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休(786—860),字公美,河内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县)人。一说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见《清凉山志》卷六),当是指他的祖籍。两唐书本传称,裴休祖宣、父肃。裴肃在唐贞元中(785—805)曾任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越州刺史,浙东团练观察使。任职期间曾率州兵平定栗锽发动的山越造反军,因此作《平戎记》,奏上唐德宗,受到嘉赏。裴肃有三子,裴休是他的次子,三子皆登进士第。  相似文献   

2.
蒋琬的宽容     
正蒋琬(?-246),字公琰,三国时零陵郡湘乡县(今属湖南)人。他随刘备入蜀,其才能受到诸葛亮的重视,任命他为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诸葛亮几次北伐出征,都是蒋琬在后方供应兵源和粮饷。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八月,诸葛亮去世。后主刘禅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不久,又让他兼任督护,交给他符节,作为行使职权的凭证。后来又让他任益州刺史,升任大将军,加上录尚书事  相似文献   

3.
正南北朝时期,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定国号为"大魏"(史称西魏)。终西魏一朝,权臣宇文泰都是大权牢牢在握,不过对一个人却信任有加,愿意放权,竟到了交以空白文件的地步,这个人就是苏绰。两人在合力治国的十余年间,演绎了一段相"爱"不相杀的同僚情谊。有一年,一位名叫苏让的大臣出任汾州刺史,宇文泰为他饯行,依依惜别之际,宇文泰问:"你家子弟中,有没有可以任  相似文献   

4.
成为你自已     
公元785年,唐德宗将因引起民怨而被贬职的卢杞调任吉州司马,他喜欢卢杞的甜言蜜语,想再次肩用他,故意试探一下反应。不久,他又下诏将卢杞升任饶州刺史。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李泌、袁高等大臣都纷纷上疏表示反对,其中最激烈的就属给事中、吏部侍郎袁高了。  相似文献   

5.
唐朝贞观年间,天台山国清寺有寒山、拾得、丰干三位高贤隐居。起初,谏议大夫闾丘胤从长安城出来,要到台州地方做刺史。还未到台州,半路上他身染重病,甚至不能起床了。忽然有一个僧人来见他,自称是丰干和尚。丰干自说住在天台,因为知道闾公病了,专门来看望他。他让人取净水来,以口含水,喷在闾公的脸上,后者于是霍然病除。闾公  相似文献   

6.
成为你自己     
正785年,唐德宗将因引起民怨而被贬职的卢杞调任吉州司马,他喜欢卢杞的甜言蜜语,想再次起用他,故意试探一下反应。不久,他又下诏将卢杞升任饶州刺史。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李泌、袁高等大臣都纷纷上疏表示反对,其中最激烈的就数给事中、吏部侍郎袁高了。按照唐朝的制度,皇帝的命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读历史笔记,读到几个历史故事,颇有心得。东汉时,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他为昌邑县令。不久,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令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并怀金十斤相赠,以报恩师栽培之恩。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  相似文献   

8.
以谎识谎     
正李靖是唐初著名的军事家,在与突厥征战中屡获奇胜,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因此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在他担任岐州刺史期间,有人给唐高祖李渊递交了一份状纸,告发李靖想谋反,并列举了大量罪证。唐高祖李渊看到后信以为真,立即命令御史刘成前往岐州缉拿李靖归案。御史刘成非常了解李靖,知道他是个忠贞不二的人,决不会有叛逆之心,但是,在那个年代,要想证明一个人冤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皇帝李  相似文献   

9.
从碰了钉子谈起我在七班当班长时,班里有个武建中同志,入伍前是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在工作中,我只看到他的缺点,没有看到他的优点。比如在野外生产时他不和同志们在一个炕上睡,硬要支个铺单独睡。他说:“这是习惯。”班里同志对他很有意见,说他摆知识分子架子,他却说别人不了解他,不关心他。我对他也很不满意,半年多没表扬过他一次,批评他的次数却  相似文献   

10.
选谁合适     
正战国时魏文侯与李克有这样一段对话。魏文侯对李克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魏国需要在魏成和翟璜二人中选一为相,请问谁更合适?"李克对魏文侯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这段话用今天的白话说就是:平常观察他亲近什么人,他富贵时观察跟从他的是什么人,他居高官时观察他举荐什么人,他困窘时观察他不做什么,他贫穷时观察他不索取什么,根  相似文献   

11.
夫妻间喜新厌旧者,总是以爱情转移为由而喜新的。其实,所谓爱情转移,并不是某些现代派所标榜的新时尚,而是古已有之的旧习。西汉时的卓文君,如果不写出那篇《白头吟》,她的身为大文豪的官人司马相如,早会把爱情转移到茂陵女身上去了。前秦的苏蕙,如果不织迥文诗于绵带,她的官拜秦州刺史的丈夫窦滔,早就把爱情转移到襄阳赵姬身上去了。  相似文献   

12.
正公孙景茂,字元蔚,河北河间阜城人,由于博学多识,被时人称为"书库"。隋朝建立后,文帝杨坚雄心万丈,决心要做个像尧舜那样流芳百世的好皇帝,因而广招贤才,励精图治。由于久闻公孙景茂之贤,就把他请到皇宫恭敬地向他问政,公孙景茂对皇帝的礼贤下士非常感动,遂敞开心扉,言无不尽,他的真知灼见令文帝十分欣赏,当即授予他汝南(今河南汝南县)太守之职,不久又升为息州刺史。  相似文献   

13.
黄公元 《佛学研究》2004,(1):200-206
白居易一生诗情不减,佛缘弥深。白居易学佛,无宗派分别之见,禅教净兼学并修,与各宗高僧均有密切交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他由中书舍人外放杭州刺史三年,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本文对白居易在杭州创作的与佛教有关的诗篇作品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永远感染着虔诚奉佛的僧俗四众,启迪着到杭州旅游观光的男女老少,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有一个名叫兜洛尔的推销员,他胆小,身体差,个子又不高,没有一点儿优势,所以他对自己的将来要求不高。长大后,他当了一名推销员,由于自身原因,他的业绩并不好。每次,他出门的时候,母亲总对他说:“克洛尔,当你在为别人做事时,就要全力以赴,如果你不能的话,那就干脆不做。”  相似文献   

15.
两位谏诤者     
古弼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主政时的大臣。此人有才智,但长得不好看。脑袋上尖下圆,像毛笔的笔头,太武帝送他个绰号“笔头”,一到不高兴时就叫他“尖头奴”,臣僚们则尊称他“笔公”。  相似文献   

16.
正传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到忠州做刺史时,由于心情苦闷,常到忠州城东苏家酒店饮名酒"透瓶香"。吃过这"透瓶香",酒力要过半日才发作,客人往往因此醉得不省人事。为了防止客人醉倒,苏老板从来只用装一两酒的杯子卖酒。却说白居易初来苏家酒店买醉时,只见店门两旁贴着一副对联:杯中酒常满;店里客常新。  相似文献   

17.
正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称。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相似文献   

18.
数年前,我的一位好友在事先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辞去了公职,他说要趁自己年轻没有什么负担时去深圳闯一闯。一帮好友见他去意已决,也不阻拦他,只是忙着帮他筹集经费。对此,好友婉言谢绝了,他说钱带多了,就没有紧迫感,  相似文献   

19.
扔掉自卑     
朋友跟我闲谈,说起他高中读书时的故事。朋友家庭贫寒,读高一的夏天,他的上衣只有一件。每个星期天,在寝室里,他光着上身,将唯一的上衣清洗干净,然后晾在外面,自己就窝在床上,等待上衣晾干接着穿。高一下学期,他的眼睛近视了。买不起近视眼镜,上课时全靠耳朵听,读书写字时头都要深深地低下去。走在外面,他怕看不清熟人不知道打招呼,干脆也把头深深低下去。时间稍长,他就有些驼背了。后来,他弄到一副旧眼镜,是一个同学淘汰不用的。没想到,在一次打球时,他被同学撞了一下,旧眼镜跌落下去,还好,只是跌断了一条眼镜腿。上课时,他就用一根绳子代…  相似文献   

20.
尼采的认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讲的是尼采在与传统认识论划清界限时所阐明的哲学认识可能性。尼采在1873年的《希腊悲剧哲学》这一残篇中论及赫拉克利特时写道:“他不需要别人,为了自己的认识也不需要别人;他不把别人想要知道的一切知识和其他贤人用心向他询问的一切放在心上。他用轻蔑的口气谈及这聚集在一起提出问题的人,简言之,‘历史的’人们。他在讲到自己时是用表明神谕研究这句话来说自己的:‘我是自己探讨自己和研究自己的’,好象他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一含义不明的律令的实行者和完成者,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克勒讷袖珍版第1卷,第296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