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式美法则是绘画理论研究和艺术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笔墨的形式美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笔”、“墨”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笔法就要有不同的墨色来辅助,不同笔法的强弱运用不仅关系到描绘物象的正确生动与否,还是作者表达感情的手段之一,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民族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习惯。  相似文献   

2.
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实质上正如英国克莱夫·贝尔所定义的那样,即“有意义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舞蹈是以视觉占据大半壁江山的视听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若能借鉴运用“简约”形式法则,可以指导舞蹈编导更好地去创编作品,使作品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美.我国许多编舞家在这方面都有典型的作品.除了专业舞蹈作品,在群文舞蹈领域编导同样可以运用“简约”形式美法则指导创作.但需要注意要合理借鉴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为舞蹈编创所用,要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以更好地推动自身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斯学派认为“美在形式”,所有的艺术作品其实都存在着形式美的因素。作为造型艺术中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当然也存在着形式美的因素。城市建筑的形式感觉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这是外在的审美客体在审美主体作用之后产生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无哲学”如同“中国有无科学”、“中国有无宗教”一样 ,离不开中西文化交汇这个历史背景即语境。在此之前 ,没有这个问题 ,因为互不相知 ,各行其是。在此之后 ,异质文化相逢了 ,有无之争、同异之辩 ,油然而生 ,逐步成为热点。同处于一个语境下 ,西方便没有这些问题群的产生 ,即使有也只是在“汉学圈”内有些讨论 ,从没有达到中国学界现在达到的这样的热度和规模。截取这一横断面不难看出 ,这个不对称的局面是由中国从前现代走向现代及由“西学东渐”对中学的刺激反馈出的社会变迁、学术进展的新景观 :在中国 ,再次反省自身 ,比较中西 ,取长补短 ,发展前进。同时 ,引起西方哲学界的关注。“让事物自身呈现” ,便不是“欧洲中心” (黑格尔 )或“中国本位” (张之洞 )的“自我中心”这些简单的价值判断所能奏效的 ,也不是对它们的变相展开所能“返朴归真”的 ,当然更不是否定一切、解构哲学、无视历史的后现代所能承当的。加之 ,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教训 (如穿靴戴帽的“两个对子”的教学体系 ) ,故希望这次讨论会有新的进展。其实 ,学界已经积累了“让事物自身呈现”的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如西方哲学重“是什么” ,中国哲学重“怎么做” ,包括学人不大注意的在翻译界的“是论”与“存在论”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全国报刊上热烈地进行着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一说有,一说无,各有论点,相持不下。我们认为: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就是说你必须回答或有或无。命题本身就在说明真理和阶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一个即使是最简单的判断“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和概念了”(《谈谈辩证法》列宁全集38卷)。但实际上真理和阶级性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并无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前者是认识论的范畴,说明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相一致的问题;而阶级则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范畴,阶级性表明人的社会属性,解决  相似文献   

7.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关于世界存在的一对重要范畴。本文探讨了初唐道教的重要教义书《道教义枢》对“有无”的论述,并分析了“有无”与“道”、“常”和“无常”、“碍”和“不碍”、“体用”、“道性”、“真性”等范畴的联系,指出该书在论述“有无”时始终围绕着非有非无、不着二边的中道进行,通过对有无的双非双遣,揭示出了重玄之道的内蕴  相似文献   

8.
玄德的澄明     
澄清老子“玄德”的内涵,是把握近“道”之德的关键,也是理解重“德”的中国哲学的关键。如果我们重新审视老子的“道”与“玄”,把“道”看成是有无之间周行的“路径”,把“玄”看成是有与无的统称,那么,玄德的内涵将不再模糊——从根本上说,玄德不是幽隐深远之德,不是“水”德、“生”德、“损”德,而是兼通有无之德。兼通有无的“玄德”,是理解“常德”“孔德”“上德”“广德”“建德”的枢纽,也是理解中国传统伦理学之“德”范畴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空”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空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空”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共谈七个问题。有无方法论的意义,未敢自必;因其不成条贯,故名“断想”。凡所不敢苟同的论点和方法,择要提出,附以已见,借便讨论,共定是非。其有称引时论,远失原意,以及持论错误等事,统希指正。  相似文献   

11.
讨论严格悖论之有无,首先需明确“严格悖论”的涵义。悖论在自然语言中是一个多义词,某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与通常见解相对立的论证,思维中出现的各种疑难,乃至某些普通的自相矛盾的话语,都曾被人们称为“悖论”。严格意义上的悖论有二个特征:(1)语义特征:同一命题(在一定背景知识下)的真假互推,或者说真值相反的矛盾命题之  相似文献   

12.
曾晶 《美与时代》2014,(9):113-113
通过对现代生活陶艺“人性化”、“个性化”、“形式美”三大时代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论述都市生存意识、生活理念、审美消费等现代都市生活的特点来阐述现代生活陶艺的都市情结。  相似文献   

13.
玄学生死观的理路及其主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的研究中,玄学的基本问题大都与“有无”,“自然名教”和“言意”这三对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大量论述,而整体上能作为玄学主题之一的生死问题,既没有被凸显出来,也缺乏系统的考察。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而付出努力。作为努力的一部分,本文希望通过疏理直学生死问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出玄学生死理论的丰富内容及其特性。在中国哲学中,“生死”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提出和讨论,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是很著名的,而庄子哲学则拥有一种创发性和相当成熟的生死观念。继此之后的秦汉…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人们都把它定作为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其 中。心议题。但除了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 论有无与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主反本体论的。因此,用宇宙本体论来概括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似有缺陷。我们认为玄学哲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字宙本体论,而确切地说,应是讨论的宇宙万物的 自然本性论问题,王弼“明自然之性”,郭象讲“自足其性”,阮籍谈“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皆 是围绕着探讨自然之本性而展开自己哲学的论说的。至于王弼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仍是可以用宇宙本体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来概括的。  相似文献   

15.
张天艺 《世界哲学》2022,(6):137-147
关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究竟是如何界定一个命题有无意义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传统解读看来,维特根斯坦结合“图像论”和“真值函项论”建立了一个意义理论,以此来界定一个命题有无意义。而与之对立的决然解读则认为维特根斯坦所持的是一种简约的无意义观,因而是拒斥任何意义理论的,对无意义的界定仅通过我们日常的语言能力就足够了。两种解读有着各自的长处,但也都面临着相应的困难。然而在一些关键方面,这两种解读其实是可以契合的。此外对无意义界定问题的讨论,最终还会牵涉到《逻辑哲学论》中的张力问题,而如何理解这种张力其实也就意味着如何看待前后期维特根斯坦所存在的核心差异。  相似文献   

16.
形式美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它直观、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理解与概括,并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型和象征是众多的形式美元素和结构中所展现的共性。它们把形式美构成的各式各样的对象,看作人类心灵或宇宙本质的最基本的东西,并从宇宙统一性和人心统一性的角度去理解形式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在今本《老子》中,直接论述有无关系的命题有两个,即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和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这两个命题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对此,前辈学者亦曾有所省察和质疑,如马叙伦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乃《淮南》语羼入者。第二章明言有无之相生,义正与首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合,则安得此复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耶?”(马叙伦,第396页)但由于当时还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这种质疑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而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则为这种质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今本《老子》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色彩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活中的特殊“语言”。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色彩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符号象征性,鲜明的标记性和情感表现性。  相似文献   

19.
商业广告以传达商品信息为目的,在其表现上很注重形式美。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的重大区别在于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商业广告中形式美在其表现上主要包括具象形式美和抽象形式美。商业广告设计重视形式美,究其原因是由它的诉求功能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易经》有“章”无“文”,以“章”立美;《易传》有“章”有“文”,以“文”概“章”。“章”与“文”有同有异。在诉诸视觉感性之“纹”的含义上,二者有共同点。差异在于,“章”“以实致虚”,主实;“文”以“以虚带实”,主虚。“章”主实,着眼于有形的地物之美,可以用于表达概括性的审美观念。“文”主虚,其审美观在《易经》中为宇宙观的神秘氛围所包围,主旨是沟通神人关系,为人赐福,而不是审美。《易经》有“章”无“文”,只有从美学角度才能说得清楚。“章”与“文”的差异,一方面表明《易经》的美学意蕴立足于坤地之美,而未及乾天,另一方面还预示了形式美观念必然经历从“章”到“文”的历史性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