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葛力同志《注意区分两种唯心主义》(1982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一文(简称葛文)之后,韩震同志又发表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应作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区分》(《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1期)一文(简称韩文),读后很受启发。但是,葛文提出:“就哲学的分支而言,唯心主义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本体论方面的唯心主义,一种是认识论方面的唯心主义。”韩文又进一步强调:“实际上,不仅唯心主义有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区分,而且唯物主义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本体论方面的标准,一个是认识论方面的标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2.
跨越文化的中西美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视野中的中西美学研究 ,暗示着一条新的途径 ,一条旨在追求美学进一步发展、创新与超越的途径。我所理解的比较视野 ,在很大程度上不局限于单纯的美学理论向度 ,而是一种跨越文化式的比较研究。如果以此为出发点 ,就有可能导引出一种跨越文化的美学(transculturalaesthetics) ,或简称为“跨文化美学” (trans aesthetics)。跨文化美学中的“trans ” ,本身包含着“跨越”或“超越”的内在目的性 ,需要一种在跨文化形态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意识 ,不仅涉及西方与东方 ,也涉及现代与传…  相似文献   

3.
关于价值与真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独立于认识论之狭义价值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之尴尬简括为以下几点:(一)在德语中(汉语及其它语种也一样)日常用语“价值”与经济学上的“价值”是同一个字,马克思批评德国经济学教授瓦格纳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书中,从使用价值引出作为“满足需要”之“价值一般”混淆经济学上的“价值(‘交换价值’)”。马克思当时所说的“价值一般”不是后来“价值学”所说哲学的“价值一般”,而是日常用语之“价值一般”,就是说它并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4—417页)。虽然它作为“一般”在日常用…  相似文献   

4.
自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于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认识论,或则根本“拒斥”,或则对其进行非理性的曲解。在前苏联以及我国70年代末以前,主要停留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及其合理内核的批判阐释上,实际上忽视了对其认识论的认真研究。陶秀璈的《黑格尔认识论研究》的出版问世,在这方面填补了一项空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仔细地阅读这一著作,觉得该书具有丰富的哲学理论内涵,在学术上是很有份量、富有成效的。这表现为该论著所具有的三个特色。第一,作者对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有着深入的研究,特别对康德哲学认识论有透彻…  相似文献   

5.
本文打算谈谈对德国古典哲学思辨性的理解,以及哲学的抽象理论思维的功能。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以思辨性而著称,这是当今中外学者的共同看法;但是应如何理解其“思辨性”,如何评价这种“思辨性的”哲学,意见就很不相同了。有人往往把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和唯心主义的神秘性完全等同起来,并加以批判和反对,我认为,这种意见是片面的。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的顶峰,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里主要以黑格尔为例,对此问题作一点解剖。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社会认识论研究起步较好,正如一位专家所评论的那样,我国的这项研究,理论起点较高,“从一开始就切近了社会认识论的深层内容”。(参见李明华:《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但是,虽说“万事开头难”,开了头要坚持和深入下去也许更难,这不仅要求研究者要有向纵深开拓的实力,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提出对这项研究有意义的问题,以吸引大家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也是推动该项研究深入发展的办法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三个方面或三种性质的“难题”,希望能对社会认识论研究有所促进。一、傅论性难题悻论…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苏共态的斗争。苏联哲学家们对这一斗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近年来,他们对揭露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理论作了不少工作,写了一些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书籍。其中引人注意的是П.П.切尔卡申的一部学术专著《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大家知道,这一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般科学认识来说,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如果不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可能从科学上揭露唯心主义。但是,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问题的研究仍然  相似文献   

8.
葛力同志在《注意区分两种唯心主义》一文(见1982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中提出:“就哲学的分支而言,唯心主义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本体论方面的唯心主义,一种是认识论方面的唯心主义。”这一见解是深刻的。它为深入研究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既相互斗争、相互克服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实际上,不仅唯心主义有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区分,而且唯物主义也是如此。翻  相似文献   

9.
一、“太虚一实”、“道器一贯”的本体学说宋明时期,哲学战线上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集中到本体论方面的“理、气”关系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器”关系问题上来,并逐步深入到认识论的领域。哲学斗争愈深入,核心问题愈明确,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双方都在磨炼自己的武器。宋代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融合儒、佛、道三教的“新儒学”的创立中,周敦颐的“无极太极说”、邵雍的“先天象数学”、二程的“义理学”等,分别吸取了佛道二教的理论,经营着各自的体系;在这一气氛中,张载以他的“气化”论,在批判佛教和道教的理论斗  相似文献   

10.
威廉·狄尔泰(1833—1911),德国哲学家。在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可以找到康德、黑格尔、谢林和施赖伊马赫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哲学以及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哲学最独特的贡献是他对社会科学或人类研究、特别是对历史的认识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在二十年代初,太虚法师就明确地指出,哲学上的本体论,虽有不同观点,但“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上的宇宙观,对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有种种说明,“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若就哲学上的知识论而言,“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黄夏年主编《太康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这也就是说,佛法或佛学对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观和知识论都是全面超越的。后来,他又在题为《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的一次演讲中,针对梁漱演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和张东苏《…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十年代初,随着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1962),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新派别——“历史学派”开始形成。它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在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引起了世界各国知识界的广泛注意。许多人赞同这一派的基本论点,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标志着科学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这一派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 ,尤其是英美等国 ,“社会认识论”这一术语最初是在图书馆学和经济学领域中提出来的。自 80年代 ,这一概念被引入哲学和社会学领域 ,很快地到 80年代末就正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哲学分支学科 ,其主要标志是几部社会认识论研究专著的出版 ,例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弗卢 (AntonyFlew)的《关于社会思想的思想》 (ThinkingAboutSocialThink ing ,Oxford :BlackwellPress,1 985 ) ,美国学者斯蒂夫·富勒 (SteveFuller)的《社会认识论》(SocialEpistem…  相似文献   

14.
康德哲学是近年来我国西方哲学史界研究比较热门的一个领域。其中涉及到康德哲学的评价,康德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康德的认识论研究,康德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关系等问题。现将1978年至1987年学术界研究这些问题的情况,概述如下: 一、对康德哲学的评价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很不一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 (1)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中第一个强调和系统论证统一性以及人的主体性、自由本质的人。他讲现象界实为建立本体界;他限定知识和必然性的范围实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本质留地盘;他关于统一性的理论实系说明,一个真正的人或者说人的主体性,在  相似文献   

15.
当前,西方哲学界通用“爱因斯坦——波普尔科学哲学”这个名称,这就反映了卡尔·波普尔在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卡尔·波普尔的哲学也展开了研究,书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评介文章,内容涉及波普尔的认识论、方法论、“世界3”理论、政治哲学等等,普遍认为他在许多领域中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现将近期我国哲学界关于波普尔认识论的讨论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从康德到阿佩尔——先验自我还是无限交往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依据常见,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只是殆至西方近代才刚刚兴起。但是实际上,早在古希腊人的所谓“宇宙论”哲学中,其宇宙论研究就和认识论研究如影随形地交织在一起,其哲学研究就由于唯知主义的取向而为后来的认识论转向提供了机缘和埋下了深刻的伏笔。因此,素被视为古希腊“本体论之父”的巴门尼德其实亦可谓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理论上的清道夫和先觉者,因为他所提出的“思与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使人们第一次如梦初醒地开始洞烛到思与在的关系问题,为西方哲学从宇宙论探索向认识论探索的不可避免的理论转移拉开了序幕。尔后,无论是柏拉图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上阐述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时提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究竟是指的唯心主义的原理,还是指的唯物主义的原理的问题的讨论,目前正在进行。其实,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早已确定了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来都足唯心主义的原理,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而且从来都是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根本对立的。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也是一个早已彻底解决了的问题,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而且只是反映论,它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有着原则的区别,绝不能加以混淆。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果从1980年杜汝揖同志在《学术月刊》(10月号)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算起,哲学价值论(或曰“价值学”、“价值哲学”)研究在我国已走过了16个年头。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仍未取得一个统一的定义。众多价值定义的提出,既是哲学价值论研究深入的标志,也表明了弄清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已成为推进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关键。纵观国内的价值理论研究,可以看到,学者们大多是以“主体—客体”关系的逻辑结构来定义价值的。他们或以客体的功能或属性规定价值,或以主体和主体需要规定价值,或以…  相似文献   

19.
何中华先生在其《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中,对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给出如下的定义:“从哲学上说,所谓价值,既不是有形的、具体的存在所构成的实体,也不是客观对象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而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为了证明这个哲学价值定义的成立,该文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因此,为了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哲学价值的问题,就不能不涉及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一、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问题何文为了论证哲学的价值概念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首先对什么是人进行…  相似文献   

20.
巴姆看中国传统哲学陈华中五四运动呼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受到西方思想界的关注。人们看到,很快就来了美国的杜(威)先生和英国的罗(素)先生,两位哲学大师相继在中国各地讲学,同时也将他们亲身接触的中国传统和现状介绍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