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典认知逻辑中的知道算子具有性质"知道的皆为真",但这不符合汉语直观。在汉语中,所知之事的真假还取决于认识能力的高低。本文提出一种觉知模型来解释汉语中的"知道"。在此类模型下,"知道?"可以解读为"在当前觉知情形下认识到?"。当前状态并不一定被觉知,由此解决所知皆真的问题。文章引入觉知语义学,将其与信念逻辑进行对比,然后给出公理系统并证明其完全性。  相似文献   

2.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正像阴与阳、上与下、正与反等等对立面一样,是相比较而区别、相同一而依存.没有“非形式化”,也无所谓“形式化”、没有“形式化”,也无所谓“非形式化”,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为人类的有效思维效力、为社会进步服务.将“形式化”孤立起来,绝对起来,脱离人类思维实际,是形而上学,正如将“非形式化”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是形而上学一样.人类的思维发展史证明:理论思维逻辑的“形式化”是在“非形式化”的逻辑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的.先有“非形式化”而后有“形式化”,“形式化”的逻辑形式与“非形式化”的逻辑形式并非绝然割裂,而是相得益彰,各显威风.  相似文献   

3.
采用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event-related fMRI)以及在FOK(feeling-of-knowing)研究中常用的“线索回忆-FOK判断-再认测验”(Recall-Judgment-Recognition,RJR)程序,以汉字词对为识记材料,研究了FOK判断中的大脑活动区域。根据FOK判断的正负以及其后的再认测验的对错,实验将FOK判断的项目分为四类:PP项目(正性FOK判断,正确再认),NN(负性FOK判断,错误再认),NP(负性FOK判断,正确再认)以及PN(正性FOK判断,错误再认)。脑成像的分析结果显示:准确的FOK预测(即PP与NN项目)与不准确的FOK预测(即NP与NP项目)在脑活动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无差异”的现象可能是由于PP项目与NN项目激活了不同的脑活动模式所造成的。具体地讲,相对于NN项目而言,PP项目伴随有明显的左侧前额叶(BA 8区)的活动。这一观察提示我们:知道感(PP)与不知道感(NN)可能是由不同的脑神经网络所支持、并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非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规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于“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辛提卡(J.Hintikka)1962年出版的开创性著作《知识与信念: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导论》中为认知逻辑(Epistemic Logic)~1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一种哲学逻辑,认知逻辑在其诞生之初受到了很多哲学家的批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度发展较为缓慢。然而由于知识及信念的形式化概念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认知逻辑在过去三、四十年间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理论计算机、人工智能、博弈  相似文献   

6.
《逻辑学研究》2010,(1):51-72
一般认为,标准量子力学需要使用一套它自己的逻辑系统,即量子逻辑。量子逻辑采用与一般逻辑系统不同的语义规则,因此和古典逻辑无法兼容。此篇文章将呈现一套量子力学的严格形式基础,它是对古典二值逻辑之保守扩充;保守扩充意指比原先之逻辑系统强,但较强的原因为它有较多之词汇。此套逻辑为三值逻辑。古典逻辑中为真的句子仍然为真。古典逻辑中为假的句子将被区分为强性假与中性。第三个真值一中性一考虑了非本征态情况中之观察句。本文详列了物理的公理并显示它们具有一个模型。此提案的可行性说明了量子逻辑是不必要的,并且存在一个共同的逻辑架构可提供给数学、非量子物理及量子力学使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诠释的观点来看"中国逻辑"这门学科,"中国逻辑"既然是对中国思想文献的一种诠释,这样的诠释是否与其所诠释的对象原意相符,涉及了逻辑思想是否原本就属于中国思想的一个特征的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的处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中国逻辑"的意涵,第二部分尝试对"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的关系进行辨析,第三部分重新思考了中国思想文献去除了其所获得的逻辑诠释,是否还能有逻辑意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针对王彦晶提出的知道如何的模态算子提出了一种新的语义。与原来的语义相比,我们的语义比较弱但是却更容易实现。根据该语义,主体知道如何从状态到达状态?当且仅当主体有一个有穷的线性动作系列使得执行该动作系列停止后的状态即是目的状态。这种弱化的新语义导致了一种弱化的逻辑。原来逻辑系统里面的组合公理在我们的新语义下不再有效。我们也给出了该逻辑的一个公理系统并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完全性。同时,我们也证明了该逻辑具有可判定性。  相似文献   

9.
李娜  张莉敏 《哲学动态》2006,14(2):50-54
道义逻辑和非单调逻辑是在不同的学科内根据不同的原因产生和发展的,分属两种不同的逻辑。但受人工智能理论的启发,西方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和逻辑学家逐渐认识到道义理论和非单调推理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不但可以解决道义逻辑中的令人棘手的悖论问题,还可以为道义逻辑提供更为完美的理论框架。于是,在道义逻辑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向:与非单调推理相结合,建立具有可废止性的(DEFEASIBLE)道义逻辑系统。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为陌生,所以我们从语形和语义两个角度对西方可废止性道义逻辑的形式化研究给出系统…  相似文献   

10.
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人们曾对与此有关的问题热烈地讨论过。在笔者所见的文章中,有不少文章在读后受益匪浅,也有一些观点难以理解。这里,就与“物质”有关的几个问题向诸位请教。一、在哪一种意义上理解物质和意识范畴的“广泛已极”?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在以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苏联总是错误地认为遗传学是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科学”,极力反对“魏斯曼——孟德尔——摩尔根主义”,完全否定“优生学”。当时这种观点在苏联心理学和教育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在个体身心的发展中,否定遗传因素的积极作用,而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不恰当地夸大了。这对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基本上保留至今。例如:(一)“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不怕“不知道”,只怕没想到世上千奇百怪的事本来就层出不穷,再加上有人故意作伪、有人信口开河、有人随意夸张、有人以讹传讹,……有限的专家很可能来不及对各种诸如“特异功能”之类的异常事例都进行检验。面对这种状况老百姓经常说的话就是“你信不信?”其实若只是作为谈资,信不信并无所谓,问题是人们往往随之要决定是否应采取一些有代价的行动,如花一些时间或钱去听报告、学习、接受治疗、买一些物品等等。那该不该做这些“付出”呢?这时自然状态有两种可能:“有”或“无”特异功能;老百姓可采取的策略也有两种:“付出”或“不付出”财…  相似文献   

13.
正曾看过一部科幻片《时间规划局》,剧中的未来世界,每个人的寿命倒计时都会显示在手腕上。时间"余额"归零时,生命就停止了……想想如果现实生活中寿命"余额"能看得到,实在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即便"数额"还比较可观,但看得到尽头还是会给人带来心理不适。或许考虑到人类心理的脆弱,老天爷没这么干,让大家"糊涂"地活着。由于不知道寿命"余额",人间常发生一些让人唏嘘不已的事情。国学大师黄侃生前,章太炎曾多次劝他著书立说,但黄侃始终不为所动。他说:"惟以观  相似文献   

14.
“归纳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曾对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内容超出前提的内容是否合理作过探讨。把“归纳问题”正式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休谟对他还“未出摇篮”,人们就“早已熟悉了的”归纳论证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参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以下凡  相似文献   

15.
“亚当·斯密问题”的逻辑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当·斯密问题”是指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存在着对立或不一致的问题,最初由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所提出。此后,随着现实与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学者们普遍认为,斯密的两大著作之间、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存在着对立或者不存在对立,而是相互一致的。这些看法都具有各自的积极合理的内容,但缺乏辩证的观点,而没有看到“斯密问题”自身的逻辑张力,也就是说,“斯密问题”所指涉的是现实的经济与伦理之间及作为其理论表现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斯密问题”所含的这些关系呈现出了一个动态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归纳问题”的逻辑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纳问题”,亦称休谟问题,是英国哲学家休谟在200多年前提出的。其含义即:我们能从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推出它以后也必然如此吗?我们能在理性上证明从有限事例归纳出全称判断是合理的吗?休谟由对因果观念的分析入手,从逻辑的角度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提出了严重挑战。康德明白休谟的问题不能从理论上予以证明,他把因果性划归先天范畴,说这是人脑为自然界立法。穆勒企图作出正面证明,他的证明依靠两个前提:每一事必有一原因,同因产生同果。这实际上是循环论证。波普尔宣称解决了休谟的归纳问题,但他实质上是取消了归纳。多少年来,许多哲学家和…  相似文献   

17.
以活动为认知对象的逻辑还没有系统地建立。本文我们采用半无穷方法、自代入方法、固定点方法和拟赋值方法全面建立这样的逻辑,从而研究知道一个活动的各种逻辑特性。根据这些方法,我们分别提出四类刻画知道一个活动的逻辑系统和相应的语义,然后证明这些系统相对各自的语义是可靠和完全的。  相似文献   

18.
"救星同胞"是父母选择再生育另一个孩子来拯救自己患病的孩子,这类案例在我国已屡见不鲜。尽管"救星同胞"的产生开拓了人们新的视野,为患病孩子、父母及家庭带来了希望,但由此引发的相关伦理学问题引发了巨大争议。通过从父母、"救星同胞"和患病孩子几个角度分别展开阐述,详细探讨了面对"救星同胞"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医学伦理问题,并提出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期为完善我国对"救星同胞"问题的立法、制定可行性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01、哪一卷福音书记载了三个可悲的财主?他们是谁? 02、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初有哪三件奇事发生? 03、你能说出《启示录》中提到“羔羊”显现的三处经文吗? 04、哪一卷福音书记载耶稣关于“主人摆设筵席,三人不肯赴筵”的比喻?那三人不赴筵的托词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逻辑语义学无疑是语言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然而,分析越复杂,越显得缺少合适的导论性的课本,即由语言学家为语言学家所写的课本。自1981年以来,我们终于有了试图填补这一空白的两本书:道蒂(Dowty)、沃尔(Wael)和彼得斯(Peters)合著的《蒙塔古语义学引论》和麦考莱(Mecawley)的逻辑课本。这两本书都以语言学家已有的关于句法的知识为基础,同时,它们也都着重在逻辑方法对于自然语言分析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