方面具体解读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基本思想,揭示唯物史观坚持道德价值精神的客观普遍性,坚持自由的最高价值,坚持在历史中理解道德。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是反(或非)道德主义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依据马克思关于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是非(或反)道德主义者,这些观点一般来说依据康德的道德理论来否定马克思的道德观,而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在批判康德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吸收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并把它和康德伦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人的尊严、自由和自我实现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赋予这些概念以自己的独特含义.这也使马克思的道德观在伦理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表明,"道德原则的历史性"意指道德原则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中蕴含着普遍性和绝对性,道德原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承认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是克服相对主义道德观唯一有效的路径。强调道德原则的历史性,其要旨不在于否定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而在于反对空谈道德的道德主义。运用历史性的道德原则"改变社会",要求在物质生产领域探究社会现象的道德属性,揭示并消除非道德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佩弗强调马克思为证明社会主义全面优越于资本主义,展示了一种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始终贯穿于他的著作中。马克思的道德观隐含着三个基本价值:自由、人类共同体和自我实现,其中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本质上是指自我决定的机会,它以自主性这一道德价值为基础。佩弗秉承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从当代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著作中所"隐含的"自由思想作出合乎逻辑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针对伍德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论,尼尔森对马克思的道德观作了澄清:马克思并非反对所有的道德,只是反对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道德;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概念体现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只有代表剥削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才具有扭曲人们认识的作用;在反对把抽象的道德观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指导原则的意义上马克思是非道德论者。  相似文献   

7.
伦理思想和道德观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内容。如果说马克思早期对伦理道德的研究批判,只是为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建立提供一种伦理前提和道德观诉求,那么45年之后的研究,则表明他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道德哲学理论。马克思的伦理观绝不是狭义上的道德学,而是贯穿于整个理论中的一种道德哲学,其内容包括劳动伦理、制度伦理、日常生活伦理和科技伦理等多重道德维度,可以说就是一种对人类自身行为及相互进行审查和评估的一种价值学。这些多重维度的道德思考,对于当今时代我国伦理体系的建构和道德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如何证成马克思存有道德哲学是深入探讨马克思道德哲学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面对众多的质疑与批判,有必要从概念层面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进行概念分析与背景挖掘,从逻辑层面揭示"事实与价值"分离给马克思道德哲学带来的"隐秘危机",从实质内容层面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理解。这三个维度不仅是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的病理探究,而且也有利于在应对当代道德哲学对马克思的发难的同时,丰富和拓展阐释马克思道德哲学的视阈。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方面否定道德,认为道德是被特定社会历史及相应物质条件所决定的虚假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他却使用一些道德性语言来评价资本主义的不正义、不道德现象。这种内在于马克思文本的"歧义"直接造成了许多对于马克思道德观念的理解误区。通过分析马克思的相关文本,可以将其牵涉道德问题的表述大致区分为道德的社会功能批判和道德性评价两个层面。通过这种区分,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人类社会的现实道德状况作出认识和批判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走近人类道德核心追求的理论指引。由此可以证明,马克思文本中看似存在的这种"歧义"并不能妨碍马克思拥有一种成熟的道德观念,它反而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理解和看待道德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马克思在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作了经典牲的论述,这已是众所周知。但马克思在书中对伦理思想所作的经典论述(其中主要是对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批判),似乎未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本文试图对《资本论》第一卷中所阐述的伦理思想作一初步探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中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的本质,分析了由此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恶劣影响,鞭挞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并揭示了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根源。马克思的分析表明,金钱是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最高目的,金钱至上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为获取金钱所采用的任何手段,都符合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1.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该著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抽象道德观,强调道德的现实利益基础,自觉地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价值辩护,为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不是非道德论者,马克思提出了道德黄金律:即在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条件是影响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经济与与精神道德因素。马克思金律是经济金律与道德金律的统一。经济金律在"帕累托最佳"那里被应用了,而道德金律却被悬隔。马克思道德金律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善的价值,而不是恶的障碍、危害。它是儒家与《圣经》、功利主义、康德金律等的扬弃。马克思道德金律,既有普遍必然性,也具有规范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考不是道德哲学的分析路径,而是道德社会学路径,须在人类解放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内加以展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回答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基本问题,还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道德状况进行了批判。它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道德"理想,反对任何不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道德批判"。澄清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基本主张,有助于反驳两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在过去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中多少忽略了情感解放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在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本文仔细重读并深入发掘马克思经典著作,探讨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批判中的情感视域,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情感意蕴,阐释情感解放和健康情感培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这种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产生的强大情感震撼与巨大精神共鸣,从情感之维深度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源,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彰显马克思的“类存在物”及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等概念的意蕴可以使其被遮蔽了的道德哲学批判得到澄明。人作为“类存在物” ,不但指认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而且指证了永恒不变之人性观的虚幻性 ,从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的内涵 ;使人成为“类存在物”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则内置了马克思对道德准则的理解 ,使他对任何的非人格化的超历史的道德形式主义的合法性产生质疑 ;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了手段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统一 ,因而成为人的终极价值和道德本体 ,这构成了对各种形式的道德目的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多视角的,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过程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从一个新的视角描述唯物史观形成的路径,更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耻"是一种负面的道德情感与心理状态,古汉语"耻"字由耳心结构转向耳止结构,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国人对"耻"的意义理解的变化。传统社会各阶层共享的道德耻感,主要是与"三纲"相一致的不忠、不孝、不贞,以及与"五常"相一致的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而其亚文化形态中"笑贫不笑娼"的道德耻感则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在今天仍然需要受到批判。晚明以降,传统社会主流的"道德耻感"开始受到质疑与批判,逐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新道德观合流,而慢慢成为当代社会合理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内在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8.
非功利主义目的论是一种从人的本质出发,追求诸如幸福、自由和自我实现等各种善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进路,这种理论进路实际上是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视作一种追求抽象的人的本质实现的亚里士多德式目的论。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该理论进路的底蕴正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批判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遗迹和黑格尔哲学的目的论形式。非功利主义目的论者片面地发展了这种以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类本质"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和目的论,却忽视了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历史性解释原则对于理解和构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根本性意义,因而只是一种具有历史限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与马克思在诸多文本中"否定"正义的概念一样,马克思在许多文本中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否定"平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人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重视或持有一种规范性的平等概念提出质疑。遵循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马克思无疑持有一种平等观念,并且其平等观念在规范性层面上也并无缺席。应当注意的是,要承认马克思持有一种平等的立场,就必须首先对内在于马克思平等观念的平等原则与平等价值进行区分和说明,进而才能够有效澄清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分配原则和道德追求之间的紧密关联,从而对马克思的平等主义立场作出有效辩护。可以说,马克思的平等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平等主义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以达尔文生物学为基础的自然主义道德哲学一直受到如下批评:(1)达尔文的自然主义由于从生物学事实推演道德价值而忽视了"是"与"应当"之间的根本区别;(2)它助长了否认以道德和法律为前提的人之自由的生物决定论;(3)它没有认识到人的道德观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生物本能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