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粉碎“四人帮”后,美学重新获得了生机。近年来,在组织美学讨论,发表美学论文,出版美学辑刊,编写美学专著等方面,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美学教学工作也在恢复和发展。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美学的兴趣越来越大。 从世界美学的发展来看,自从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在西方出现了许多美学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3.
刘福智 《美与时代》2006,1(1):22-25
艺术和科学各有其个性,又有着共性。“鉴赏美学”课程则是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艺术和科学,展示人类两大文化领域的共同美。这是一门崭新的美学课程,也是一门崭新的美育和素质教育课程。不过,它既不属于探讨美的原理和规律美学,也不属于诸如技术美学、工程美学、建筑美学之类的实用美学,可将其定位于对艺术美与科学美进行比较和鉴赏的一种推陈出新的美学学科。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美学的一些情况 我1956年7月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7月毕业.在这4年中,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对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美产生的根源问题、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建设》《学术月刊》发表了不少美学论文,我开始阅读这些论文,从而对美学产生了兴趣.当时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对美学感兴趣的人不少,经常在一起讨论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一词的中文发明者似为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 Ernst Faber)。 1 873年 ,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称西方美学课讲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并谈到美之所在者有“绘事之美”、“乐奏之美”等七论 ,言美“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这大概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美学的最早文字。1 875年 ,他又著《教化议》一书 ,认为“丹青、音乐”二者“皆美学 ,故相属”,若将此处的“美学”一词与前书美之所在者七论并视 ,便可见此词已大体是现代意义上的使用了。在花之安发明“美学”一词前后、传教士和中国人所编的英汉字典…  相似文献   

6.
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从美学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这次国际会议的题目定为 :“美学与文化 :东方与西方”———以方位来确定会议名称 ,这在美学上还是一个尝试 ,尽管在其它领域这已经不新鲜了。如果有人问 :有没有可能去讨论美学的南方与北方 ?我会回答 :当然 !而且 ,如果可以 ,我会努力去促进这种讨论。如果有人问 :会不会有美学的中央与边缘 ?回答则是 :不仅有 ,而且过去的国际美学会议大都是如此。在这些会议中 ,先列出一批西方美学话题为主 ,再加上一个边缘性的“非西方美学”或者叫“第三世界美学”的话题。其实 ,这么做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在以前的世界美学大会上 ,只有中央 ,没有边…  相似文献   

8.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就是艺术观,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70年代末期,我国美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沉寂而重新活跃起来以后,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讨论情况,除上述形成于50、60年代的几种观点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以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刘法民 《哲学动态》2006,10(11):57-60
近些年来,一种新的美学研究门类正在我国悄然兴起,它便是有关怪诞的美学研究与探讨。一怪诞的美学源流与发展美学关于美有两种分类,其中若以形态特征为标准,美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五类。所谓怪诞的美学,就是以怪诞审美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怪诞范畴研究,怪诞的美学是在西方发生发展起来的。公元1500年左右,在罗马城一座叫“尼禄金屋”的地下室及走廊里,发现了一种当时人都未见过的有着奇特风格的古代装饰画,由于这种画是在洞穴(grotta)中发现的,人们就在这个词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词“grottesco”(即怪…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文字、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之美,具有浓厚的东方神韵,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艺术之神韵美,与中国传统的美学不可分;而美学与自然哲学又是相联的。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自然哲学 在中国先秦时期,美学已具雏型,概括说有: 一是儒家学派。儒家重现实,以充实为美。孔子提出“里仁为美”(《论语·里仁》),认为邻里有仁德,即是美。孔子所说的美,是道德上完满、和谐之美。荀子则提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荀子·功学》)。既然,“不全”“不粹”不可称之为美,则“完全”、“精粹”才是  相似文献   

11.
“美”,究竟属于科学认识范畴,还是属于艺术鉴赏范畴?究竟是一个由事实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还是一个由价值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Aesthetics(通译“美学”,宜译“审美学”)象实证科学一样去研究物理实体的量、质、能或构成,还是作为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去研究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美的本质方面的争论之所以旷日持久,大都是由于争论各方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所以,任何严肃的美学或审美学研究,似乎都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美的探索的首要课题。可惜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甚少,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在《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1983年第1辑上发表了题为《“美”的词源学研究》的文章,则对“美”这个词作了词源学上的考察,试  相似文献   

12.
“充实之谓美”是孟子伦理美学命题 ,它着眼于尽心、知性 ,针对“有诸己”的主体 ,并不涉及主体以外的客体 ,因此 ,将“充实之谓美”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 (包括人 )其‘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以至完备 ,这就是美” ,进而认为“美是顺乎‘天性’的发展” ,似乎是值得再讨论的。  相似文献   

13.
适逢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赴苏进修,修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行前,相约辟“苏联美坛巡礼”专栏,由他为专栏撰稿.今首发他的M.C.卡冈访问记,文中介绍了卡冈就苏联美学研究四个方面发表谈话的内容,这四个方面是:美学研究总特征;世界审美掌握问题题究;世界艺术掌握问题研究;美学史研究和现代资产阶级美学批判.其言虽为一家,但我国读者也可从中对苏联美坛得一“鸟瞰式”的印象,也许还会悟出某些道理来.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根基就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传统美学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中华美学精神集中表现在它的“美善相乐”,“天人合一”,“和合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产物,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论体系,它将以美和艺术来塑造人民的灵魂,鼓励人民向上向善,以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相似文献   

15.
近十多年来,有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在我国美学界颇为流行,这就是“科学美”。对这个美学新概念,不仅有专文、专著论述它,一般的美学和美有著作也往往列专章介绍它。乍一接触这个概念,我感到新奇,但是经过一番思量之后,心中不免生出一些疑惑。这些疑惑关涉对美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解。我愿说出我的疑惑,求教于大方之家。希望由此引起的讨论,能深化对美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解。关于科学美,须分清两种情况,一种是科学家心目中的科学美,另一种是被美学家移植到传统的美学体系中的科学美。我所质疑的是后者。先说说科学家心目中的科学美。法国…  相似文献   

16.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6,(10):71-73
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四川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6~28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国际美学协会的20余位理事和国内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会议的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并形成共识:今日全球美学面临着“文化间性”转向的问题,以往的理论家们是从东往西、由南往北看,而今的美学研究则逐渐展现出东方、南方过去和现在是如何看西方和北方。1.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国际美学协会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在致辞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文化间性”的主旨,强调起源于…  相似文献   

18.
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美学与文化 :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2年 10月 18日至 2 0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外美学思想和文化研究交流史上的一次盛会 ,吸引了来自英、美、德、意、日、韩、加、印度、荷兰、芬兰、希腊、土耳其、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近百名美学家。以汝信会长为代表的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主要成员、以佐佐木健一主席为代表的国际美学学会执行委员会的主要成员 ,均亲莅此会 ,参与讨论。意大利美学学会主席马齐雅诺教授认为 ,此次北京举办的美学会议 ,将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华全国美学会、北京市美学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讨会"于2004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的美学学者会聚一堂,就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代美学研究的复兴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潘知水同志在本刊1985年第3期上发表了《“技术美学”评介》一文,从技术美学的内容出发,提出了技术美学能否成立的问题。同时,联系社会上出现的“恋爱美学”、“旅游美学”等等,指出美学分支学科的设置存在“泛化”倾向。本人感到作者在关于技术美学能否成立的立论中,有些提法似欠酌斟。此外,作者在指出存在某些缺乏科学严肃性的“泛化”时,忽视了美学学科内部也存在“分化”的趋势。作者立论中提到:“只有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才具有美的这种品格……现实的美不过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艺术形式而已”。这涉及美和美感的根源和本质以及艺术美与现实美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