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已从“先验现象学”转变为“存在论的现象学”,这就是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这种转向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的存在论意义的揭示和生存论根基的追问上:1.胡塞尔把意识的意向性作为最后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强调此在的生存论结构的超越性对一切意识行为和实践行为的意向性的奠基作用;2.与胡塞尔把感性直观作为范畴直观的最后根据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无论是感性直观还是范畴直观都不具有源始性,因为它们都奠基于此在的“存在之理解”,都只有在生存论的“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3.与胡塞尔强调本质或范畴的先天性不同,海德格尔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区别”。  相似文献   

2.
"源印象"(Ur-impression)是胡塞尔用以研讨内时间和内知觉意识以及自我问题的关键词.他在多处表达了同一个观念:在意识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印象之前,已经存在着是一个原始的作为内(时间)意识之由来的源印象.它是构造诸当下意识的源点和开端,因此它是在意识构造而不是被构造的更原初的层面上的发生点.而正是它不断地生产构造着内在意识才使得我们具有连续性的内时间流逝模式.  相似文献   

3.
朱耀平 《现代哲学》2004,(4):97-102,120
与康德认为只有表现在意识行为中的“形式范畴”才具有先天性不同,胡塞尔认为不论是形式范畴还是质料范畴都具有先天性;先天与后天的区别,表示的正是一般对象与个体对象在本体论上的区别。这意味着在胡塞尔那里,“先天’’不再是“行为的名称”.而是“存在的名称”。海德格尔在充分肯定胡塞尔的这个思想的理论价值的同时,又对它做了“实质性的修正”,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区别”。  相似文献   

4.
Ⅱ.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第8章用一句简单而著名的话,说明他对时间的见解,但这一见解在两方面令人感到费解,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他说:“时间是在那里存在着的并作为空洞的直观而呈现在意识面前的概念自身;所以精神必然地表现在时间中,而且只要它没有把握到它的纯粹概念,这就是说,没有把时间消灭[扬弃],它就会一直表现在时间中。”第一方面“时间是在那里存在着的并作为空洞的直观而呈现在意识面前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五德国古典哲学康德(1724-1804) 主客体问题,是从康德起,才开始在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先验”的涵义。康德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论,所以有必要明确“先验”一词在他那里的涵义。康德的所谓“先验”就是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先于认识,沒有认识能力,不能有认识,滥用这种能力便会陷于谬误。“先验”一词涉及的不是本体而是认识,即它“不是指我们的认识对物的关系说的,而仅仅是指我们的认识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说的。”所以康德讲先验并非否认客观世界的时间在先,而是强调认识能力对认识的逻辑在先。  相似文献   

6.
刘彤冉  施建农 《心理科学》2007,30(1):134-135,172
“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种“元认知”能力被看成是人类最复杂的认知能力之一;目前学者们对人类的元认知能力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这时人们不禁会问:这种普遍存在于人类身上的基本认知能力,在动物身上是否也同样存在呢?一些学者做了实验研究加以考察,并提出两个相反的观点;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在这样的争论中不断发展,通过对动物元认知模式的研究,科学家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并试图描绘出动物进化的图谱,以及认知因素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从物种学角度探讨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起源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7.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研究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对象的交叉学科——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正式宣告诞生以来,“人类智能的奥妙”就成为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问题之一。随之而来的,关于“人类智能的研究和开发”等系列问题也格外引人注目。“人类对自身潜能的不断挖掘,即人类智能的发展,是一个比用国民生产总值所能衡量的经济发展,远更基本的现象。”“如何去激发我们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并从现在开始,有目的地明智地运用它们,是一个关于解决人类差距,关于人类前途的保证的唯一去处。”  相似文献   

8.
一、存在与意识的对立 1.存在与意识的问题观念论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存在”与“意识”不能分离,存在与意识的每个方面都是彼此对应的。这可以从康德那里找出典型的例子,另外在广义上也可以说,与康德互为对照的黑格尔不是舍弃意识立场的人。费希特的知识学是“知识的原理说”,他在晚年把“意识事实”作为对知识学的准备,区别了知识学本身与意识。但是,知识学就其本质而言,可以归结到对意识的探  相似文献   

9.
小品三则     
解答当人类最初出现在这星球上时,一群神聚在一起,决定玩个游戏。“我们将人生的秘密藏起来。”一个神建议道。“好主意。”另一个神赞成。“但我们要把它藏在哪里?”“就放在世界最高的山顶上好了。”一神提议道。“不”,另一个反对。“人类会更努力的爬上山来。”“那么将它放在海底如何?”“不。他们会发明潜水艇。”众神一个个陷入沉思,试着找出藏秘密的最好地点,最后,终于让其中之一想出一个好主意了。“我知道了,”他大叫着,“我们将它藏在每个人心中──他们一定不会想到去那里找。”当我们在外在世界寻求内在灵魂的解答,就…  相似文献   

10.
鸟类神经系统的长时程增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已成为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过程中需根据不同实验目的选用不同实验动物。LTP(long-term potentiation)是一种研究学习记忆突触基础的主要模型,其代表突触功能的可塑性。以往对LTP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哺乳动物,但由于鸟类在生物进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及特有的学习记忆能力,因此通过某些鸟类行为模型将有利于对LTP特性及其与学习记忆相关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德国先验哲学的发展,是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完成的。它肇始于康德哲学以“物自体”为中心环节的二无论体系中的唯心主义方面,正是这个方面成为德国先验哲学的起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感性经验如何与先验形式相统一,以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这些重大问题在康德那里还是悬案。很明显,要克服康德的困境,归根到底还是要推倒那个引发这个困境的巨大障碍“自在之物”。于是,康德只是作为设想的“灵知世界”、“超感性有机体”的“统一”,在先验哲学那里便由“设想”变为了“存在”,发展出一整套理论。费希特的思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史表明,社会的进步需要许许多多有效的文化手段。现代科学中蕴涵着许多重要的文化手段,认知科学就是如此。将不同文化形态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认知过程进行归纳、比较,从中发现某些认知规律的方法,称“文化人类学”方法,它是认知科学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继承和发扬我国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文化手段,有助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认知科学水平。认知科学是利用计算机进行验证,探讨思维过程的信息处理机制,进而揭示认知过程的。当今,在人们对神经元和大脑处理信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第一任务:对发生的重新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危机处境的起源,有一种目的论的历史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构成了“先验现象学的一个独立导言”①,换言之,如果它能用来引导(我们)返回先验主体性;那么对哲学观念的阐明,也许就能使我们最终涉及理论态度的实存的构成。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不仅是在诠释最宽泛意义的理论行为时才依据意向概念,而且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概念而将更多的哲学清晰性引入实践和伦理领域。”(黑尔德,第74页)在胡塞尔那里,意向性概念用于研究“意识的意向性”,而在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那里,这一概念则用于研究“此在的在世”和“身体的意向性”。本文的思考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概念出发,解释为什么这个概念对整个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隐含着困难——“纯粹意识的意向性”不能让我们真正面向世界,不能真正解决心物关系问题;第二部分认为,尽管海德格尔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相似文献   

15.
黄旺 《现代哲学》2013,(4):83-89
胡塞尔的想象理论上承批判哲学,下启解释学。康德体系中矛盾、摇摆的先验想象力,被胡塞尔在下降和上升两个方向上加以彻底化。这种彻底化一方面把先验想象力带到了它的原初本真状态,即作为内时间的原初被动综合,因而开启了解释学的想象力学说;一方面又在笛卡尔式的反思动机中窒息了先验想象。作为自由想象的本质直观方法,正是这种双重性的典型表现。因此本质直观是经过了特殊的经验想象折射的先验想象,是一种派生的先验想象、伪生产性想象。  相似文献   

16.
“我将试图作记忆的分析……因为记忆在某种形式上是几乎所有其他知识的先决条件”。 (伯特兰·罗素《心智分析》 ,192 1年 )“开始于智人 ,一种社会记忆器官的形成 ,它突显为人类进化的首要问题”。 (安德烈·勒鲁瓦 -古尔昂《手势与言语》 ,196 5年 )“Meme(密姆 )”和“Mneme(摹涅姆 )”、“Mnemosyne(谟涅摩西涅 )” 是两个新术语 ,前者出现于 1976年 ,另一个出现于 190 4年 ,而将记忆人格化为提坦时代就出现的神话形象 ,一位想象力产生的奇异的原始神灵 ,甚至存在于凡人起源之前。她的名字一直长久存在于神话的各时…  相似文献   

17.
<正>认知科学是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延续和扩展,是当代回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做的以经验实证为基础的努力。它不但关注各种心智现象和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语言、思想、想象、意识等,它也必须面对认知主体的本性问题,即认知主体的存在和活  相似文献   

18.
《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的定位是康德学界的一大难题。本文认为,要解答这一问题,须重新思考两版《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概念的不同之处。康德在第一版对想象力的"主观演绎",实质是对亚里士多德经验想象力所进行的"先验"改造。第二版的改动则说明,康德意识到,从亚氏想象力推知出的先验想象力,仍缺少必要的先验规则。深入理解相关问题,则须内在地引入休谟想象力概念,以分析康德对先验想象力的推导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想象力的疑难在于康德未能区分经验想象力与先验想象力在综合规则上层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哈:心灵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心灵哲学和诸如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有什么区别? 普:象哲学的所有其他分支一样,心灵哲学是对一大堆松散的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有时也会减少)。“心灵”概念本身,几千年来,变化极大,使事情更为复杂。例如,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与我们的“心灵”概念确切对应的概念。赛克(Psyche),或灵魂,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和我们的“心灵”并不等同,因为它包括诸如消化生殖等一些‘非精神”的功能。(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灵魂”就是生命有机体的形式。这一概念明显地不如我们目前的“心灵”概念吗?)而且,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奴斯(nous),或理性,排除了许多我们认为是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被萨姆斯[thumos]取代,它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于心中的整合中心)。  相似文献   

20.
动物和人一样是需要交流、沟通的,所谓人们常说的“鸟有鸟语”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是人类听不懂罢了。若将“动物会说话”广义的理解为“动物会交流”,那么,就会看到有的动物似乎是“通人性”的。与“动物交流”是有多种方式的,有的通过肢体来表达,比如,人类可通过动作来训养动物与它交流;有的通过气味来交流,如训练缉毒犬;自然界中有的通过皮肤颜色来交流等等。只是动物的有些交流是我们人类还没有彻底破解罢了!如果狭义地将“动物会说话”理解为“动物会说人话”,就更一针见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