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讲的故事取自《菩萨譬喻发论》。这是一部记菩萨在过去时代所修种种苦行的佛教故事书。书中的邬波笈多生于佛涅槃后一百年,是阿育王的师父。不少人以为佛教讲空,要斩断情丝,似乎是不言“情”字的。其实,佛、菩萨都以慈悲为怀,对众生是充满感情的。不过佛讲的是智悲双运,并非一般人以为的情。慈悲是感情的高度升华;智慧是理智的高度升华。“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含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一、情景激励与随机升华效应。人的情绪不是垣常而是随机多变的。人们具有了关于某种道德要求的认识,但未必能甘心情愿地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同样,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就更需要有真挚热烈的感情。否则就不能自觉去履行义务。因情景的激励造成人的强烈的道德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3.
对合作行动出发点的逻辑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1):5-15
近代以来,社会建构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的,或者说,"原子化"的个人是社会建构的原点。在对人的界定中,由于发现了人的自利追求而使近代早期关于人权的模糊认识变得更加实在,也因此而使社会治理方面的安排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在人的自利设定中,把人本来应当具有的道德因素从人身上剥离了,使人成为理性经济人。结果,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也都被简化为利益追求,社会建构也就完全从属于为了人的利益追求提供实现路径和保障的目的。在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后,这一社会建构逻辑中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以至于我们必须去重新审视人。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社会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人也不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相反,社会是存在于人的生活和活动之中的,人是通过行动而建构了社会和诠释了社会。基于这一认识,关于社会建构问题的探讨也就聚焦到了人的行动上来了,从而发现,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人的行动应当是合作行动,而人的共生共在则是合作行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美妙的风格,赢得艺术界高度的赞誉,被称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之一。阿拉伯书法是阿拉伯文字在造型艺术上美的升华,也是一种感情活动的物化体现。  相似文献   

5.
<正>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甚至要把实践摆放在第一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是灵魂、思想的艺术,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工具,并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一种情感艺术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实践的意义。同样表演一首完整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只是掌握它的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它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音乐背景,这样才能对一首作品的音乐内涵、音乐意境以及音乐形象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所以正确把握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关系,会提高我们的音乐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正我出生在四川峨眉山脚下的一个普通农民家,要说做梦,从小就做,也做过许多不同的梦,但无论怎样,也不会梦到会有今天……高考落榜后的第一个梦就是从军梦,但没能实现。第二个梦就是作一名普普通通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这个梦实现了,而且被升华了。由于家族上几代人信仰天主教的原因,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我考进了西南地区联合开办的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这是改革开放后开办的第一期神职人员培训  相似文献   

7.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  相似文献   

8.
心安则安     
正爱比被爱,更让人感到快乐。爱,从来就不会长此以往,而是瞬息,生生不息的只能是生命本身。爱一个人,正在经历爱这件事,你就会确认爱的存在,这种真切可信的掌控,会让自己的内心获取平静。被爱,不是一种能力,也就没什么值得骄傲。这种对快乐的接收,全凭一己之力的判断,可是这种判断却没有恒定的尺度,常常模棱两可。此时,爱是模糊且变幻莫测的。  相似文献   

9.
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发生的排除了个人感情的关系;一重是人际关系,这是人们在角色关系的前提下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确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关系。当人们作为一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交往中彼此感到满意、引起好感,就会产生吸引倾向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产生分离倾向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3月15日结束的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关于全民阅读的问题时说:我们国家人均年度阅读量还达不到其他国家人均阅读量的1/10,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还需要充实精神生活。是的,精神生活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精神生活丰富、充实,国家就会文明,民族就会强大,人们的心情就会愉悦,生活也会有动力。有时候会听到朋友说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工作和感情都不顺利,生活失去了方向。我总  相似文献   

11.
修身与修心     
释学诚 《法音》2015,(3):26-33
<正>一、心外求法迷失生命价值修治身心成就智慧人生《诸法集要经》云:"一切有为相,皆归生住灭。"一部车、一台电脑,乃至我们的房子,用久了就会坏,就需要修理。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种存在形式,都有生、住、灭无常变化的特点。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的,从少年到青年,从壮年到老年,人的色身在不断变化,内心也在不断变化。人都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乐,祛除痛苦。那么,怎样让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  相似文献   

12.
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逻辑。为了实现经济的持久繁荣,市场就必然要通过广告等现代营销术去激发人们的消费,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若人们对这些营销术不假思索地回应甚至被牵制,就必然会投入到为消费而消费的活动中,从而丧失人的主体性。消费是人的消费,人的现实消费行为应将“以人为本”作为价值依据,使消费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充实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在广告的“循循善诱”下,我们应当科学、文明、健康地消费,使人之为人的规定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爱情既包括感情因素,也包括理智因素。爱情应是在理智指导下的感情的融合。 一、爱情的感情因素 感情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人的愉快与苦恼、喜欢与愤怒、尊敬与轻视、亲近与惧怕等等,都是人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感情体验。 爱情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感情,无疑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感情。但是它又融合着低级感情。它既是异性之间性吸引的凝固物,也是理智感、道  相似文献   

14.
走出心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情绪危机则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绪易于剧烈波动的时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告诫自己严防偏激情  相似文献   

15.
一位善良、勤劳的母亲,因为自己在感情上受到了创伤,就发誓不能让这种悲剧在儿女身上重演。因此,当儿子的感情生活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时,便不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她那狭隘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以为儿子着想为由,使用母亲的权威来粗暴地控制儿子的感情表达,致使儿子在这种心理重压下导致感情的畸形发展,产生的结果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这个事件值得深思。天下的父母哪有不为子女着想的!但不懂子女的心,只一厢情愿地去做那些诸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事情,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假若父母们与子女多一份心理沟通,多一份感情交流,多一份人格方面的尊重,还会有那么多悲剧发生吗?  相似文献   

16.
痛苦始终是痛苦,舒适始终是舒适。但是舒适得太久了,舒适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短缺"构成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说,你到喜马拉雅山去,那里什么都是短缺的,连氧气都短缺。我们住帐篷,甚至要男女挤在一个帐篷当中,完全不讲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人在短缺的环境下,首先是讲求生存。在短缺环境下的救援工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如果我们在登山时出现危险,同时有老人和小孩被困,我们想都不想就会先救小孩,因为这是根据"平等原则"来的。  相似文献   

17.
要感情也要实惠一一双重原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层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层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的人际交往。现实中,这两种情况多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发感情上的反应;有时候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自…  相似文献   

18.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网上,人人都会有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你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就死水一滩;友情无处不在,她伴随  相似文献   

19.
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从不批评别人,但是批评又是一件不怎么令人愉快的事。如果批评者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并且对被批评者有足够的尊重和善意,这样的批评让人接受起来就会容易一些。一、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道德的高度。生活中,每个人的言行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有时会有一些疏忽,有时会产生一些闪失,这都是难免的。有一个女孩,有一次在修车摊上给自行车打完气,正好遇见两个同学,兴高采烈地说了一阵话,竟把给钱的事忘到了脑后。就在她刚要骑上车子走的时候,背后传来那个修车师傅的声音:“人长得倒还漂亮,却有点不厚道。”旁边还有…  相似文献   

20.
经历宽容     
含秀 《天风》1997,(6):26-26
我根本没有想到那天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是给予与获得,得胜与失败的聚合体。 一天下午,我到街上一家浴池洗澡,澡堂里人很多,水也不好,忽冷忽热,淋浴器下站满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