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德里达的“解构”, 当前有一种很强烈的偏见: 认为解构就是摧毁, 就是破坏, 是“十足的虚无主义”。鉴此, 有必要对德里达的“解构”做一番梳理。本文的论点是: 德里达的“解构”有着双重面孔, 即否定的一面和肯定的一面, 而且否定肯定都是针对同一解构运动而言的。一、解构的来源德里达的“解构 (Déconstruction)”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法语里本身有这个词, 只不过很少人使用。下面引证的是德里达抄录的《里特尔》词典中的条目:解构: 解构活动。 [语法] 打乱句子结构。解构: 谈论结构的常见方式, 勒玛尔著, 《语言学习法》, 第 17…  相似文献   

2.
围绕奥斯汀(J.L.Austin)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的解构和辩护,德里达和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的论争,是学界长久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认为,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具体地说,德里达和塞尔的论争中有多大的误解成分在里面,此种误解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学术训练的差异,这些是本文欲予探讨的内容。一、从奥斯汀说起我们可以从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说起。德里达1971年在蒙特利尔的一次会议上作过一次发言,题目是“签名事件语境”,讲]稿后来被收入他的《哲…  相似文献   

3.
魏小萍 《现代哲学》2005,1(1):103-11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朱尔斯·汤森(Jules Townshend)于2004年4月在英国政治学学会的年度会议上宣读了"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一文,该文不仅条理清晰地分析了本来并非清晰的德里达的解构思路,同时在回顾十年反响的基础上,指出了德里达解构的意义和局限性即德里达对"幽灵"的解构有助于我们从坏的"幽灵"那里解放出来;不过德里达在解构幽灵的同时同样被幽灵所困扰.本文通过对汤文的评介指出我们从德里达的解构中能够获得从传统思维方式中难以获得的启示,从而拓宽和深化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存在的历史境域中理解事物的发展,在真的追求中研究时代中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4.
朱刚 《现代哲学》2005,(1):96-102
本文主要讨论了德里达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作的关于“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无论是真实话语还是想象话语,首先都是一种“本源的重复结构”。这种本源的重复比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的区分更古老,它是一切话语乃至一切符号的“共根”。本文详细梳理了德里达的解构过程和解构策略,并指出这种解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所确立的本原与替补的差异体系,由此揭示了这种解构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刚 《哲学动态》2004,(4):24-29
一西方形而上学中的本原问题与德里达"文字学"的哲学意义 说到德里达的"文字学",国内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对西方传统语言学的解构:它颠覆了传统语言学中言语与文字的等级关系,解构了传统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因此也解构了在场形而上学.[1]这当然是对的,但还不够.因为这种理解没有抓住德里达的文字学与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之间更深刻的关系,即它本质上乃是对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本原(origin,arche)问题的解构.它对语音中心论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显示出其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方向红 《学海》2003,(1):138-142
本文通过德里达早期文本与胡塞尔现象学文献的互文性运动 ,对德理达“声音”概念和“声音中心主义”的生成理路作了梳理 ,并从现象学和解构学自身的逻辑出发对德理达声音中心论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后半叶解构主义的急先锋,雅克·德里达已成为当代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但是,德里达晚年却曾明确表示过,大家对他的"解构"赋予了更多的激进的理解,其实,他的思想取向本来是趋于"保守"的.这皆说明,"解构"的意蕴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厘定,这可以从德里达对于"海德格尔-夏皮尔之辩"的解构策略当中得以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羽佳 《哲学动态》2006,(10):28-31
政治立场是对哲学意义的最佳诠释。德里达关于政治、伦理及宗教的研究表明,解构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文字游戏,解构是严肃的,它回应着过去,也瞩望着未来。在解构的尽头,是对神圣性与绝对他者的守卫,是对责任和承诺的呼唤与应答。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中,德里达并没有走向相对主义与怀疑主义,但却走向了“没有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这使得他总能以一种超政治的观点去谈政治、以超伦理的观点去谈伦理,从而构成其政治与伦理学说所特有的风格。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中,德里达正是以一种“准宗教”的情怀看待马克思及马克思的精神的。他把对正义…  相似文献   

11.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是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六十年代中后期,他提出“解构”的批评理论,对正统的结构主义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提出挑战,激起强烈反映。一般把他视为“后结构主义”的代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解构主义”思潮几乎占据欧美文学理论界的正统,而且还波及到诸如建筑、绘画雕朔等其他艺术领域。“解  相似文献   

12.
据法国《观察家》报2004年10月10日报道,当今世界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巴黎的一家医院里因患胰腺癌去逝,享年74岁。 德里达是当今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及其  相似文献   

13.
1981年4月,在巴黎歌德学院举行了“本文与解释”的专题讨论会。出席者中既有德国当代解释学宗师伽达默尔,又有法国后结构主义解构学派巨擘德里达。由于当代在世的哲学大家(尤其是分析哲学以外的哲学家)进行真正学术意义上的面对面“交锋”似乎还是一个不成文的禁忌;由于解释学和解构哲学已成为西方在分析哲学之后影响日渐扩大的两门“显学”;由于这两支同源于欧洲大陆哲学传统而又俨然成为对立的潮流在许多立场上既迥然有别,又相互纠缠,人们对这两位哲学家的第一次学术“对话”怀有特殊的期望和兴趣。伽达默尔在会上作的长篇演讲中,将法国当代哲学思潮称作对自己的“真正挑战”,他提出了与德里达针锋相对的海德格尔解读,并声称德里达将解释学置诸形而上学范畴之下其实是一个错误,哲学解释学并不依赖于任何“出场(现时)的哲学”。德里达在后来的讨论中,则对伽达默尔视为理解之先决条件的立场(即每一对话的参与者都怀有乐于理解对方发言的“善良意志”)并提出质疑,坚持自己对解释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批评,并阐述了解构哲学的独特主张。德里达的质询与伽达默尔的答复围绕解释与本文问题上双方的一系列对立如理解——非理解、内在——外在、连续——中断、真理——非真理等而展开。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对话的内容,同时也在于这一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对话、理解与解释的复杂个案,它同样给了我们许多与理解和主体间交流有关的提示,譬如最根本的,一种分别出自解构和解释学立场的真正相互交流是否可能。所以,诚如有的西方学者所指出的,这次对话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说出的那些方面,还在于那些未曾说出的和未曾发生的方面。大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4.
孔明安 《哲学动态》2006,(10):36-38
德里达的名著《马克思的幽灵们》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后,便在东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其中译本在国内的面世,更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德里达思想及其解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探讨。迄今为止,国内已刊发的研究论文已为数不少,但主要关注点大都聚集于德里达“幽灵”概念的把握及其与马克思的关系。本文不揣陋见,试图从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对《马克思的幽灵们》所蕴涵的哲学价值做一探讨,期望达至对德里达思想的深度把握。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在德里达的思想中并不占据突出的地位。至少,德里达并没有像哈贝马斯那样喊出“作为意…  相似文献   

15.
直视不可能性:克尔凯郭尔、德里达以及宗教的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尔凯郭尔在假名作品《恐惧与战栗》当中描述过“信仰”的“双重运动”,《再现》当中描述过对“再现”的“超越”,它们与德里达所说的“对于不可能的事情的经验”之间有着惊人的对应。因此在主线上,德里达提出的对于不可能的事情的激情与上述两部假名作品当中所提出的“宗教”范畴彼此呼应。一种“不可能性的公理”构成了德里达所说的“没有宗教的宗教”,而不是简单的宗教;构成了某种“宗教的再现”。于是,德里达和克尔凯郭尔的假名作者们拉近了宗教和解构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一直都是德里达关注的对象,也是他"最持久的兴趣".德里达的文学观念是其解构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德里达认为,文学作品比某些哲学作品是更富有哲学思想的东西,也更具有解构力量.他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正是要在文学领域探索出批判传统并创新的可能性,以实现对传统话语和机制的松动.德里达的文学观是其解构策略的具体深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幽灵》一书的出版,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来说,可以算是一个事件。这是因为正如德里达自己所说,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西方学者高呼自由资本主义的胜利带来“历史的终结”时,他挑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向马克思致敬,这种致敬是对一种学说的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德里达完全认同了马克思的思想:他以自己的解构精神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解构,并以被解构了的马克思哲学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同他对形而上学批判所要表达的面向未来的承诺,进行了理论上的对接,以此作为批判全球资本的理论基础。这种解释虽然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与埃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邬烈炎 《学海》2001,(6):103-106
本文论述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侧面的意义,描述了建筑师埃森曼接受德里达理论后展开的建筑设计新景观.通过对解构建筑的特质进行介绍,归纳了埃森曼作品表现出的对传统形式的消解方式,分析了其文本游戏--形式语言的若干理念与特征,尤其是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解读,总结了解构主义理论与建筑实践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文化景观及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先从词义入手,解释了我们这里译作“解构”的“deconstruction”这个词的意思。这就是说,作为一种习惯,我们常常是从书写的语言入手来理解问题的。他说,这个词在法中和英中的拼法是一样的,都有对于结构性的东西予以否定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解构批评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构批评的基本特征杨大春大致说来,英文Deconstruction一词包摄了我们所说的“解构批评”的基本含义。国外的研究者都习惯于用该词来指称德里达和耶鲁学派的学说,有时,他们也认可DeconstructiveCriticism“解构批评”这一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