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研究显示,动画教学的效果很可能受到学习者先前知识经验与动画速度的影响。研究选取高经验和低经验的学习者,操纵动画播放速度为快、中和慢三个水平,利用眼动仪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注意,探讨学习者经验和动画速度对学习效果和注意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即时测验上,学习者经验和动画速度没有交互作用;在延迟测验上,低经验者在快速下成绩优于中速;高经验者对图片注视时间长于低经验者。研究认为,在即时测验上,学习者的经验水平不会影响动画速度的教学效果;在延迟测验上,低经验者在快速呈现动画时学习效果更好,学习者经验和动画速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更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体现出来;基于整体型学习材料,高经验者比低经验者更关注图片。  相似文献   

2.
作为多媒体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指导性教学设计形式, 线索能否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并促进学习效果, 目前结论尚不一致。研究运用元分析技术, 分别以保持测验、迁移测验的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结果变量, 以线索区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作为注意引导的结果变量, 探讨多媒体环境中的线索对学习效果和注意引导的影响, 并通过调节效应检验考察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采用严格标准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后, 共获取43篇符合元分析的文献。在保持测验成绩和迁移测验成绩上, 分别生成了44个(3910人)和41个(3906人)独立效应量; 在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 分别生成了14个(938人)和11个(816人)独立效应量。结果发现, 线索的加入显著提高了保持测验成绩(g = 0.53)和迁移测验成绩(g = 0.36), 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g = 0.50)和注视次数(g = 0.70)。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在保持测验成绩上, 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理工科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动态学习材料、程序性知识和文科; 在迁移测验成绩上, 时空线索、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物理线索、动态学习材料和程序性知识; 而在眼动指标上, 线索对注意的引导主要受线索类型的调节, 物理线索条件下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高于时空线索。结论认为, 线索的加入确实促进了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识记和理解效果, 同时也引导了学习者的注意分配; 但线索效应一定程度上受线索类型、学习材料动态性、知识类型、学科属性等因素的调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线索效应的其他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多媒体学习中图文排列的邻近或远离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本研究操纵了多媒体呈现的图文排列位置,采用颜色作为线索引导注意,探讨了线索有无和图片-文字的空间位置对多媒体学习图文整合的影响。结果发现:图文邻近呈现时的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成绩好于图文远离呈现,图文邻近呈现时学习者对关键兴趣区的进出次数更多,体现出以文字为导向的阅读模式。线索并没有单独影响学习成绩和注意分配;但结合图文位置后,发现有线索时图文邻近学习材料的注视次数、进出关键兴趣区的次数显著多于图文远离。研究认为:图文的邻近效应不仅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习者的注意分配过程,图文邻近呈现有助于图片和文本信息的注意联结和知识整合;线索能使邻近效应得到凸显,更好地促进图文信息的注视加工,但没有改进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教学微视频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实验1采用行为测试和眼动追踪技术测查了62名大学生在正常播放、1.5倍和2倍播放条件下的学习效果和视觉注意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播放速度加快(1)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会降低;(2)对图片区的注视时间及图文转换次数减少。加速播放视频不利于学习,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长不同。从现实情境和理论研究两方面考虑,实验2控制了相等的视频学习时长后发现:(1)与正常速度相比1.5倍播放不会抑制学习,2倍播放的学习效果高于1.5倍;(2)但不同速度的学习满意度和眼动结果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为短视频播放速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对教学微视频设计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装饰图片对多媒体学习效果和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眼动仪追踪30名低知识经验大学生在有装饰图片和无装饰图片条件下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注意过程.结果发现:(1)有装饰图片组的保持和迁移成绩显著低于无装饰图片组;(2)有装饰图片组被试在认知兴趣图的注视次数、文本与认知兴趣图之间的注意转换次数显著少于无装饰图片组;(3)在装饰图片组内,80% 学习者报告被装饰图片吸引,并回忆出与装饰图片有关的先前知识经验.这些结果表明,装饰图片干扰学习者对主要学习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装饰图片可能主要通过干扰学习者对主要学习内容的一致性理解以及激发不恰当的先前知识经验而阻碍学习.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学习中线索和经验可能在学习过程和效果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控制线索与解说呈现的时间同步性,选取高、低经验大学生被试,采用SMI RED 250记录眼动,探讨同步化线索和经验对多媒体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同步线索条件下测验成绩比非同步线索更高,感知难度更低,对线索区的总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更长,进入线索区次数和线索区注视点个数更多;高经验者测验成绩比低经验者更好,感知难度更低,但在注视加工上二者没有差异;线索和经验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认为:同步线索更有利于图文整合,降低感知难度,促进注视加工,提高学习成绩;高经验者的经验优势表现在学习效果和主观难度感知上,而非注视加工;同步线索没有弥补低经验者的劣势。  相似文献   

7.
不同呈现方式的网页广告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利  杨治良  王新法 《心理科学》2007,30(3):584-587,591
选择25名视力正常的大学生,用眼动仪记录他们浏览不同呈现方式、不同位置的网页广告的眼动过程。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呈现方式的网页广告,从记忆成绩看:彩色组显著优于黑白组,两者与动画组没有显著差异;从眼动指标看:动画组和彩色组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的明显高于黑白组。2.网页广告的位置对被试的记忆成绩与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上部与中部注视次数增加,注视时间长。记忆成绩也表现为差异显著,中部与上部的记忆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以往研究发现,动画教学代理对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不一致,可能受到学习者特征和偏好的调节。本研究以“空调的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为实验材料,采用两个实验控制教学代理有无、经验高低和代理偏好,探讨动画教学代理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实验1发现与无代理组相比,代理组对教学视频的注视点个数更多,平均眼跳潜伏期更短,学习兴趣也更高;低经验者在代理条件下的迁移成绩更好。实验2发现学习者在偏好代理和非偏好代理条件下的迁移成绩好于无代理组;偏好代理组感知到更低的认知负荷,对总体视频的注视点个数和注视频率更多,平均眼跳潜伏期更短,对学习内容的注视点个数更多。结论认为:在多媒体中加入教学代理不会减少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能提高多媒体学习效果,支持社会代理理论假设;教学代理能提高低经验者的学习效果,但对高知识经验者无明显作用;加入学习者偏好的代理形象会促进学习,但加入学习者非偏好的代理形象并没有阻碍学习。  相似文献   

9.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3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和分析24名被试在两种材料呈现方式下,对图片分类结果和分类过程中的眼动数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分类结果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但不存在显著的材料类别差异。(2)大学生在分类过程中的兴趣区数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眼动指标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但材料类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2的被试问设计,对46名智力、视力均正常的小学生在两种材料呈现方式下.对维度不同的2套图片材料的分类结果和分类过程中的主要跟动指标加以考察。结果表明:(1)材料呈现方式和维度交互影响着小学生的分类结果;(2)小学生分类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材料呈现方式与维度差异.与他们在分类过程中的兴趣区数、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跟动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左银舫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29(6):1346-1350
用眼动追踪仪对第二语言为英语的20名视力正常大学生阅读不同文化语境与难度英语材料的眼动过程进行了记录。结果发现:1.不同文化语境与难度下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理解成绩、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是有差异的;2.阅读材料的文化语境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眼动模式构成影响,分别影响学生的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3.英语阅读材料的难度也影响到学生阅读的眼动模式。  相似文献   

12.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跳和注视是阅读过程中的两种基本眼动现象.目前在对阅读的眼动研究中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眼睛何时移动有关的时间维度的眼动指标,具体包括以字或词为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如单一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第二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回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等,以及以短语或句子为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如第一遍阅读时间、向前阅读时间、第二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阅读时间、重读时间等.另一类是与眼睛移动位置有关的空间维度的眼动指标,具体包括眼跳距离、注视位置、注视次数、跳读率、再注视比率和回视次数等.在使用眼动指标时,需要注意眼动指标的分类、原始数据的删除标准以及眼动指标的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2的被试间设计,对22名智力、视力均正常的小学生和24名大学生在两种呈现方式下的分类结果和主要眼动指标加以考察。结果表明:(1)小学生分类结果不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大学生分类结果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2)被试分类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与其兴趣区数目、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眼动指标在相应条件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ASL—4200R型眼动仪,对28名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眼动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阅读成绩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图文课文化于文字课文;(2)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注视次数、注视频率、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存在显著差异,图文课文显著少于或低于文字课文,而注视点持续时间则相反;(3)不同难度课文的眼动指标,文字课文只有注视次数一项眼动指标具有显著差异,而图文课文有注视频率和回视次数二项眼动指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眼动实验方法,对20名大学生阅读不同颜色中、英文材料时的眼动特征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颜色对中、英文阅读成绩影响趋势一致,红色成绩最好,黄色最差;(2)颜色对被试阅读眼动指标影响差异显著:注视次数上,红色和黑色最多;注视时间上,红色最短;眼跳距离上,黄色最长;注视频率上,黄色最低。  相似文献   

16.
用EyelinkⅡ眼动仪记录23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汉语和英语对照材料的眼动情况。结果发现:(1)被试阅读汉—英对照材料时,理解率没有差异,但汉语材料的阅读速度、阅读时间和阅读效率等明显优于英语材料的;(2)在注视次数、平均注视时间、注视频率、平均眼跳幅度和回视入次数等指标上,被试阅读汉语材料的成绩明显高于英语材料的;(3)对汉—英同义目标词加工的眼动特点分析发现,相对于英语目标词,被试对相同像素汉语目标词的加工更难。  相似文献   

17.
不同诉求方式的手机网页广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50名视力正常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研究他们在浏览不同诉求方式、不同位置广告时对手机广告的记忆程度、喜好程度。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诉求方式的网页广告,理性诉求组的注视次数及注视时间明显高于感性诉求组。(2)网页广告的位置对被试的记忆成绩与眼动模式有影响,表现为下部的注视次数增加,注视时间长。记忆成绩中下部比上部记忆效果稍好。  相似文献   

18.
教育心理学中的空间邻近效应已经在成人群体中被验证,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图文的邻近能否促进儿童图文阅读。本研究操纵图画故事书中图文空间位置(邻近、远离),使用Tobii T120眼动仪记录儿童的注意加工过程,考察空间邻近对7~9岁学龄初期儿童图文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图文远离呈现,图文邻近呈现时儿童对文字区的注视时间更久,图文注视点转换次数更多,且细节回忆测验成绩更高;但是在主题理解测验中差异不显著,图文位置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本研究结论为:儿童的多媒体信息加工也存在空间邻近效应,图文空间邻近能促进儿童的图文注意分配与整合,有助于儿童对故事细节的识记,但不能促进对故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教学代理(Pedagogical Agent)是指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发现,教学代理能否促进学习存在争论:拟人效应、社会存在感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认为在多媒体环境中加入教学代理能促进学习,干扰理论则认为教学代理会阻碍学习。综述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学代理特征(代理类型、语词讲解、声音类型、手势有无)、学习环境特征(学科性质、呈现步调)以及学习者特征(先前知识经验、被试群体)可能会影响教学代理的效果。通过元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测量指标,教学代理的有效性不同:教学代理能显著提高保持测验(g=0.19)、迁移测验(g=0.39)和其他测验(g=0.31)成绩,但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显著。该结果支持了社会代理理论,社会存在理论有待验证。另外,元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测量指标,起调节作用的变量不同:用系统合成的声音讲解学习内容时,教学代理才能提高学习兴趣(g=0.81);学习者为非成人时,教学代理才能提高保持测验成绩(g=0.51);当教学代理伴随手势动作(g=0.67),学习材料为科学知识(g=0.46)时,教学代理能提高迁移测验成绩。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在多媒体环境中加入教学代理是否会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干扰对核心内容的加工;教学代理能够促进学习的内在机制;教学代理的手势动作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化景观观赏性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眼动实验方法,观测52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观看观赏性高低不同的城市绿化景观的眼动数据.结果表明,对于观赏性较高的景观,被试的注视时间增多,注视次数增加,平均眼跳幅度减小;注视点相对比较集中于某些区域而形成观察兴趣区并对兴趣区内的景观投注大量注视时间,延长每次注视时间(注视点持续时间),而且瞳孔有所扩大.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绿化景观观赏性相关眼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