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无论松、竹、梅"岁寒三友",还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竹均列其中,可见竹子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竹竿挺拔秀丽,竹叶潇洒多姿,翠竹四季常青、龙吟细细、凤尾森森,观之意兴盎然。漫步于修竹茂林,别有一番情趣。竹是高雅、纯洁、虚心、节操的象征。方志敏烈士自撰过一副言志联,挂在卧室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延安整风时,毛泽东主席对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  相似文献   

2.
有院如斯     
正白居易在一篇《池上篇》中曾说:"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他在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庭院情趣。曾到过苏州很精致的园林,它们处处彰显主人的妙趣。在不大的院落里,山水、花鸟、小船、竹子、红花,一切都恰到好处。多一枝嫌多,少一抹不足。在主人的会客室里,镂空雕花的窗外,恰是一幅自然四季更迭的画卷,  相似文献   

3.
正1965年,在国外居住了三十多年的林语堂先生回到台湾定居,他自行设计了一座既具东方情调又有西式风味的庭园。作为文化人,林语堂对书房的要求当然很高,他希望书房的窗前有数竿篁竹,夏日则要天高气爽、万里一碧如海……别墅盖好后,他把自己的四千多册藏书全部搬进了书房,但凡书房,都需要有个雅致的名字,取个什么名好呢?林语堂几乎是未加思索就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原来,这里面寄寓了他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显通寺佛教协会过厅两侧,有十二扇木制屏风,东面六扇屏风上各刻有一幅署名郑燮的兰竹图。图画精雕细刻,秀丽别致。兰竹疏淡超脱,秀劲绝伦,随意挥洒,笔趣横生,是一套宝贵的艺术珍品。六幅兰竹,分为两组:一组为三幅翠竹,一组为三幅兰花。第一幅为两竿瘦竹,两攒翠叶。落款署名“郑燮”。捺有篆刻“郑燮”之印。第二幅为七竿半截巨竹,两枝青青幼竹。落款草  相似文献   

5.
紫竹院公园是北京十大公园之一。公园入口处树立着一块“紫竹院公园简介”标示牌,称:紫竹院公园建于1953年。因园内西北部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得名。全园占地700余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有三湖二岛一堤。它是一座幽篁百品、翠竿累万,因竹成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 其实,这只是说对了一半。  相似文献   

6.
正清朝,常州城里有个讼师叫卜灵望,他为人正直,专帮穷人说话、打官司,许多唯利是图的商人,对他是又恨又怕。常州东门外有个钱员外,家门口立着一个祖上传下来的牌坊。牌坊上镶嵌着一个放圣旨的木架子,由于长年累月地风吹雨淋,已经破烂不堪。有一天,邻居蔡二挑着竹竿出去晾衣服,不小心竹竿的前头碰到了圣旨架,只听得"哐当"一声响,圣旨从里面掉了下来。  相似文献   

7.
他是一位老者,一个人在清浅见底的池塘边钓鱼,手握竹竿,踌躇专注。旅行期间,我路过那片山林,在池塘旁边蹲坐下来,观望了他好久好久。出于好奇心,我终于忍不住问他:"偌大的池塘,看得清清楚楚,根本见不到一条鱼,你这样钓鱼,无异于对着自家水缸发呆,纯耗时间啊。"老者只是笑,并未作答,后在我起身准备离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状元刘镒曾游江西吉安望仙山,有感于山中的关帝庙年久失修,关羽塑像残存,在庙壁题一上联:"独岭孤山,一神像单刀匹马。"之后,观者络绎不绝,许多骚人墨客竞相吟对,但都未成功。消息传到一老渔翁时,他沉吟甚久,对道:"隔河两岸,二渔翁对钓双竿。"对句陈述渔翁河畔对钓之乐,既奇巧又严整。杭州西湖清莲寺题有一副楹  相似文献   

9.
思念的滋味     
小时候,我特淘,打坏邻居家的窗玻璃、蹭破衣服是常事,母亲拿着小竹竿教训我,我撒腿就跑。我在前面跑,母亲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奶奶家。我躲在奶奶身后,探出头朝母亲做鬼脸。母亲的小竹竿又抡了过来,奶奶一把接住竹竿,不给母亲好脸色:"小孩子淘气很正常,干吗要动刀动枪?"母亲知道奶奶一贯袒护我,  相似文献   

10.
续字联又称"添字联",即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再添上一些字词,使其含义加深或发生改变。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明代大才子解缙少时家境败落,但祖上遗留的藏书颇多。有一年春天,解缙看到江门外财主家山坡上绿竹苍翠,遂借景而作,在其书斋上写下一联:"门对千竿  相似文献   

11.
正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所谓尸解,即道士羽化后假托一具体实  相似文献   

12.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正传说从前有一书生上京赶考,正在过一座独木桥时,迎面来了个挑竹子的姑娘。姑娘说要出一上联请书生对,如对出了下联,她才肯让书生先过桥。姑娘出的上联是:"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书生一时对不出下联,只得转身让姑娘先过桥。后来,书生路过一座庄园时,见大门上的铜环锁着铜锁,触发灵感,立即想出了下联:"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这副26个字的对联,仅由不同的6个字重复组成,也算是一副绝  相似文献   

14.
玩物养志     
正《世说新语》中记载:王羲之曾经暂时居住在别人的空宅,随即命仆人种竹,有人问他:"暂时居住,何必找这样的麻烦?"他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吟唱,如此良久,才向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竹子作为岁寒三友之一,有着它独特的精神寓意。以它为邻,自有一番情怀在。自古以来,美景美物  相似文献   

15.
夹江有句俗语:"造纸必用簾,有簾方成纸。"在21道古法造纸环节中,"抄捞成纸"这一环节所使用的竹簾工具直接关系着纸张的成败。以四尺竹簾制作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出竹簾工具所反映的生产文化,并提炼出因地制宜、工艺兼具、工具与匠人与特殊性,高效生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为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早已萌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然而清廷却依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也导致文化的畸形。清廷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文网之严古今少有,文艺圈万马齐喑,鲜少有人敢逾越。就在此时,一些文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愁绪,开始寻求能够隐晦地表达内心感受的途径,这其中比较特别的当属扬州八怪中的重要画家郑板桥。他经历了康乾盛世,为康熙秀才乾隆举人,酷爱画竹,并形成了一套自己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创作观,其中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最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历代画竹之人众多,比他画得好的人也很多,为何郑板桥竹子会备受后人关注呢?他的竹笔墨简洁,清劲挺拔,很多看似无章无法的画法其实最得要法,他的竹子中饱含着一种刚毅而清新的文人气质,他将自己做人的傲骨之气,以及在历经磨难后对于生活的参悟渗透于自己所画的竹子中,所以他的竹子自然达到了寻常人所不能到达的境地,饱含了他的个性品质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7.
正"竹香满幽寂,粉节涂生翠。"竹文化是中国特有文化。竹子笔直、挺拔、青葱翠绿,象征着高洁、虚心、坚贞等品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今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竹对联,读来妙趣横生。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十分爱竹,深得其高风亮节的清韵。他吟出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相似文献   

18.
正安徽省广德县被称为中国第六大竹乡,广德人靠山吃山,创办了很多竹制品加工企业。唐道远的竹扇厂就是其中的一家。唐道远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在家乡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竹扇厂,竹扇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每年销售额达四千多万元。虽然效益很可观,但唐道远觉得传统竹制品行业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空间,他一直在为企业的转型寻找着新的机会。2006年年底,一个日本客商慕名来到他的竹扇厂洽谈生意,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一篇名为"一个月里我跟踪了108个居民,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事,80%的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尿壶"的文章在互联网疯传,"跟踪者"就是何志森。8年前,何志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喜欢设计漂亮、炫丽的建筑。假期,何志森来到华侨大学访友,一位外卖小哥正在撑起一根竹竿,向围墙里面的学生派送盒饭。见有人盯着自己看,  相似文献   

20.
在公园小得可怜的鱼池里,一个小男孩正拿着渔竿在钓鱼。或许是对池里被污染的水有充分的认识,管理员们并没有制止他。池中的水实在太脏了,有烟蒂有泡沫饭盒还有各种各样的污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