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与伦理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着“二律背反”,因此社会进步是否必须以道德牺牲为代价?对这个理论界已争论多年的问题,笔者还感言犹来尽,谨拟此文,是为争鸣。 笔者丝毫也不否认这样的事实:道德进步与历史发展经常呈现不一致,尤其是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然而人类社会全部发展史昭示我们:社会的每一发展进步,都伴随着人的本质的重新改造与个性的新的解放。奴隶社会把人从野蛮与愚昧无知中解脱出来,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分  相似文献   

2.
吹毛求疵“吹毛求疵”这个成语,其喻意是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或错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它的“缺点”或“错误”,为什么就不能“挑剔”呢?实际上,我们的一切发明创造,正是从“吹毛求疵”开始的。比如说,当你打算发明一种新式钉书机时,首先就必须观察好现有的各种钉书机,琢磨它们在使用时有没有不方便的地方,或者哪个部件容易出毛病。这样,在进行创新设计中,就可以对照这些缺点来动脑筋,一条一条找到对策,从而完善出新式或书机的摸式。“吹毛来批”,就是层细观禀租认真琢磨,对事物的缺点进行挑剔,从而加以修正,实现创…  相似文献   

3.
1978年1月9日至10日。英国剑桥大学举行了一次意识问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哲学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灵致动家(psychokinetic powers)等多方面著名学者约二十人。会议的目的就是鼓励著名科学家对意识经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识问题是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较为令人满意的阐述,甚至没有致力于意识问题研究的专家。尽管许多科学家对意识问题有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一般是不愿意公开讨论自己的见解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一般科学家都不愿贸然步入自己专业之外的领域,去思考一些难  相似文献   

4.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何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是哲学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对儒家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是演变为儒教(宗教)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任继愈同志在《论儒教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和《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等文中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直接继承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本身就具有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5.
方宏进:从这个阶段不断披露出来的李洪志的种种育行来看,国内的宗教界人上、新闻媒体包括一些国外新闻媒体,都把“法轮功”与国际上的一些邪教组织做比较。“记轮功”是一个非党非教的非法组织,但它在很多具体的做法匕,比如非法结社、崇拜李洪志一个人、对练功者的精神控制、宣传世界末日之说、对执政府、违反法律等等,都和国际上邪教组织的做法非常接近。自力年代开始,从美洲、业价到欧洲,邪教组织制造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仁,特别是世纪之交,都有一些邪教组织兴风作浪。1978年11月18日“人民圣殿教”…  相似文献   

6.
陈晓华  孟源 《哲学研究》2015,(3):110-114
牟宗三区分了逻辑和逻辑系统,认为逻辑系统是逻辑理性自己的显现,逻辑系统的形成需要遵守先验性的轨约原则和构造原则。由于轨约原则和构造原则的先验性以及逻辑概念的有定、有尽性,所以,牟宗三认为逻辑及其系统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乃至理性上的必然性和定然性。笔者认为这个理论对于"逻辑是否可修正"这一问题可以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7.
“经典”是前人已经做成的中国哲学,“做中国哲学”是今人力图做出中国哲学的新经典。作为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方式及其目标期待,经典是“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经典”的另一种表述,诗书是经典的文化载体,大道是经典的本真诉求,这是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具备并强化的三种“经典”意识。其次,“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或者七部书,“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而是“必须读第一流著作”,这是国学大师对于三种“经典”意识的现身说法。最后,尽性地打开格局,尽力地读通诗书,尽心地传递大道,这是敦促我们将做中国哲学的三种“经典”意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默想“架上七言”——圣瞻礼六主受难日讲道刘恩佑默想“架上七言”——圣瞻礼六主受难日讲道刘恩佑吾主耶稣为救赎人类,受苦受难,被钉十字架上死。他在临终前讲过七句话,被称为“架上七言”。言为心声:“架上七言”表达了主在痛苦之中,在生命危难之时的内心世界和思...  相似文献   

9.
人有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事实,因此,人的意识即成为“普通心理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其它一些分支心理学(如儿童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中也不能回避作为具体个人的意识问题。但是,关于人的意识的概念,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至今日,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对心理学的发展显然不  相似文献   

10.
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孙正聿从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框架去分析建国以来的哲学状况,大体可以划分为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80年代的反思教科书的哲学改革和90年代的后教科书哲学。80年代以前,全国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是宣传、讲授、解释和研究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1.
智渊 《法音》1997,(12)
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弘扬佛教文化文物天地﹄专栏寄语□智渊大家知道,佛教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之一,即是遍布中华大地的地上或地下的佛教文物,诸如建筑、雕塑、经籍字画、法器用具等等,种类、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罕有其匹!据初步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交叉聚合设计,从词汇量角度考察了两岁左右汉语婴儿是否存在“名词优势”现象。在前测中,110名18、24和30个月龄的儿童接受了PCDI量表和父母问卷调查;6个月后,18个月和24个月组接受了PCDI量表的再测。本研究将“名词优势效应”定义为“(名词得分–动词得分)/词汇总分”(以k值表示),将名词得分大于动词得分者定义为“名词优势者”。结果发现:(1)从各年龄组均值来看,18个月组名词优势效应较小(k = .07),24及30个月组名词优势效应显著增大(k = .11~.19)。(2)从个体水平来看,18个月组名词优势者和动词优势者约各占50%(p > .05),而24、30个月组中81~100%的儿童都是名词优势者。该结果提示,以往不同研究之间的分歧可能是由于名词优势是随年龄而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13.
"人禽之别"是孟子思想中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核心命题。孟子通过对人是道德的存在,伦理关系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分别从道德形而上维度、社会伦理关系的现实维度和人的精神境界维度阐明了人的规定性和价值,回答了"人因何而存在""人的何种存在是最有意义的"等哲学问题,凸显了儒家经典的道德哲学意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伦"的规范伦理学。"人禽之别"的命题不仅具有儒家思想上的学理意义,还给予现时代的人们以警醒和深思,在追求物质优越的同时,不但要警惕道德上的妥协和堕落、精神上的松懈和沉沦,更要"见贤思齐",不忘初心,做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14.
正叶秀山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是"纯思者"的永久形象。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利科(P.Ricoeur)在悼念他的挚友、法国人格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慕尼埃(E.Mounier)时说:"他不再回答我们的问题了……死亡的残酷在于彻底改变了正在进行着的文字事业的活动:不仅因为它不再继续,它终止了——就这个词的所有意义而言,而且因为它脱离了把作者置于生者之中的交流、提问和应答的运动:从此变成了一种文字著作,仅仅是文字的,和它的作者的断裂完成了:从  相似文献   

15.
16.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常常以意识现象学而名世,本文阐明何谓意识现象学所谈论的意识。在1901年的《逻辑研究》和1906年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中,胡塞尔都谈到了三种不同的意识概念,它们相互有交叠。综合来看,胡塞尔着重讨论了四种不同的意识概念:(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现象学的统一,(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原意识,(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以及(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这四种意识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议题,也展现了现象学(不同于心理学以及心智哲学)对于意识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17.
去首尔的途中,导游带着“讨好”的口吻说:“韩国没法子跟中国比呀,什么都小,国家小,地方小,就连总统府也小得可怜。”事实确实如此。  相似文献   

18.
“孝”和未来社会──关于“孝”的国际学术会议简记罗国杰1995年5月15日-17日,在韩国汉城,举行了关于《“孝”和未来社会》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和韩国广播公司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韩国、中国、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代...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认识的确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在这个认识的新阶段,究竟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像曹伯言、周文彬二位同志在《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该文)一文所说的那样,出现了“人工认识主体”呢?如果把“人工认识主体”作为  相似文献   

20.
一、在讨论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时,如何认识和防止商品意识的“泛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商品意识的“泛化”,是指商品意识逾越了市场经济活动领域,毫无限制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为认识、评价和指导社会生活的最高理念,而商品交换原则当然也就成了整个社会的通用原则。许多研究现代西方文化矛盾的学者都指出,西方社会文化矛盾最深刻的原因之一,是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完成了对整个社会全面的、深刻的商品渗透,理想信仰丧失、丑恶现象滋生等现代“文明病”大都由此而生。我国虽然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一但从目前社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