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巴黎圣母院》 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的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是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完美艺术形象.她既有着美丽迷人的外表,又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的典型艺术形象.她代表着自由与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有着美好的人生理想与爱情憧憬.在《巴黎圣母院》中,这个靠卖艺为生的吉普赛女郎,不仅能歌善舞,还拥有着纯洁善良,所有认识她的人都为之倾倒,把她奉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爱斯美拉达渴望得到纯洁美好的爱情,因此她爱上了救她一命的王宫卫队队长弗比斯,但是在和弗比斯幽会时,弗比斯却被暗恋她已久的教会黑暗势力副主教克洛德因嫉恨而刺伤,并嫁祸给爱斯美拉达.知道真相的弗比斯为了赢得公主的爱而得到荣华富贵,眼睁睁地看着爱斯美拉达被冤枉而不去救她,贪婪与狠毒不仅欺骗了吉普赛女郎的爱情,同时也断送了少女璀璨的生命.美丽的舞者还没有来得及充分表现自己的天赋,更没有来得及享受美好的生活与爱情,就被残酷地绞死了.  相似文献   

2.
活给自己看     
她是个很成功的女子,不到30岁的年纪,有诸多小说出版,虽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名气,却带来了足够的财富。那些小说,大多被影视公司选中,然后她自己改编成剧本,3年的时间,她就在那个美丽的城市拥有了足够优越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他是一位作家,文章飘逸、轻灵,遍地开花。很多读者给他写信,聊写信、论人生,也有谈爱情的。他在雪片般的来信中,砂里淘金一般,寻找自己的真爱。他从中找了一位姑娘做自己的妻子。她美丽大方、善解人意,是他文学知音,更是她家庭的贤内助。他很爱妻子,对妻子的不施粉黛而素面朝天,更是迷恋有加。他写稿非常辛苦,常常通宵达旦。她总会习惯性地从梦中起  相似文献   

4.
慧娴是个初涉世的女孩,大学毕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虽说不上有多漂亮,但人如其名,聪慧贤淑,很是可人。不久,就有人用一根红线把慧娴跟一个小伙拉到一起。同事们都说这位热心人真有眼力,红线牵起来的这两个年轻人太般配了。于是,大家常常高兴地逗慧娴:现代化,快节奏,就等着吃喜糖了。可等来等去,最后两个人分手了!大家很是不解。爱情的事,旁人也许真的不好品头论足。不久,又有好心人搭桥,又是没有爱起来。再不久,还有好心人搭桥,还是没有爱起来……大家这下真有点困惑了。慧娴自己呢,更是困惑。当慧娴在咨询室对我讲述到此时,满脸困惑地望着…  相似文献   

5.
正人生一世,总有个追求,有个盼望,有个让自己珍视,让自己向往,让自己护卫,愿意为之活一遭,乃至愿意为之献身的东西,这就是价值了。有的人毕其一生,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很不成功,该人虽然连声咒骂爱情是骗人的鬼话,但仍然表现了他或她对于爱情的价值的体认与重视。之所以咒骂  相似文献   

6.
金鱼的悲剧     
这是一个混浊的池塘,池塘里生活着许多泥鳅、青蛙,还有一条美丽的金鱼。每天,泥鳅、青蛙在池塘里欢快地游戏,它们把这里当作天堂。而金鱼却整天无精打采的,她认为这个池塘的水又浑又脏,玷污了自己美丽的外衣,她也从来不屑与泥鳅、青蛙为伴,她总觉得它们的身体太脏,不配和自己在一起。金鱼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离开这个池塘,游到一条清澈的小河里,因为只有在那里,她的美丽才会得到展示。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作家张洁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言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开放的社会、美好的生活、纯洁的爱情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叙事语言也同样充满了浪漫诗意。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的很多作品叙事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意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本文以张洁小说创作中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为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转变的社会、生活及作家本人价值观念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拥有美丽的爱情是我们每个人都真切期待的。恋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因为它可以为生活增色添彩,并使我们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可是永恒的爱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获得的,在恋爱中人们常  相似文献   

9.
作画者的四幅图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画者把魔法师定位为男朋友,或者反过来说,她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这对作画者理解自己的亲密关系非常有意义。她希望男朋友具有魔法,能够满足她的心愿;她希望自己的爱情像是在魔法世界中那样完美甜蜜;她希望自己关于理想爱情的想象能够全部实现。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其实是把全能感投射在他人身上。在婴儿身上我们会看到极端的全能感,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在转。在成人身上也会有残留的全能感,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幻想,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全能感不损害我们的现实检测能力,它就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10.
方方的小说<在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是一曲真爱缺席的悲歌.主人公黄苏子是个苔丝一样纯洁的女子,她用尽一生去守望真爱与幸福.可在荒原一样阴沉酸腐龌龊的世间,她历经千回百转,遭遇千疮百孔,亲情,友情,爱情的大门却始终对她紧紧关闭.不甘生如死之寂寞荒凉,无色无声,她飞蛾扑火似的许身风尘,以出卖身体这样绝望的自由选择,来实现生命的绚烂与求证自己的存在.可她依然没能如愿.  相似文献   

11.
总也忘不了一个故事,是老早老早看书看来的。那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外国小说。对名画《蒙娜丽莎》及其画中的笑做了一个美丽的而且完全合逻辑的解释。那小说写道:蒙娜丽莎的丈夫是位富有的银行家。一天,当丈夫带着她找到达·芬奇请求画家为她画幅肖像画时,达·芬奇深感困难,因为,她那无动于衰的冷漠  相似文献   

12.
画面以普绪克作为主体,这位美丽的女性正轻轻推开一个花园的门,似乎暗示着命运之门正在向她开启。门内隐现着开满玫瑰花的树丛,远处则有一个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圣殿。这个已经挽起发髻的少女即将在爱情的炼狱里完成自己的永生。  相似文献   

13.
王向军 《美与时代》2004,16(1):78-80
丁玲早期欲情小说是指她1927年到1929间年创作的几篇著名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自杀日记>、<小火轮上>等.之所以将丁玲的这些以描写性心理的小说称为欲情而非爱情小说,是因为丁玲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已超越了同时代新女性的"爱情自由"及"普罗文学"的"革命加恋爱"的旧套,试图在欲望与女性生命意义追寻这一更高层面上开展自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求爱的技巧     
爱情固然需要两颗心的碰撞,但这碰撞里边又包含了许多智慧:时机、地点、语言、表情、色调等等,这些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爱情是美丽的,她需要你用心智去追求。  相似文献   

15.
马玲 《美与时代》2014,(1):9-10
《简爱》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半自传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位自尊坚韧独立的女性简爱的形象,她矮小的身材遮挡不住灵魂中散发出的璀璨夺目的光辉,她勇于追求真爱并对所爱的人忠贞不渝。她的善良、聪明、独立深深地吸引着男主人公,最终赢得—份超越世俗的爱情。  相似文献   

16.
潘慧莉 《学海》2006,4(3):167-171
池莉倡导“原生态写作”,主要表现在文本的实录感上。池莉从不将人物变成政治道德价值的符号,她的作品中毫无概念化的痕迹,她反对按理论教条营造情节,将生活理性化,也不愿片面地去搜寻自然界、社会中的温馨的美好,将生活“诗意化”,而是要“写和我们生活一样真实的小说”。因此,她以实证的方式考察生活,以实录的方式再现生活,给人以真人真事的实录感。在其写作中,非常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女性的情怀,表现在有意模糊性别、突出欲望主体、逃离爱情的意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树根     
离婚那年她才26岁,短短一年的婚娴生活,以对方的出轨宣告结束。离婚后她辞了工作,离开了那个城市。3个月的旅行之后,终于在一个海滨小城安了家。所谓的家,只是城市边缘区一间租来的15平方米的小屋,很暗的光线,夜里能清晰地听到屋外呼啸的风声。新找的工作是在一家报社做校对,一个月700元的薪水,付了房租水电费生活费后,便所剩无几。  相似文献   

18.
韩玉洁 《美与时代》2003,(11):82-83
“婚恋母题”是文学的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直到今天,在中国它依然是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正面临着许多爱情和婚姻的困境:婚外恋、包二奶、养小蜜现象等等。著名女作家霍达的《未穿的红嫁衣》,即是对婚恋问题进行探讨的一部成功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一位从政的知识分子李言,与其女儿的班主任郁琅之间的婚外恋情,将爱情的纠纷交融于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当代人物的群像。本文主要针对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作一些分析与探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郁琅是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她知书达…  相似文献   

19.
女孩叫娟子,工作学习都不错,但总喜欢高谈阔论,有意无意标榜自己。尤其是在爱情方面,经常炫耀帅哥们是如何欣赏她、追求她,而她又是如何刁难他们。为了引人注意,她甚至不顾个人尊严。而且,平时喜怒无常,高兴时嘻嘻哈哈,劲头十足,稍不顺心,大吵大闹,弄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一天,正当她自我表演时,一位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好心地用实话"打击"她,她顿时觉得自己并非魅力超群,立刻萎靡不  相似文献   

20.
慧自卑容颜     
林枫,高二女生,她是个皮肤略黑,容貌一般的姑娘。在小学时,她与班上女同学在一起时,并未在意自己的长相。到了中学,身边的女伴出落的亭亭玉立、皮肤白皙,她就越发感到自己皮肤黑是丑陋的,深感痛苦。班里个别淘气的男同学背后戏称她为“黑姑娘”。她听到后,越发感到伤心和痛苦,觉得自己就像一只“丑小鸭”,是被人们遗弃、没有价值的人。在这种情绪笼罩下,她整日郁郁寡欢,怪爹妈没有给自己一个美丽的面容。如此心境使他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眼看就要参加高考了,她整日愁眉苦脸,觉得自己“完了”,没什么前途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