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析道德与市场经济本性互斥论苏晓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1目前,在研究市场经济道德建设问题中,学术界有一种主张道德与市场经济本性互斥的观点(以下简称互斥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很值得加以评析。互斥论的要旨可简述如下:道德的本性是超功利的,即超越行为者自身...  相似文献   

2.
真主的使者说:“我被派做为世人的导师”,“我的使命是完善人类的道德。”真主派遣使者,就是要完善个人和集体的道德。因为它能给人类带来两世的吉庆。那么谦逊,就是人类善良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一种体现。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凡有所做为者,无不具备这种优良品德。我们的...  相似文献   

3.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焦点和实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因为有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而引发的。“两个凡是”这种观点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判断一切理论上、方针政策上的是非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两个凡是”的观点把领袖的决策和指示,也就是把一种...  相似文献   

4.
居住方式变化及影响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居住方式变化: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居住方式作为居民对生活空间的选择与安排、占有与享用的方式,是居民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亲属聚居方式:是独立居住还是与男方父母居住、与女方父母或与其它亲属共同居住?(2)单位生活空间的外部分割方式:是集体居住,共用厨卫、院落、走廊等生活空间,还是独自享用完整生活设施的独立单元?(3)内部空间的分割安排方式:不同代的家庭成员能否分开?起居与社交、工作区能否分开(是否拥有书房、画室等工作间?)个人在何种程度上拥有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5.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种彼此不相容的哲学思潮,而且西方哲学家“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属于人本主义,即属于科学主义。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符合实际。本文将讨论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本主义?(3)反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4)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主线是什么?一、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反对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scientism),加…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人的自我超越:或者是宗教的超越,或者是现实的超越,从而都把人导入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而直指未来的前进征程。个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内容是道德的超越,而个人自我超越的功能则表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社会必须对个人的自我超越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自我超越的正确方向。一、人在道德确证中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他对自己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环境条件和限制的突破。人在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7.
拙作《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发表后,引出了两篇商榷文章:鲁鹏的《道德形而上学与现实》(同上刊1994年第12期)和王淑芹的《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同上刊1995年第2期入两文无疑有助干我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些(《试谈》在某些细节方面的确存在欠妥之处),但我不能同意他们的基本观点。经过思考,我觉得《试谈X的立场和主张尚无作出根本修正的必要。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出:市场经济与道德在本性上是互斥的.因而在操作层面上应当给予划界,使之各得其所,避免借越。鲁文和王艾则针锋相对地论证…  相似文献   

8.
郭沂先生的《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书其人》(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读后颇受启发,获益良多。但是,“简本优于今本”诸论断,又甚感失之偏颇。现不揣冒昧,就教于郭先生及诸同仁。(一)能否断言“完整”郭文认为“简本是一本完整的《老子》传本”,看来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是楚简《老子》各篇情况对照表:为什么长短不一,形状不一?是否用以标明分篇与篇次之先后上下?看来很有这种可能。整理者很可能就是据此排列并定名为甲、乙、丙的。这种先后次序是符合古意的。竹简是否有缺失?先看楚简本“甲”篇。…  相似文献   

9.
广义的圣人观包括三方面问题:(1)何谓圣人?(2)人能否成圣?(3)如何成圣?在 王阳明以前,中国古代学者一般比较关注后两个问题,并将之规约为:“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王阳 明经历早年成圣实践的失败,开始自觉反思“何谓圣人?”亦即圣人本质的问题。他将圣人本质规 定为纯德性方面,剔除了宋儒(如朱熹)所尤为强调的知性因素。由此,他还对有关圣人观念做了 澄清,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在中国圣人观的逻辑发展上完成了“为圣人祛魅”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的个体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建设经由私德涵养和家庭道德建设,到社会公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再到个人品德建设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以及当今中国由包括个人品德建设在内的完整道德建设体系的构建,凸显了提出个人品德建设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意味着个人品德建设是对道德建设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不论是从道德建设的主体而言,还是从个人品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都应该将个人品德作为包括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在内的一切道德建设的根底。  相似文献   

11.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情绪心理学机制。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处理好道德的社会关系是培养良好美德的基础。道德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非理性的层面,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成为道德人的心理学基础。基于心理学对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的社会真理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JurgenHabetmas)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之一。他对于社会真理、尤其对于“道德真理”的观点,对于我们对真理的看法,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参照系。我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真理标准问题,曾有过一场深入持久而富有现实意义的讨论,为了把真理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引向深入,我想专门讨论一下哈贝马斯对于社会真理的个案——“道德真理”——的观点。“社会真理”这一概念所表明的是,人类社会领域是一个认知领域,因而认识主体可以获得真理性认识。然而,人类社会领域是一个交融着事实(或事态)与价值两类现…  相似文献   

13.
孟宪武同志在“死亡之死亡———新世纪医学目的之假设”一文(医学与哲学,1999,(6):45,以下简称孟文)中提出:“现代医学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实际上一直在紧紧围绕着战胜疾患,战胜死亡而进行的。”这使我也联想到与医学目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人类是否可以彻底消灭一切疾病,达到人人无疾而终,甚至最终达到永生不死(孟文提到的是长生不死)?本文想就此及新世纪的医学能否把消灭疾病与死亡作为自己直接的现实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1 什么是死亡,死亡能否死亡11 “死是个体历史的终结”[1]:人的生物学生命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三种观点及其不足 “实行市场经济会对道德建设起何作用”的讨论,在理论界已经持续多年,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 其一为“二律背反论”。这种观点认为,实行市场经济虽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良心的沦丧和社会道德的倒退。因为市场经济是以人的情欲、物欲这种恶作为社会的动力的,因而实行市场经济必然要以牺牲道德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代价。  相似文献   

15.
故错,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特定情境中,出于特殊的表达需要,故意违反“把话说对”这一言语交际常规,而把话说错。一、故意违反事实 鲁迅的侄女周晔小时候有一次随父母(周建人夫妇)到鲁迅家吃饭,小周晔望望爸爸,又望望伯父,说:“大爹,你和我爸爸的相貌很相似,可是有一点不同: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却扁平得很!”鲁迅笑着说:“你不知道,小时候,我的鼻子和你爸爸的一般无二,可是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是不是你走路不小心?”小周晔天真地问。“哪里,你想,四周是这样黑洞洞的,太黑暗了,人不就容…  相似文献   

16.
唱响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安徽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讨会概述陈家宝近日,安徽省部分从事伦理学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聚会在滁州市,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作了专门研讨。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期待...  相似文献   

17.
浅论刺激与精神病新疆石河子绿洲精神病院(832000)陈晓我们常会听到精神病患者家属说精神病人:“他(她)是受到某种刺激而发病的。”这种说法是否合适?严格他讲,这种观点并不科学。这是因为决定人是否得精神病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来决定的。首先是内部因素,即一...  相似文献   

18.
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践理性的批判中,康德把至善作为伦理生活的最高境界。至善包含着幸福,但人为了得享幸福,必须首先使自己配享幸福,配享幸福的唯一条件就是道德。德与福的结合要靠神赐,但修德却是人必须自己做出的努力。然而,修德的必要性恰恰就在于人还不具备德,或者说,现实世界的经验揭示了人在道德上普遍的恶。因此,为了确保人追求幸福的希望不致落空,康德就必须首先解决~个问题:道德上恶的人能否改恶向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又是:人的本性是怎么样的?实践理性批判并没有提出这~问题。1793年,康德发表了《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  相似文献   

19.
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最近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颇多议论。从学术界的讨论到街谈巷议,几乎无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道德水准的提高;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市场经济带来的客观后果是道德“滑坡”。不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乙:应当说,人们的这类反应是整个社会转型期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它并不仅仅是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所引起的,而是有其更为深刻的学理上的原因。人们的议论归根到底关涉到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究竟是…  相似文献   

20.
旅途闲话     
乙: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旅途闲话,因为它不仅是人生旅途中的闲话,而且是在一辆车上进行的。对话的两个人只有这样一段因缘,车到了目的地,下车互道“再见!”却不知是否还有再见到的缘……。甲(出租车司机):你在那儿工作?乙:就在这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甲:哟!那你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乙:(笑)为什么呢?甲:不是高级知识分子怎么能搞文化工作。乙:这样说也对也不全对,知识和文化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的。甲:这我就不明白了。乙:现在不少人很重视知识,但不一定重视文化。一般人总认为读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文化的人,而没读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