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总 《法音》2005,(2):27-29
山东碑崖刻经中存有《思益梵天所问经》的内容,而且是节取了有关“六度”的一段。这段经文原刻于尖山大佛岭,惜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但几年前笔者调查山东摩崖刻经时,获知有一造像碑残件,虽仅存30字,却与尖山此刻相同。在“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学术会论文中,笔者曾提及此一残碑,即引起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前此仅据内容做过一点探讨,近[1]日得观此残碑拓印件,才知此刻经碑很小,残高仅约30余厘米,即使完整无损,其碑高也不过半米左右。不过此碑虽小,却可与尖山大佛岭之刻作一番比对,而且拓片确能反映出其原本状貌、真实书迹及碑形,较只…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齐家村出土的西周甲骨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易》有关。(H3[2]·1)是一版龟腹甲,上端刻有“思即于休命”、“思即于永冬(终)”。“休命”与“永终”相当于《易》学中的“两仪”,二者相合,就是见于《礼记·曲礼》中的“假尔泰龟有常”。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同于《周易·讼》九四和九二。(T1[4]·1)是一块牛胛骨,上有一行刻辞,命辞占卜“有言”与“毋有言”,“有言”屡见于《周易》卦爻辞,都取象于坎卦。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近于《周易·讼》初六和六三。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与杨仁山及金陵刻经处的内在关系到底如何?对于这个问题,笔者1994学曾作《仁学注析》,今年作《杨仁山评传》,颇有一些新的发现。谨列如下,以供学者指正。杨仁山与谭嗣同相识时,已是50多了,而谭嗣同则是32岁,为什么他俩一见如故,而成了忘年之交呢?其一,他俩在性格与学识观点上居多契合之处,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杨仁山居士事略》说仁山“性任快”,而谭嗣同则生来就具豪侠精神,乃至在他的《仁学自叙》中亦力主“任侠”。其次,杨仁山一生好奇书,精制造,亦长于诗词,而“雅不喜举子业”;而嗣同虽六次参加乡试,均是迫于…  相似文献   

4.
“经”是梵语修多罗之意译,即佛所说的教法;“塔”是梵语窣堵波之讹略,即埋佛骨之塚。经和塔是两回事,那末又怎能联系在一起呢?原来佛教界为了便于保存经典以利宏法事业,经过历史上多次的法难之后,吸取了教训,就采用秘密收藏或刻之石塔、石幢等一系列护法措施。秘密收藏,一是将经文刻在石板面上储于石  相似文献   

5.
1998年12月的《西泠艺报》上发表了一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朱文印。这是我应他人之请刻在12×12公分见方巴林九螭钮冻石上的多字印。由于这印大,发表后,连连收到篆刻爱好者的反馈信息,提出了种种问题,因此我写了这篇创作体会,算是与大家一起探讨。说到大印,其实在我国是古已有之,如战国时代的朱文印“日庚都萃车马”和白文印“阳向邑聚徒庐之玺”堪称我国最早的巨印了。到了隋唐,官府印以大为贵,大字大印,象征权力,字多至30个以上。元明时代,一些收藏家、鉴赏家多用一些多字大印,内容包含了姓名、字号、生年、仕途、家世、…  相似文献   

6.
肖永明 《法音》2006,(7):45-45
本刊讯创办于1866年的金陵刻经处,至今已有140年历史。9月22日,金陵刻经处将举办140周年纪念活动。值此即将举办金陵刻经处14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金陵刻经处至今一直保存使用的传统木刻雕版印刷工艺,作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项目,于今年5月20日,又被国务院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中央电视台专题宣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系列节目“中国记忆”,对金陵刻经处进行了实地拍摄。金陵刻经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肖永明  相似文献   

7.
藏,含有“蕴蓄”、“储存” 的意思。佛藏,也叫释藏,就是说蕴蓄着、储存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因而又名大藏经或一切经。道藏,就是说蕴蓄着、储存着大量的道教经典。这里所说的佛藏、道藏,是指佛教经典的大汇刻和道教经典的大汇刻。  相似文献   

8.
金陵刻经处与方册本藏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陵刻经处与方册本藏经方广在1997年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O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我递交过一篇名为《杨文会的编藏思想》的论文,其中谈到金陵刻经处所刻经书的装帧。但限于篇幅,仅寥寥数语,称:“杨文会评论《嘉兴藏》说:‘明紫柏尊者以方册代梵荚①,阅者便之...  相似文献   

9.
敦煌遗书中现存8篇《维摩诘经讲经文》,皆演绎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其中演绎《文殊问疾品》的共有两篇:罗振玉贞松堂藏本《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一卷)》及国家图书馆藏BD15245号(新1445)《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二卷)》.本文从这两卷讲经文之间的关联、写作年代以及其尊崇文殊的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两卷讲经文内容大致相接,属于同一大部维摩诘讲经文内前后相接的两卷,产生于中唐时期.与原始经文相比,这两卷讲经文都呈现出尊崇文殊的特点,这与当时唐代敦煌地区民间盛行的文殊信仰有直接关系,记载文殊降诞时有“十般瑞相”之说的《文殊吉祥经》是其源头,它影响到维摩诘讲唱文学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10.
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吕建福一、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的创立杨仁山,名文会,生于1837年,安徽石埭人。十岁受读,十四岁能文,聪明颖悟,性格豪爽,喜读奇书,知识广博,“凡音韵历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之术,靡不探颐,韫之于心。”①大约二十七岁左右接触佛学,最...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主流的看法是,《大般涅槃经》并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渐次增补、修订而成的,其前、后分的内容存在不少冲突和矛盾。鉴于此结论与经文自身的思想脉络有着不小的冲突,因此这一论点仍有值得深入讨论的必要。笔者在细读原典和充分参阅历代古德注疏的基础上,从"涅槃用语之差异""涅槃入与不入之差异"及"本有今无偈的解读"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今学界对经文中的各种歧说、异见的看法,梳理出经文的内在理路,并进一步具体比较了学术界与传统佛教之立场、视角的异同,认为古德对经文的多重阐释,已经化解了有关经文"前后矛盾""文字错漏""编集杂凑"等论断,值得当代佛教学者重视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太20:26—27)上面这两句经文准确地指出了教会牧者的身份:“大”与“首”表明受主重托的身份,“用”与“仆”则指出作为牧者不能像世上的官长那样,以官自居、高高在上、受人服侍,而应效法基督  相似文献   

13.
金陵刻经处创办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吕建福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刻印流通经籍之场所,金陵刻经处曾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金陵刻经处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以印经、讲学为事业...  相似文献   

14.
《维摩经》是一部具有鲜明、深刻、系统的义理学思想及哲学智慧特色的初期大乘经,而《维摩经》教法义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乃是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二种菩萨品德不相割裂、并重并举、相辅相成、平衡开发的辩证融和的义理精神。本文重点分析《梵文维摩经》第四品§16、§17、§18三段经文,认为三段经文是《维摩经》中系统及深度论说般若、方便辩证融和义理思想的重点文字。这些经文所阐发的思想智慧,以及中印佛教一些一流论师对于《维摩经》“无方便慧缚”等句经文义理的诠释,都足以证明《维摩经》是关于大乘佛法这一义理原则最具有理论自觉意识及义理建构成就的一部重要而特殊的初期大乘经。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镇江清真寺刻经是中国回族出版史上的重要一页。出版的伊斯兰经书尚保存至今的至少有17种,刊刻工作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终于民国八年(1919年);刻经地点则是镇江两所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主要的清真寺——剪子巷清真寺和山巷清真寺;多数为新刻,也有汇集已有经板重印的;刻经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是教民捐资;所选书籍则多为价值最大也最为流行的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刻经的繁荣和镇江当地伊斯兰教学者的参与、镇江邻近江南伊斯兰学术中心南京、刻经中充分的准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宗教事业的恢复等因素有关。而刻经的衰微,则主要和刻经作为一种出版事业没有能够跟上近代中国的时代潮流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自己谨慎     
安孝辉 《天风》2001,(6):32-33
经文:徒20:28;提前4:16 我们刚读完的两段经文,是主的使徒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和青年传道人提摩太的劝勉。保罗要这些作神仆人、管家的人,“为自己谨慎”。这对我们这些在今天教会中,“作教牧人员”的人,是极好的提醒。现在,让我们在圣灵的带领下,共同来探讨,当“为自己谨慎”什么?  相似文献   

17.
白理明  刘若民 《天风》2005,(12):38-39
今天我们所读的经文选自《使徒行传》。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使徒保罗在雅典遇到知识界人士,使徒保罗在向那些最富有怀疑精神的人解释自己的信仰。在雅典,保罗和以彼古罗、斯多亚派,以及城市里其他人辩论(徒17:18)。后来,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又称“众星之山”的地方,此地是雅典人聆听和评论各种宗教与哲学观点之处。由于这一段经文的缘故,“雅典”已经变成“学术”或“大学”的象征——即哲学与科学知识的中心。雅典和象征信仰的“耶路撒冷”常常是相对立的。雅典和耶路撒冷都是象征。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  相似文献   

18.
敦煌遗书伯二四一八《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若欲得来生:相周圆”句,前贤多有发明。本文从文献学和佛学的角度重新作了探讨,认为“:”乃校勘者所加,表示重文;“生相”指出生之后肢体健全和相貌超群,与同卷后文“十相”的含义迥异。  相似文献   

19.
金陵刻经处是一个佛教文化学术机构,清末安徽石埭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办。他学佛以后,感到当时的明刻书本藏经《嘉兴藏》版已毁于兵火,无书流通,乃发起组织金陵刻经处,重刻新版,以飨读者。1866年创刻了第一部书《净土四经》。刻经处的今址淮海路35号,原是他自建的住宅,1897年施舍给刻经处,只是当时的大门在延龄巷,现改在淮海路。我国佛教到了清末,宗风衰歇,义学消沉。杨仁山创办刻经处,注重学术,提倡研究,门下人才济济,谭嗣同善华严,黎端甫善三论,桂伯华善密宗,法相唯识之学有欧阳竟无、  相似文献   

20.
警醒预备     
牛淑芳 《天风》2006,(1):F0004-F0004
曾有一位朋友对我说:“我很愿意教你念一段经文,这是一段带应许的经文,你常诵念这段经文,主应许你,在你死亡的前一个月,就来默示你的死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