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婆的庵堂     
<正> 一恍外婆已经去世二十五年了,她走之前身体一直很健康,饮食起居都是自理,因为她一直是素食,都习惯于自己动手,尽管那时她已是81岁高龄。她走的时候也很安然,如同睡觉一般,实为无疾而逝。外婆是个出家人,三十多岁就出家的。她为什么出家,或者说她出家因缘是什么,我至今也不十分明白。外婆独自住在一座庵堂里,这庵堂座落在一座山上的山凹处,离最近的村子也有二三里地。庵堂是一座观世音的庵,庵  相似文献   

2.
蒲扇伴我眠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就算是坐在家中,可还感觉燥热。每当这时,我总习惯手拿家中的那把外婆留下来的旧蒲扇,惬意地享受着它带来的自然清风,蒲扇轻轻地摇着,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这把草黄的旧蒲扇,周边一圈,是外婆用细长的花布条仔细绞的边。扇叶道道褶皱,是外婆额头上沧桑的皱纹。我的记忆乘着蒲扇摇来的清风,回到了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佛缘     
缘于母亲的信佛 ,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出生在五十年代 ,生长在六七十年代 ,当时农村极度贫困 ,温饱尚难解决 ,更无文化生活可言 ,因此 ,母亲所有的佛事活动 ,便成为家庭一道热闹的景观 ,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兴奋点。母亲与佛的结缘 ,最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外婆的影响 ,二是生活的艰辛。外婆是最初的老师。母亲是长女 ,善良的外婆除了对他进行“三从四德”儒家思想教育外 ,更处处用佛教行因报果的观念影响她。外婆也是佛教徒 ,小时候母亲常常向我们谈起外婆。有时她也谈起我那早逝的祖母 ,但在母亲的心里 ,外婆…  相似文献   

4.
刘凌维 《天风》2017,(1):53-53
(一)外婆 上小学前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和外婆一起生活的,儿时爱美的我坚持要留长发,外婆总是一边替我扎辫子一边念念有词:“我们家丫头的头发比丝线还软,以后一定是性子柔和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第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之口。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方面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有的人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养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相似文献   

6.
山路弯弯     
外婆今年已82岁了,她老人家一直住在我的故乡——江南的茶园乡五岭村。数日前,舅舅突然发来电报,告诉我们外婆去世的消息。悉此噩耗,我顿时泪如泉涌,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记忆如同潮水冲破了闸门,一下子又把我带回了那天真童稚的幼年时代。 小时候,我一直住在外婆家,和舅舅们生活在一起,在那里我度过了自己浪漫的童年和梦幻般的少年时期。我是外婆带着一步一步长大的,也是外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第一粒福音的种子。 故乡有一条绵延10里的山路,孩提时代,  相似文献   

7.
正一桌子吃饭就是一家人大学毕业,珠珠留在了广州某大公司。她天天加班至深夜,然后在公司楼下匆匆吃一碗车仔面加鱼蛋,再疲惫地回到住处。2003年的一天,珠珠接到家里电话,说外婆病重。珠珠往回赶,还是晚了一步。儿时,珠珠常跟在外婆身后,钻进屋后的大山里采茶,削竹子做成筷子……如今和外婆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悲伤、懊恼堵塞胸口,珠珠反思:忙碌且没有幸福感的生活,就是我追求的吗?  相似文献   

8.
若霖 《天风》2013,(1):49+58
乐晏廷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外婆信主,受过婴儿洗.他6岁时为聚会的老年弟兄姊妹司琴,7岁的时候,外婆得了癌症,他就向上帝祷告,求上帝医治外婆,并且许愿说如果外婆好了,自己愿意一生奉献服侍上帝,为主而活.然而,当上帝垂听了他的祷告之后,他却一再忽视自己曾经的许诺.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湖北省体改委股份制改革事务所、《中国经济时报》湖北记者站、中国飞天集团等单位工作,可谓事业有成,人生得意.直到他34岁的那一年,他的人生遇到很大的打击和变故,一下子连工作都没着落了.此时,他才恍然醒悟,记起了曾与上帝立下的美好约定.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两个舅舅反目成仇好多年了。尽管母亲反复做他们的工作,但他们依旧谁也不理谁,在一条街上住着,形同陌路,甚至连孩子们都不往来。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外婆的一箱子画。外婆是大地主家的小姐,陪嫁过来一箱子画,虽然历经"文  相似文献   

10.
习惯     
郭文文 《天风》2007,(20):48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其中,有许多好的习惯,但也不可否定也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不晓得你有没有认真地思想过自己的这些习惯呢?我就看到过这么一个关于"习惯"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静拥月色     
正每当夜幕降临,心里便生出期待。那月色,静谧安详,如约来到我身边。静拥月色,我心释然。爱上美丽的月色,始于我的外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童年记忆的天空,明月皎洁,给大地披一层银辉。我在竹制的老式摇椅里,在晚风的轻拂中,听外婆讲那些可爱的传说。嫦娥奔月,外婆讲了许多遍,每一次那嫦娥奔月的原因都不同,可是我  相似文献   

12.
琐忆     
寂静的夜晚,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透过玻璃窗,月光照在脸上,一切都那样静谧,望着窗外的明月,我尘封已久的记忆又被勾起。记忆中的大树下,外婆搂着我,也是这样的美丽的月色,外婆轻声哼唱着:“月亮在自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欢乐的歌声……”在外婆温暖的怀抱中我甜甜地睡去。  相似文献   

13.
掌心的秘密     
正外婆的掌心有一颗痣,它顺从地躺在外婆的掌心,发出温和的光泽。小时候,爸爸妈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我,于是把我送到外婆的身边。我每天从外婆那张温暖柔软的床上醒来,每当这时,外婆便会未卜先知似的从门外进来,笑着说道:"醒了,快去刷牙洗脸,今天的面条可真香哩!"当我狼吞虎咽地吃完那碗面条时,身上暖暖的。有时,外婆会突然把手伸到我面前,摊开,顿时几个红绿相间的枣子便映入  相似文献   

14.
风筝     
正入学前,每个年后,都有青黄不接的一段时间,我都会到外婆家打秋风。一个人走长长的山路,也不知害怕,因为憧憬着。外婆会做菜,外婆的稀饭熬得香,绿生生的,不用小菜都能吃几碗。何况,在村前,还有一片大晒场,在儿时我的眼里,可以用广阔来形容。除了秋收,晒场上可干的事情很多,比如说,春种前的戏班子,农闲里的电影,都是全村出动,我会在第一时间扛条长凳子,占一个好位子,外婆喜欢看戏。孩子们绕着晒场跑,跟着跑  相似文献   

15.
外婆过世多年了,可和我聊天时,母亲常会说起外婆,说起外婆常说的几句话。 “家有黄金堆百斗,不如送儿上学堂。”外婆常常这样说。我的母亲,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那样一个时代,在偏僻的苏北乡村,不要说女孩子,就连男孩子,能够上学的也不多。  相似文献   

16.
正7岁那年,我父母离婚了,我跟着妈妈。单亲家庭的孩子小时候都有一项必修课——听父母说对方的坏话。我是听着爸爸的坏话长大的。离婚之后,妈妈、外公、外婆每天轮番上阵,在我耳边念叨一件事——你爸是个人渣。其实他们一点都没冤枉我爸,爸爸是个瘾君子,败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我和妈妈最后是被他逼走的,因为他卖了房子,我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爸爸卖了房子之后,准备去海南做生意翻身,结果赔得血本无归。爸爸  相似文献   

17.
妈妈的厨艺     
正我妈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  相似文献   

18.
伤逝     
前不久在长途电话里,得知九十八高龄的外婆故世的消息。由于外婆视力不佳,加上长久不良于行,已卧床数年。每次我回故居访探外婆,意识越来越趋模糊不清的她,仍一次次地向我重申长期卧床、动弹不得,自己为什么活这么久的无奈与苦痛。  相似文献   

19.
利百加 《天风》2012,(6):47-47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在我6岁以前,我们一家3口和外婆一起住在靠海的一个小半岛上。岛的名字叫"礐石",岛上有一座100多年历史的小教堂名叫"礐石堂"。外婆是教堂里的义工,妈妈是诗班的一员,每个礼拜天爸爸都会带着我做礼拜。  相似文献   

20.
外婆又来了,迈着细碎的步子,背着蓝格子的小包袱,银白色的头发,照例梳得一丝不乱.时隔一年,外婆又住到了母亲给她准备好的卧室里,一张小床,干净的被褥,新鲜的水果。午饭是韭菜馅的水饺,外婆吃了一碗后,拿出那些花花绿绿的药瓶,喝药。然后,她闲坐在胡同里,邻居们打招呼说:“来啦?多住些日子!”外婆就笑:“来了,多住些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