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7,自引:0,他引:177  
胡胜利 《心理学报》1994,27(2):153-160
采用SCL-90量表评定了500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忧郁等症状;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及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生活事件;高中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五省部分地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现状,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的被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1)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3%,排在前四位的影响因子是: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2)农民工子女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6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常模;女生的人际敏感、偏执、敌对、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强迫、人际敏感、忧郁和精神病性4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留守子女”的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结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高,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自然实验,对16名有改善人际关系愿望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共10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前后施测,结合团体成员的反馈自评和表现进行质的分析。结果:被试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后测有差异(t=2.55,p<0.05),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有显著差异(t=3.12,p<0.01),其中抑郁、敌对因子有显著差异(抑郁因子t=2.95,敌对因子t=2.71),人际关系和偏执因子有差异(人际关系因子t=2.53,偏执因子t=2.57)。结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福州大学2004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全国成人、全国大学生及本校1992级学生进行对比;并进行理工科生与文科生以及男生与女生的横向比较。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福州大学2004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调查显示,t67N健康、无任何不适者1587人,占38.26%;六成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不适者达2128人,占51.30%;中度不适者405人,占9.76%;严重不适者28人,占0.68%。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症状(42.26%)、人际关系敏感(38.71%)、偏执(26.30%)、焦虑(17.19%)、恐怖(17.11%)等。通过比较研究,福州大学2004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全国成人但优于全国大学生;与1992级的纵向比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严重化趋势;理工科生与文科生以及男生与女生的横向比较,文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理科生好;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使用自编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了天津市和平区等8个区县14所中小学共728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心理健康阳性症状总检出率(≥1)为63%。其中,角色认同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为90%,焦虑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9.9%,抑郁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0.5%,敌对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为32.6%,人际关系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为12.1%。调查发现,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因学校类型、教龄、职称和任教年级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未见因性剐、受教育程度和学校地域不同而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以699名山区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不同学校、年级、性别的高中生应对方式特点及相应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①山区高中生所使用的六种应对方式依次为: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和幻想。职业中学学生问题解决、求助得分高于普通中学;一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多采用幻想方式;男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幻想的方式,女生更多应用退避、发泄应对方式。②职业中学学生在恐怖维度上的得分显高于普通中学;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③相关分析发现,问题解决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有显的负相关;求助与强迫、恐怖显的相关;退避与强迫、偏执呈显相关:发泄、幻想、忍耐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有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学习不良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问卷测量方法对普通学校的272名11—15岁的少年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不良与非学习不良的比较,考察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性等方面,并且强迫、抑郁、敌对严重度中等以上者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偏高。同时,女生的问题比男生突出;13岁、14岁前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本研究讨论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对我们认识学习不良的实质及其矫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对7615名临沂大学2013级新生进行普遍测查并对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处理。结果表明,问题检出率为%,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大学生组常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存在心理问题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专业类别差异等。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高校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王洪礼  胡寒春 《心理科学》2005,28(3):675-677
运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高师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上,大一至大四学生无年级、性别、专业的显著差异;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大三、大四差异显著;2、大四与其他各年级学生在自评症状各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男女生在自评症状的强迫和偏执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3、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差异显著;4、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高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量表法以17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情绪向性(分正、负向情感变量)、情绪表达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差异检验表明:男性的负向情感多于女性,情感表达不如女性,在正向情感、快乐感上无显著性别差异;大一学生的快乐感多于大四学生,在正、负向情感、情绪表达性上无显著年级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快乐感、正向情感与多数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负向情感与所有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表达性与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负向情感对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均构成显著回归效应,情绪表达对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构成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民办高校8111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校的大一新生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敌对、抑郁、偏执五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女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总体学生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总装备部·绵阳八一帐篷学校的小学生进行创伤症状调查研究,了解震后一年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儿童创伤症状量表简版(TSCC-A)对八一帐篷学校3~6年级小学生进行评估。结果:(1)八一帐篷学校的小学生震后一年半最为突出的创伤症状是焦虑,其次为抑郁和分离症状;(2)在创伤症状得分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性,但是存在年级差异性,三年级学生创伤症状得分均低于其他年级学生;(3)震后一年半学生创伤症状比震后半年学生创伤症状有所减轻。结论:灾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仍存在一些问题,焦虑、抑郁等症状仍比较明显,还应进行持续的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学校贫困生125名为研究组,相对应的120名非贫困生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1)贫困生在DSCL-90量表测量的总均分、躯体化水平、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上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贫困生普遍得分低于非贫困生;(3)社会支持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负相关,与EPQ人格P和N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人格E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卡特尔16PF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二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学习适应性与人格的独立性因子相关显著(P<0.05),与稳定性、有恒性。怀疑性、自律性、紧张性因子相关非常显著(P<0.001),说明学习适应性强的学生具有高稳定性、高有恒性、高独立性、高自律性、低紧张性、低怀疑性和低忧虑性的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症状自评量表中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偏执、精神病性、总症指数、痛苦水平及阳性数目相关非常显著(P<0.01、P<0.001),与强迫相关显著(P<0.05),说明学习适应性强的学生无论就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指标上,其心理健康水平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杨睿娟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17,(9):1184-1194
付出-回报失衡作为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模型,具有跨文化、跨职业、跨时间的一致性,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但经济报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鲜有研究。本研究基于付出-回报失衡理论,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检验了48712名教师症状自评量表横断历史分析的结果和薪酬统计数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1998~2009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9个因子均值上升了12.7%至18.5%,躯体化、抑郁为中等效应,其余因子为大效应;2009年之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改善,除敌对因子外,其余8个因子均值下降了0.1%至2.8%,躯体化、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为小效应,其余4个因子未达到小效应。性别对教师心理健康影响不显著,职业类别对教师心理健康影响显著。(2)经济报酬显著影响心理健康。经济报酬与强迫等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N期的经济报酬显著影响第N+1期的人际关系、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和第N+3期的强迫、偏执、抑郁因子。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横断历史分析结果及薪酬统计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揭示了经济报酬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在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较长时间内,经济报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显著,而且呈现出平稳性,研究结果推进并丰富了付出-回报失衡理论。  相似文献   

16.
回顾目前近5年我国医生的心理状况实证性研究,以了解医生的心理健康,通过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得到30篇文献,9篇符合纳入条件,采用Meta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近5年我国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常模,SCL-90症状自测量表中有8项高于普通成年人,其中以焦虑和偏执郁最为严重,其次为抑郁,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研究与发生抑郁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某综合性大学10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全部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为38.53%。女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男生;一年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级;农村生源学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城市生源;高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学生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者;文理科学生的抑郁发生率相近。结论: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其抑郁情绪与性别、年级、生源地、生活事件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应从加强社会-学校-家庭联系与支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大学生心身健康,使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献分析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测量工具的基础上,编制了包含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等4个因子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信度和效度验证的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心理资本这一高阶因子的合理性。研究还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子成分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的相关,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自恢复高考至今, 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 这一历史时期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变化呢?本研究对1986至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 以考察这些研究(被试为30多万名大学生)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均呈负相关, 年代可以解释9个因子4%至36%的变异; 25年来9个因子均值分别下降了1%至13%, 其中偏执、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变化较明显。这说明25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 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2)25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上, 而且重点大学学生(较之非重点大学)、城市生源学生(较之农村)、男生(较之女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更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寝室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共192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寝室关系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有很高的相关;(2)阳性项目数在年级这个变量上差异非常显著,在抑郁、焦虑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且新生严重程度要高于二、三年级;(3)寝室关系状况对人际关系敏感度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