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柏拉图开始 ,包括康德在内的西方传统知识论对“知识”的界定是 :知识是合理的(justified)真信念 (belief)。也就是说 ,任何命题知识都包含三个要素 :(1) P是真的 ,(2 )S相信 P,(3) S的信念 P是合理的 (justified)。因此 ,在传统的知识论看来 ,当且仅当以上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 ,我们才能说“S认识 (know) P”。这就是所谓的“命题知识的三元标准定义”。但 ,自从葛梯尔 (E.L .Gettier)于 196 3年在《分析》杂志上发表了“合理的真信念是不是知识”一文以来 ,这一有关知识的传统看法却“被粉碎了”〔1〕。针对上述的知识三元定义 ,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于某人知道一个给定命题这一点给出其必要且充分条件方面,人们已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这些尝试通常能陈述为如下形式:① (a)s知道p,当且仅当(i)p为真,(ii)s相信P,(iii)s有理由(justified)相信p。例如;奇泽姆认为下列条件是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②  相似文献   

3.
1、引论 出于完全是数学哲学以外的原因,一些现代认识论哲学家提倡一种因果认识论,根据这种理论,如果X要知道P,那么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在X相信P与使这种信念为真的事实(事实P)之间应该有一种合适的因果关系。 在许多哲学家看来,这似乎会造成一种结果,即对关于数学命题意义的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产生一种潜在的致命的反对意见。因为根据柏拉图主义关于数学命题的真值条件的解释,真数学命题借以为真的事态实际上涉及抽象对象[数、集合、等等]的性质——这些对象处于时空之外,因此不可能与我们的数学信念有一种合适的因果联系。由此似乎得出,如果认识确实服从于因果制约,那么柏拉图主义就使数学认识成为不可能的——数学事实就其本性而言在因果方面是中性的,因而一定是不可认识的。柏拉图主义的反对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我们确实有数学认识,那么关于数学命题意义的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一定是不正确的。在本文中,我将首先试图说明,如果以我刚刚表达的形式提出柏拉图主义,则它完全能够经得起认识论的反对意见。然后我将转而考虑一种更新的(而且是更严厉的)反对意见。这种意见在一些学者的论述中得到暗示,但是被菲尔德(Hartry Field)最清楚地表达出来。我还要试图建议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柏拉图主义仍然能  相似文献   

4.
盖梯尔问题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梯尔问题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中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它涉及到西方哲学家对知识本质的看法。西方哲学中,对实质性的问题极难形成共识。但关于知识或知道(knowing)是什么的问题,西方学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看法却几乎完全一致。这个看法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认为真念并不是知识,真信念只有经过辩护或证明才能成为知识。(Plato,Meno,97a-98b;Theaetet201c-210b)关于知识即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理论可以简称为“JTB理论”(JTB是英文Justified TBelief的缩写)。JTB理论一直没有受到真正的、明确的挑战,直到1963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哲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有理由的真信念的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根据一种传统的观点,知识可以定义如下:S知道 P=DfO;S 相信 P;S 有理由相信 P。在这个定义中,如果我们象许多人那样,认为“S有理由相信 P”与“对于 S 来说 P 是显然的”的意义相同,这个定义就是不合适的。因为 E.L.盖梯尔已经证明:除非我们愿意是怀疑论者,否则我们必  相似文献   

6.
许多哲学家断言,盖梯尔对有理由的真信念是知识提出的反例都依赖于某种错误的原则。例如,罗伯特 G.迈耶斯(R.G.Meyers)和肯尼思·斯特恩(Kenneth Stern)在他们新近发表的《知识无悖论》一文中认为“盖梯尔类型的反例全都依赖于这样一个原则:某人能够有理由依据 p 接受某  相似文献   

7.
《美诺篇》是柏拉图写的一篇苏格拉底对话。最初讨论的问题从“德性是不是可传授的”开始,然后过渡到“德性是什么”。美诺关于德性的若干界定被驳斥之后,提出了关于探究之不可能性的“美诺悖论”。苏格拉底为了应对它而提出了“回忆说”。后续的论证看似陷入矛盾:一方面,如果德性是灵魂中起正确指引作用的东西,那么德性就是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德性的专业教师,那么德性是不可传授的,也就不是知识。不过苏格拉底随后认为行为的正确指引不仅有知识还有真信念,由此他试图论证通常被认为有德性的人可能没有知识而只有真信念,并且以某种方式解释了知识和真信念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哲学中的信念(doxa)概念存在着不确定性,以致人们在翻译和理解时会遇到困难,这就是"信念难题"。论文在施普鲁特(J. Sprute)工作的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学界关于信念难题的种种解决方案,并提出了他的解释,即认为柏拉图的信念可以泛指判断或认之为真,而认之为真还可能从两方面得到限定:一方面在于它的来源和根据是感知,这时它表示与理性认识相区分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它缺乏充分的客观根据但又被认知者视为在客观上是充分的,这时它成了臆见或伪知识。这种解释不仅能说明柏拉图信念概念的复杂性,也能较好地解决信念与知识的排斥论和兼容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蕴涵论题主张,知道蕴涵相信,如果S知道P,那么S必定相信P。然而,迈尔斯-舒尔茨等人关于"不自信的考生"的实验对蕴涵论题提出了挑战。该实验数据证明,在缺乏信念的情况下,受试者也能进行知识归赋。罗斯等人把信念分为正在发生的信念和倾向性信念,认为迈尔斯-舒尔茨等人的数据只能证明知识可能不蕴涵正在发生的信念,而不能证明不蕴涵倾向性信念。穆雷等人通过地球中心主义案例证明,倾向性蕴涵论题也是错误的。巴克沃尔特等人则通过区分厚信念与薄信念,批评了反蕴涵理论,坚持知识蕴涵薄信念。笔者认为,蕴涵理论是知识论中的主流观点,借厚信念与薄信念的区分,可为其作出辩护。  相似文献   

10.
信念规范问题是当代知识论的研究热点。知识是人们进行相信行为所要遵循的规范,即S应当相信p,当且仅当S知道p。我们之所以选择知识规范,乃是因为知识有着充分高的信念度。知识对信念的范导作用是通过确证完成的。在确证过程中,证据被加以收集和评估,并对信念度的改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实用考量和情绪也会通过证据抉择间接地影响信念度。真之规范面临着应用难题,证据规范则派生于知识规范,也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规范性问题出发,延续赖特、林奇等学者对极小主义的批评。在本文看来,“真”这一谓词具有规范性的含义,我们的信念常常以“真”作为自身的目标。然而以“真”作为信念的目标需要我们能够区分出“相信”与“相信为真”两种信念状态,但极小主义目前却还无法为这种区分提供一个可靠的说明。在这一意义上,极小主义并未提供一个优于传统符合论的真理论方案,其核心的理论主张也需要进一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12.
社会知识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 戈德曼的社会知识论戈德曼为社会知识论提出的问题域 ,包含在他所谓的“求真知识论” (veritisticepistemolo gy)名下。求真的知识论 (不论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 )关注的是知识的生产 ,这里“知识”被理解为弱的意义上的“真信念”。更准确地说 ,它关注的是知识及其反面———错误 (虚假信念 )与无知 (真信念的缺乏 )。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样的实践对于知识 (与错误、无知相比 )具有相对有利的影响 ?个体的求真知识论在非社会的实践中寻找有关的答案 ,社会的求真知识论则在社会的实践中寻求解答。在戈德曼那…  相似文献   

13.
我们何以知道?又何以相信?我们如何确保知识的可靠性?这些一直是知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而我们对知识和信念的关注有无一种系统性和规则性的特征?这是认知逻辑探求的中心。与知识论的确证知识和回应怀疑论两大基本任务相并行,当代认知逻辑发展出可能世界框架下关于知识和信念的形式语义学,以求澄清认知概念和语境并拒斥怀疑论。以知识与信念为研究旨趣,认知逻辑与知识论越来越表现出相互的融通,特别是二者对葛梯尔问题和怀疑论他心问题的共同探讨,使得认知逻辑更加具备一种形式知识论的特征。一、知识三元定义及其影响“知道或相信”在传统…  相似文献   

14.
当代知识论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知识是实践推理的认知规范。实践推理的前提可以被看作行动的理由,于是霍索恩和斯坦利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知识规范RKP:在行动者S的选择是P-依赖的条件下,S把命题p作为其行动的理由是合适的,当且仅当S知道p。这个规范面临着信念反驳、语境反驳和非认知反驳,反驳者们甚至给出了各种替代性规范。为了弥补RKP的缺陷,我们给出了一个新的知识规范KNR,它更能体现行动理由在认知上的约束。KNR不是行动本身的规范,也不是行动理由的构成性规范,只有在实践推理的前提和行动理由等价的意义上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中的信念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念(belief)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柏拉图明确把它作为认识论范畴提出后,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对它进行过研究。本世纪以来,这一研究更加深入,特别是六十年代美国哲学家盖梯尔(Edmund L.Gettire)发表了《合理的真信念是知识吗?)一文,把这一研究推向了高潮。迄今,西方哲学界研究信念的文章和专著仍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一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赵海丞 《哲学动态》2022,(12):88-96
社会知识论的一个核心议题是解释基于证言的信念是如何能被辩护的。根据局部还原论,证言的成熟听者应当具备关于自己所接受的证言是否可靠的正面理由,否则无法获得被辩护的证言信念。这一理论面临两大诘难,即“正面理由不足问题”和“双重标准反驳”。根据前者,在一些日常情境中,即便主体没有正面理由来支持所接受的证言的可靠性,也可以获得在直觉上得到辩护的证言信念,甚至知识;由此,局部还原论的要求过强。根据“双重标准反驳”,局部还原论者针对成人和儿童的证言信念提出了不同的规范性要求,而这样的双重标准是站不住脚的。然而,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两类反驳并不成立。不仅如此,局部还原论在解释除证言信念以外的其他命题态度(即“置信度”)方面具备非还原论所没有的重要理论优势。因此,局部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证言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17.
多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但是由于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因而其成就较难概述。本文将提出研究他的两个最著名命题的一种观点,这两个命题是:在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中有关理由(reason)可以是原因(cause)的论断;和在语言哲学中有关信念和非信念(non-beliefs)之间不存在被称作“使真”(making true)关系的论断。我想表明,这两个命题都有助于描绘,因而也就是证明,一幅物理主义的(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一幅“唯物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世界图景。这两个命  相似文献   

18.
信念与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时代的著名哲学家都曾从哲学的角度谈过信念,却很少有人从信念的角度来研究哲学。辨明信念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对于讨论认识的若干问题无疑是重要的。一、相信与所信相信乃是对命题确定的肯定态度:是按照相信者与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标准,按照已有的关于“必然”、“确实”以及“真诚”等标准(所有这些标准都被维特根斯坦寓于一个类似神话的“世界图像”之中)所做的确定和肯定。所有我们相信的命题就是我们的“所信”,所信唯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原则时才是我们的“信念”。(一)相信 相信与怀疑具有不对称性。相信有两个主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认知命题集合的逻辑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三分的认知世界人们拥有信念, 信念即是人们相信的东西。然而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里存在不相信的东西。可以说, 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的“负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所“怀疑的”, 认知主体“怀疑”某个命题的认知状态是一种不同于“相信”的认知状态。如果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整体只有两种认知模态“相信”和“怀疑”, 那么“相信”和“怀疑”是可以相互定义的。即我们可以定义其中一个如“相信p (Bp)”而得到另外一个“怀疑p (Dp)”———怀疑p等于不相信p: Dp ~Bp。但事实上还存在这样的认知状态: 对于一个命题, 人们既不相信…  相似文献   

20.
以居住在北京小月河地区的304名“蚁族”为被试,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考察了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以及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蚁族”的生活满意度偏低,但其情绪状态仍然乐观,积极情感体验较高,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公正世界信念;(2)公正世界信念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的“蚁族”越幸福;(3)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即越相信世界是公正的“蚁族”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已经或即将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最终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