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修祥 《管子学刊》2006,(3):115-119
《性自命出》为郭店楚简中一篇颇为重要的先秦儒家佚籍,篇中有论及音乐之源起、音乐之功能、音乐之宗旨等方面的内容,语焉不详,却与《乐记》等经典著作表现出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的音乐美学观念,对审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语》凡二十篇,有三十一处与音乐相关,且往往礼乐并说、诗乐同存。音乐不仅关乎抒发情志,更与德性增进关系密切。尤为重要的是,音乐被赋予了正统、权威的地位和严肃的政教意义。孔子"美善一体"的主张构筑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使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并构建出中国诗学世界中的德性本体。  相似文献   

3.
耕夫 《天风》2007,(3):42-43
陈小鲁副教授,现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参与编撰《外国通俗名曲辞典》、《中学生百科辞典》,并在中外音乐史及宗教音乐等学术领域撰写多篇论文及宗教音乐和传统音乐CD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它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通过荀子《乐论》中的儒家音乐理论和阮籍《乐论》中的道家音乐理论的对照,可以看出后者在音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在“性术之变”,即  相似文献   

5.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6.
剑川白族道教“奠土”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地区颇具特色的白族道教科仪,至今盛行于剑川城乡。由于该仪式的进行同其他道教科仪的进行一样,音乐贯穿始终,仪式和音乐唇齿相依,是一有机整体。因此作为第一篇专门记述该仪式的文章,本文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从仪式和音乐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展示了剑川白族道教“奠土”仪式的实际应用与进行方式,以及其音乐的构成形式和使用特点,对了解剑川白族道教仪式及音乐不无帮助,并为认识道教音乐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实证。  相似文献   

7.
1960年2月16-22日在华沙举办了国际肖邦研讨会,3年后波兰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首届国际音乐学大会:肖邦作品专题论文集》。该论文集共收录了140篇论文,分为6个主题,分别是音乐评论与肖邦、肖邦音乐风格的传承、如何演奏肖邦作品、肖邦作品的版本和文献、波兰音乐、肖邦研究中的音乐美学课题等。时隔半个多世纪,这本论文集对我们仍有很大的价值,我国学术界应当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8.
田:你我认识有二十年了吧?凌:今年整二十年。田:咱们和佛教音乐结缘也二十年了!凌:是啊,你是一心一意,大有建树;我是三心二意,一事无成。田:随缘就好。我这辈子就庆幸自己可以一心一意干自己爱干的工作(指从事佛教音乐研究)。凌:我也庆幸自己这辈子可以三心二意乱干自己爱干的事儿。说起佛教音乐,我在担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的编委时,曾在佛教音乐部分写了一篇《北京智化寺音乐述略》。其间对智化寺音乐、佛教音乐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问题思考较多,有些问题佛教界和音乐界都很关注,意见也多有分歧,我想听听你的看法,首…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传入藏区,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以雪域雄厚的生成背景,造就了庞大的藏传佛教文化库。这个文化库容纳了佛教教义、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因明学、逻辑学,以及天文、历算、医疗、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工巧等博深的内涵,音乐文化就是其中颇具特色、光彩耀目的一篇。人类自创造音乐以来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心记口授是它的唯一传承方式。乐谱的产生,标志着音乐发展的一种质的飞跃和重大的文明进程,它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人类的精神财富传播到远方和后代,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文字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藏传佛教的音乐就是一个拥有古老记谱历史的音乐。藏传佛教那神秘、奇异、华丽的乐谱,越来越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语言文化文明的发展。是最美的语言。其在净化人类民族风尚,传播民族文化,锤炼民族性格,提高民族素质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原本源于劳动,因而,音乐所反映的内容最初也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实际需要相直接联系的。正如《淮南子·道应训》中刘安引用翟煎的话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样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吸声形成了音乐的最初节奏与音调。《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做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实群生。”这显然给音乐蒙上…  相似文献   

11.
试论管子“三分损益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管子"三分损益法"罗天全"三分损益法"见载于《管子·地员篇》。它采用数学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之长比例,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记载最早的一种求律方法。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关于《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管子·...  相似文献   

12.
乔布斯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物,他变革了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和数字出版六大产业。他逝世后,其事迹迅速被我国宗教学者误读、神化,以至成了佛教的金字招牌。报纸上公开发表的《禅者乔布斯》,则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21,(4):53-57
正台湾地区梵呗源自祖国大陆,按照类型不同,一般分为"鼓山调"和"海潮音"。"鼓山调"自明末由福建传入,"海潮音"则于1949年前后主要由江浙传入。相关佛乐和俗乐的研究中,国内有部分学者对民歌《茉莉花》和佛教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张恩有一篇百余字的小短文《〈茉莉花〉原来是佛教音乐》~([1]),文章提出民歌《茉莉花》源自佛教音乐。但文章仅提出观点和推断,未有可信服的论证。冯光钰在《〈茉莉花〉花开何处?》(2006)中指出,《茉莉花》源自山西五台山说,证据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的爱国赞美诗杨周怀●基督教是一个歌唱的宗教,在世界上,基督教信徒唱的歌最多,音乐发展最快。基督徒们的歌唱中,除去歌颂上帝的公义、救恩、和平、慈爱之外,他们还经常唱一些热爱自己祖国和民族的颂歌。基督教《圣经》中诗篇第137篇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赞美诗...  相似文献   

15.
嵇康与乐教     
《礼记·乐记》篇对乐教作出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嵇康批评地继承了乐教的传统,并借由音乐问题阐发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思想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乐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及《养生论》等文献的相关段落,探究乐教思想,并借此理解嵇康思想的旨趣。  相似文献   

16.
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使人体罹患疾病。《论衡·纪妖篇》载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谓:“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①。反之,优美而又合乎韵律的音乐则能使  相似文献   

17.
道教音乐的民族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包括斋醮音乐以及道士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用的音乐。斋醮音乐亦称“道场音乐”、“法事音乐”,集中而典型地表现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故而道教音乐惯以斋醮音乐著称。一、道教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民间就有巫舞、巫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8.
音乐的时间维度在音乐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 对音乐时间维度的加工受制于许多方面, 一方面, 音乐构成要素的特征影响着人们对音乐时间的加工; 另一方面, 听者的年龄、注意、工作记忆、音乐训练以及对音乐的熟悉性等因素也影响着他们对音乐时间加工的深度和广度。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确定音乐时间加工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 并对音乐时间加工中基因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展的敏感期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时间知觉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现象,它直接影响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本质特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和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以下几方面问题: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范畴,音乐知觉期待依靠音乐元素的四种期待率,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两种类别和采用的五种研究范式,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主要领域(神经生理机制、记忆和启动效应等方面),以及音乐知觉期待通过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展望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认为,对音乐知觉期待的心理特征和存在条件在音乐时间操作中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音乐时间操作中的普遍现象——计时偏差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音乐欣赏课一直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体到课堂教学来说,音乐欣赏课更加体现着音乐教育的深层。而新课改之后,音乐欣赏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小学音乐教育里面的音乐欣赏课,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岿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对美的音乐学生也不尽能感受,音乐本身也就会黯然失色。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对学生们的重要,那么在音乐课堂中,欣赏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