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5,(2)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宝刹重光,法务渐隆,佛事曰盛,寺院经济显著改善,这对于佛教各项事业的发展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受社会攀比、奢靡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裹挟,某些寺院和僧人在寺院修建中"攀大求洋",搞面子工程;在举办寺院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等佛事活动中讲排场,摆阔气。这些做法虽给某些寺院和个人带来了一时形象的热闹宣传和"好处",却给常住和信众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严  相似文献   

2.
寺院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寺院诞生的那一 天起,就存在着管理问题。当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寺院管理有着不同的环境、组织、形式和内容。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今天,如何加强寺院的规范化管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崭新课题。 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加强寺院规范化管理,既是寺院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发展对寺院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寺院的规范化管理,我认为当前重点要…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3,(12)
前言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院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僧人的佛教"角度,以粤东潮汕地区为中心,说明明清以来佛教的寺院功能及其僧人角色、职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为以迎合、俯就民众的宗教意识、现实利益、愿望追求等为能事,从而使宋代以前尚维持的佛教寺院、僧团的独立性、超越性宗教品格最终丧失,而与中国民间思想观念、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混融合一,成其为名副其实的"民俗的"佛教。其典型的表现特征有三:一是寺祠不分家,兼祀三教诸神;二是僧人住持祠庙,模糊宗教角色;三是僧人兼做红白佛事等俗务。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5.
寺院财产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即具有公共信托财产的特性,僧团组织和不特定的、显在的和潜在的、现在的及未来的善男信女为其受益人。寺院对该财产而言,居于受托管理人的地位,不能任意处分该财产,只能用于与佛教教义相符的宗教活动。对游客而言,寺院仅对该财产所可能造成的物件损害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只有在寺院自己举办的有组织性佛事活动中才对活动的参与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而对个别僧人的侵权行为,寺院不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所产生的补充责任,而应由实施加害行为的僧人本人承担。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对五台山所有寺院的僧人在日常佛事、各种法事、节期中所演奏的具有音乐性质的曲调的统称,僧人们称其为“佛曲”。这些佛曲是五台山日常佛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角度讲,它包括“声乐”、“器乐”两大类;从应用功能角度讲,它又根据形式分为“经文音乐”与“经外音乐”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净慧法师: 我是一个《法音》期刊的忠实读者,见到贵刊92年12期中演翔写的一篇《古今寺院与搞活经济》(以后简称古今)文章中主张寺院应该搞活多创收入,认为僧人经商是符合佛所提倡的“五明兼学”,是在弘扬佛法,又以海内外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寺院经商办厂——作为成功经验向读者介绍。对此,我不敢苟同。首先,我认为《法音》期刊是弘扬佛法的一个有力工具,它是指导广大佛教徒启迪智慧、净化人生,但《古今》  相似文献   

8.
体恒 《法音》2007,(1):33-38
古印度的僧团和中国的僧团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修学形式。佛陀时代,僧众主要是听经闻法、静坐禅修、羯磨布萨与托钵乞食等,没有固定的寺院生活模式。而佛教传入汉地后则形成了稳定的寺院生活方式。汉地僧团的修学与印度的僧团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佛事体系。这些佛事有日常行持的五堂功课,有诵经、念佛、禅修,有佛菩萨圣诞的祝延、上供,有黑白月的诵戒布萨,还有瑜伽焰口、各种忏法、祈愿乃至水陆法会等等。这些佛事交叉重叠、互辅互补,构成了寺院日常修学的大部分内容。严密的佛事…  相似文献   

9.
清脆的钟磐引导,低沉的鱼鼓击节,笙管和着深沉的唱诵。五台山的音声佛事充满了庄严、肃穆、神秘的气氛。五台山传统佛事被当地老辈称为“北方佛事”,这是针对南方僧人来此做南派佛事而言。“北方佛事”特指在近两千年的岁月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木地特色的佛事。“北方佛事”与没有波特称的南方佛事的最明显区别,是北方佛事“带音乐”。“音乐”,指加入钟、鼓、木鱼等法器以外的乐器演奏,如笙、管、笛等。乐  相似文献   

10.
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的长春万寿寺,是一座极为特殊的寺院。它建于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它是为乾隆皇帝"祈寿延年"而建,乾隆皇帝曾御笔赐匾"惠我无疆";它的开山祖师元宝和尚是乾隆皇帝的"替僧"(即代替皇帝、太子、王子等皇室成员出家的僧人)。尤为重要的是,由于万寿寺建成以后,寺院的庙会等佛事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居民在寺院周围居住,而逐渐形成了"小城子"。而据吉林省地方史志载:"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现今长春市宽城区),  相似文献   

11.
《禅林宝训》具有丰富的管理思想,精神性管理是其重要的管理特色。僧人对觉悟的追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助宣佛化、弘扬佛法的事业是禅宗寺院的根本目标和最高理念,也是禅宗寺院的管理前提。信仰引导、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慰藉等精神性管理手段,对寺院理念进行不断宣示和强化,极大地调动了僧团的积极性,有效地优化了寺院的管理。对《禅林宝训》管理特色的揭示将为当今的禅宗寺院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清脆的钟馨引导,低沉的鱼鼓击节,委婉的笙管之音,和着那深沉回转的唱诵,众僧与俗子在庄严的大殿中肃穆但又体验到飘然,神秘中又感受着静淡。这就是五台山佛教传统的佛事仪式在寺庙中营造的佛国境界。这种五台山佛教传统的佛事仪式被老僧人们自称为“北方佛事”。所以要强调“北方”并,非是严格的地域概念,而是相对南方来到五台山的僧人所做的、并且近些年来已经普遍应用的佛事仪式而言,也是特指五台山佛教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山特点的佛事形式。“北方佛事”与没有被特称的南方佛事的最明显区别,是北方佛事“带音…  相似文献   

13.
桑吉扎西 《法音》2004,(10):17-21
古印度寺院教育的兴起佛教的寺院教育制度兴起于古印度。大约在佛陀圆寂500年后,随着寺院和石窟寺的不断修建开凿,寺院逐渐成为僧人生活和学修的主要场所。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徒们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系统独特的寺院教育体系。寺院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佛教经律论三藏。寺院的教学方式,为讲经、诵经、辩经、著述和禅观实修的有机结合。不过不同的寺院在学修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偏重义理学习,有的偏重具体修证,有的则力图学修并重、均衡发展。学僧们除集体和个别听受三藏经典外,获取和验证所学佛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立宗…  相似文献   

14.
正在佛法僧三宝之中,僧宝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佛门僧人除了肩负着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责任外,还承担着化导众生、利乐有情的使命,因而佛教僧团的道风建设历来受到佛教界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佛门僧人在农耕时代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被全然打破,僧人也有了更多与社会接触、被公众认知的机会,而"社会的认识佛法,做学  相似文献   

15.
演觉 《中国宗教》2018,(7):53-53
梵净山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早在隋唐时期,梵净山就开始有僧人结庐修行,弘扬佛法.明清时期,梵净山两次受到朝廷敕封,山中梵刹林立,以天冠弥勒信仰为特色的佛事活动盛极一时.据明万历四十六年的《敕赐碑》记载:“此黔中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之名也因此名闻四海.  相似文献   

16.
体恒 《法音》2007,(1):33-38
古印度的僧团和中国的僧团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修学形式。佛陀时代,僧众主要是听经闻法、静坐禅修、羯磨布萨与托钵乞食等,没有固定的寺院生活模式。而佛教传入汉地后则形成了稳定的寺院生活方式。汉地僧团的修学与印度的僧团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佛事体系。这些佛事有日常行持的五堂功课.有诵经、念佛、禅修,有佛菩萨圣诞的祝延、上供,有黑白月的诵戒布萨,  相似文献   

17.
去年7月16日至8月2日,由北京广济寺、上海龙华寺63名僧人联合组成的中国僧伽法务团应美国旧金山万佛城住持宣化法师的邀请,在美国万佛圣城举办了为期七天的水陆空大法会之后,法务团的10位主要成员还访问了纽约、洛杉矶的佛教团体和寺院,受到美国佛教诸山长老及四众教友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组织这样大型的法务团出国举行佛事活动,在中国佛教史上还没有先例,可视为在  相似文献   

18.
物业管理改革已在一些佛教寺院中试水先行,即将寺院物业委托给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寺庙僧人则从这些管理领域退出,这种做法,在教内外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反响.作者认为要正确衡量当前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利弊得失,首先必须厘清寺院物业管理与寺院的主要功能即佛法修持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度,让改革朝着正确的方面推进.因此,在改革中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和对策:首先,应该以中道观来处理这一两难选择,折衷取舍,新旧兼顾,即在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和寺院常住的管理职责之间进行适当的划分和界定;其次,为了便于这种范围划分和职能界定,有必要对寺院进行职能分区,如将寺院划分为“公众开放区”和“宗教修持区”,开放区的大部分事务可由专业公司管理,修持区的绝大部分事务则必须由僧人自己管理;第三,对那些不能强制划分的部分实行共同管理,对共同管理的权限和范围作适当的划分;最后,在引进物业公司之前,寺院应未雨绸缪,对两序职事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划归物业公司管理的堂口寮舍,其原有职事之职能和任务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及时制订出新的寺院管理计划和僧众修持计划,使因转轨而出现的空白由新的学修计划加以充实.  相似文献   

19.
僧人从事商业化的经忏佛事被时人和当代学者认为是晚清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经历衰落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期刊报纸、公文档案、回忆自传等材料,对应赴僧人和经忏佛事等作出宗教社会史的考察,进而分析彼时僧团、民众和政府各方如何看待佛教的经忏应赴。我们认为近代经忏佛事除了诸多弊端和反对的声音,僧团内部还有改革、辩护的呼声,民间亦有较大的需求,政府的管控出于多方原因态度不明、实施不力,解释了为何作为衰落标志和众矢之的的经忏佛事在近代较长时段都未消除甚至还颇为流行。  相似文献   

20.
僧人“慧觉”考略——兼谈西夏的华严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故释源宗主宗密圆融大师塔铭》和遗存佛经题记对僧人慧觉的佛事活动进行考证,认为塔铭所记慧觉与佛经题记中提到的一行沙门慧觉应是同一僧人,是位显密兼通的高僧,主要活动在蒙元时期。慧觉最初在贺兰山慈恩寺出家,修行密法,后到洛阳白马寺从龙川大师研习华严义理,深得龙川大师赏识。世祖时他协助龙川重修白马寺,随龙川去大都校经,被授以"宗密圆融大师"之号。慧觉还出任河南僧录和白马寺第三任释源宗主,多次前往河西地区弘扬佛法,为西北与中原佛教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