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法音》1992,(11)
“师君三尊”之一的赤松德赞王圆寂后,吐蕃王室又一度陷入争权、倾轧之中。初由长子牟尼赞普继位,执政一年零九个月,被母后害死。其弟未及继位亦被害。由于养护师、高僧娘·定埃增桑布(定贤)的大力扶植,幼子赛那累继位。赛那累任命其师定埃增桑布与(?)一高僧贝吉云丹(祥德)为“钵阐布”,意为大德僧,这是赛那累时所立僧人官职,位在宰相之前。赛那累原有五个儿子,其中两个早夭,还有三个即藏玛、朗达玛和热巴巾。  相似文献   

2.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问:听了您的介绍,知道了汉地佛教的大概轮廓,不知我国西藏佛教是什么时期传入的,是经什么人弘扬起来的? 答:我国藏语系佛教开始于七世纪中叶。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sro(?)-btsan gam-po)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Bhrikuti,藏名尺尊Khri-btsun)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thon-mi sambhota)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持松德赞  相似文献   

3.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我国西藏高原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它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城西,地理位置在东经九十一度零九分,北纬二十九度三十九分。最高佛堂处海拔3767.19米。此处原名“玛波惹”,意为红山。“布达”,即普陀洛伽的译音,“拉”即藏语的山。“布达拉”原系古印度南海岸的一座山名的音译,据传该山系观世音菩萨游化之地。据《卫藏通志》云:“唐时,藏王曲吉(法王)松赞干布好善信佛,在拉萨红山之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2013,(1):124-125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对学识修为较高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诠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达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法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法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5.
关于天台哲理的一段联想王志远编者按: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有一位著名佛教学者却认为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应当这样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宗和教,其中宗指禅宗,教即指天台教观。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成立的一个既有系统的佛学理论、又有详明的修习次第的中...  相似文献   

6.
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与五台、峨眉、九华合称为四大名山。属浙江省普陀县,在扬子江钱塘湾外,孤峙海中,为舟山群岛之一,约当东经6.27度,北纬30.10度,纵十二里,广六里半,周遭屈曲有一百里。此山的得名,是借用佛典所说观音菩萨住处普陀洛迦(Potototo、简称普陀)以名此土。即唐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说:“于此南方,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步入神州大地的道教宫观时,多数宫观内有座“三清殿”,是宫观建筑的中心,殿内供奉着“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那么“三清”在道教中的含义及其流变如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三清”就其文义的神学内涵来看,“清”是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影响,即“清气为天,浊气为地”而来的,“清”在这里实指“天”。至于为什么用“三”来表述“清”,而不是其它数字,仔细分析主要原  相似文献   

8.
谈藏传佛教教育由经院式到现代化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悠悠二千五百载,教徒众多,传播广泛,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弘扬兴隆,得力于正确的传教方式,即正确的教学方式,能使其世代继承和发展。佛祖释迎牟尼“初转法轮”,佛教造成星火燎原之势,在喜玛拉雅山南麓四散传扬,辐射世界。藏王松赞干布(?-650年)偶得“四宝”什百拜忏悔经”、“舍利宝塔”、“六字真言”、“法教规则”),佛教便进入了雪域高原,继而,吞米桑布扎端美三菩提创制藏文,翻译佛经,发端了藏族译经事业。公元770年左右,印度名僧寂护、莲花生来到西藏(当时称吐著)传播佛法,为显、密二宗在西藏的发展打下…  相似文献   

9.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相似文献   

10.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讲的故事取自《菩萨譬喻发论》。这是一部记菩萨在过去时代所修种种苦行的佛教故事书。书中的邬波笈多生于佛涅槃后一百年,是阿育王的师父。不少人以为佛教讲空,要斩断情丝,似乎是不言“情”字的。其实,佛、菩萨都以慈悲为怀,对众生是充满感情的。不过佛讲的是智悲双运,并非一般人以为的情。慈悲是感情的高度升华;智慧是理智的高度升华。“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含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英伦归来话佛教———净因、圆慈法师访谈录净因、圆慈、广兴三位法师是赵朴初会长和中国佛协派往斯里兰卡留学五比丘中的三位,如今他们正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三位法师十余年来一直在国内外接受各类佛教教育,佛学素养深厚,视野开阔,思想敏锐,长期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首先探讨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直接追溯到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继而说到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对人间佛教主旨的讨论,引向了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净土思想的终极关怀上,从“庄严净土”流衍出“人菩萨行”的理论。太虚和印顺的人间行菩萨道,也在大陆佛教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和真禅法师这样一些佛教大师都对于“人间佛教”作出了思想内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真禅法师对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到的体悟,并进行了诠释。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真禅法师解释“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说是“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和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论人间净土》)其次,“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应厌弃现实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净之心,去改造和建设现实世界,使之变成净土世界。”(《论人间净土》)第三,真禅法师以禅学思想和华严思想丰富了人间佛教的内容,认为禅法“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禅的可贵就在于其实践精神,真实的修持。再者,真禅法师认为,学禅,除了真实修持以外,也要学习佛教经典,即注重佛学思想研究,把它看成是禅学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家的佛教僧人的修行不能仅限于自了自利,更要发扬利他精神,对于“利他”,真禅法师不仅用禅法来概括,还用普贤精神来发扬。由于利他,资生福利的事业也就自然成为了人间佛教思想实践的具体产物。真禅法师反复强调“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佛法与人生》)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和实践,对当代佛教具有相当的影响也直接批量导着今天玉佛寺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琴 《中国宗教》2023,(10):64-65
<正>汉传佛教中“祖庭”概念的产生,受儒家尊祖敬宗观念的影响,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祖庭”一般用于指称宗派发源地,以及在宗派发展中有嗣法地位与影响的寺院或道场。“祖庭文化”是指以祖庭、祖师为核心衍生出的思想、典籍、制度、建筑、文艺等文化的综合体,具有显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特征。江西佛教祖庭文化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明互鉴的成果,更是佛教中国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5月21日 ,朴老此作品在西安举行的“日中书法交流展”展出中国书法史上 ,有四位伟大的僧侣书法家 ,他们都是佛教徒。第一位是安道壹 ,第二位是智永 ,第三位是怀素 ,第四位是弘一。安道壹生活于北魏北齐之间 ,他从河北响堂寺开始 ,到山东邹县四山(即铁山、尖山、冈山、葛山) ,洪顶山 ,水牛山、徂徕山 ,泰山 ,几乎终其一生 ,书写刻制了大量佛教典籍 ,抗争灭佛运动 ,宣扬佛教精神 ,竟成了北朝“书仙”。其时 ,仅比东晋南朝书圣王羲之晚出一百多年。智永是陈隋间僧人 ,王羲之第七世孙 ,出家住永兴寺 ,闭门习书三十年 ,写《千字文》八百本 ,…  相似文献   

15.
师徒三尊     
师徒三尊福生周青梅在五台山圆照寺都纲殿中,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及其二位弟子达玛仁勤和克主杰的肖像,人称其为“师徒三尊”或“宗喀巴三父子”。这就表明圆照寺是五台山的一座黄庙。何为者也?宗喀巴(1357—1419),法名洛桑札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在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 (1934年 )上发言说 :“今天的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自然发展的结果 ,而是一些违背他的意愿的外力压迫的结果” (《三松堂学术文集》第 2 85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年 ,以下简称《文集》)。此“外力压迫”指的就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在这个发言中 ,他把前五十年中国思想的发展概括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以改良运动为代表 ,用旧文化来理解新文化的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 ,用新文化来批判旧文化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 192 6年以来 ,注意新旧文化相互阐明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前二个时期的“合”,即新旧…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3)
<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代表共商国是、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最重要活动平台,每年3月,5000多位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参加"两会",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一道耀眼的中国政治生活风景线。其中,近30位穿着僧服参会的佛教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尤其令人注目:一是他们的服饰与众不同;二是作为"方外之宾",他们内敛谦和;三是他们为各级佛教团体和名山古刹的领袖,尽管属于小众,却代表着中国三大语系佛教和各个民族二亿多的佛教信众;四是因种种原因,他们大  相似文献   

18.
站在台怀镇地面的北部,翘首北望,可以看见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耸立云霄。这座宝塔的所在地就是五台山七佛寺。七佛寺名称源于《长阿含经》,《长阿含经》载:在释迦牟尼之前已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图、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统称“过去七佛”。七佛寺之名即缘由于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法道场,又因文殊菩萨曾为七佛之师,因而为之立寺,以作纪念。五台山别的寺院均以文殊菩萨为主要供养的对象,唯独此寺以七佛为供养主尊,这是十分独特的一个佛教现象。沿着寺前弯曲的水泥小路向上攀登,天王殿额“七佛寺”三…  相似文献   

19.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远离尘世、巍峨幽美的奇峰大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啻为人间“净土”、“佛教天堂”,故天下名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佛教圣地,古代向有三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峨眉、普陀三山,乃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道场。以后又增加了地藏道场九华山,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以五台为最尊。五台山成为四大佛山之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它具有众多的不同寻常的佛教之“最”。至迟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即创寺兴佛,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被比附为文殊道场后,因文殊作佛祖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最尊,其道场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自然最高。四大名山中又以五台山国际声望最隆,自唐开始,这  相似文献   

20.
“四御”被认为是道教尊神中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但“四御”所指是那几尊天帝,却有不同的解释。《宗教词典》及《宗教学研究》第二期载《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分支学科条目,释为:一,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二,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三,勾陈上官天皇上帝;四,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而李叔还先生编纂的《道教大辞典》:“四御”即四极大帝。是指北方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即俗称四御。因释义分歧,就必然涉及“四御”一词的来源问题。从我们接触的资料中,《宗教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