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北 《佛教文化》2011,(4):48-51
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坛“大阿哥”的著名作家二月河,以《雍正皇帝》、《康熙大帝》等历史小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关注。然而,不为众人所知的是,靠写“帝王小说”起家的二月河,自幼便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二月河25年前还没有发表过一篇文学作品,当时他已年近40岁,正在潜心研究“红学”。一次,他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二月河说了自己想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的打算,此言一出,一位著名作家兜头就给二月河泼了一盆冷水,意思是说你这个无名小辈真是口吐狂言,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可谓难比登天云云。  相似文献   

3.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位期间(1662—1722)曾作过六次南巡,而其中的第四次,康熙大帝和南京罗寺转湾天主堂的教士之间,曾有过一段颇有深厚情谊的交往。清〈熙朝定案〉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康熙二十八年春正月,圣驾南巡渡镇江往杭州会稽祭禹陵。二月十五日,由丹阳陆路至江宁进通济门。远西臣毕嘉①洪若②先出郊外俟候,迎至上方桥逢皇上。此时正下大雨,毕、洪二臣于桥边恭接圣驾。皇上一见勒马问毕嘉,‘你好么?’毕奏云:‘臣赖朝廷洪福,好!’上又问侍卫赵昌,‘这是那个?’赵即启奏:‘就是旧年万岁召进京的。…  相似文献   

4.
渴望寂寞     
根据二月河长篇小说《雍正皇帝》改编的《雍正王朝》在央视播出后,赢得了一片叫好声。面对纷至沓来的各路记者,二月河却并未感到欣喜,反而颇为不安和烦恼。他说:“我现在非常渴望寂寞”。 二月河所言,自然令时下一些人深感意外和不解。在他们看来,人生最渴望的是成功,成功后最渴望的是什么?不就是扬名么?“十年寒暑苦耕  相似文献   

5.
“四御”被认为是道教尊神中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但“四御”所指是那几尊天帝,却有不同的解释。《宗教词典》及《宗教学研究》第二期载《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分支学科条目,释为:一,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二,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三,勾陈上官天皇上帝;四,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而李叔还先生编纂的《道教大辞典》:“四御”即四极大帝。是指北方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即俗称四御。因释义分歧,就必然涉及“四御”一词的来源问题。从我们接触的资料中,《宗教词  相似文献   

6.
正明末清初,苏州道士李朴"善画工诗",不仅精于道教正一派斋醮法事,且精熟全真南宗心法,著有《火候宗源》、《还丹宗旨》等丹道修炼著作。此外,他还为康熙年间(1662-1722)刊刻的道教内丹学集大成之作——《性命圭旨》撰写序,而康熙刊刻版《性命圭旨》中所收入的《紫中道人答问》一篇,更是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7.
正高旻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相传其创建于隋代。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三年,皇帝加封运河之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吴惟华"以时致祭"。顺治八年(1651)吴惟华在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曰"天中塔"。塔成后,吴惟华又在塔边增建了三进的梵刹,称为"塔庙"。康熙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南巡,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他从汉王逸赋《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句中撷出高、旻二字,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写下《高旻寺碑记》,高旻寺一名由此得来。高旻寺在中国佛教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范正义博士的《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该书是著者在其博士论文《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的个案考察》的基础上,增删润色而成的,其行文流畅、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是民间信仰研究领域中的一部佳作。据我所见,该书的特色可归纳为如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寿星老人考     
郭佳 《宗教学研究》2020,(1):258-265
寿星老人与道教神系中的"南极老人""南极长生大帝"等无关,唐玄宗将寿星之祀设于君王诞辰节日举行之后,寿星才在晚唐时期成为道教神仙,并与生日习俗密切相关。北宋初期君王诞辰节日出现了献寿星图为贺礼的生日习俗,寿星图上的神仙还不是寿星老人。生日习俗中的寿星图发展成为生日之人的画像,寿星老人的形象由此在北宋中期出现。苏轼的《佛寿图》揭示了寿星老人的形象来源于作佛的画像为寿星图,该形象可能基于当时十八罗汉的佛教造像。  相似文献   

10.
[注释](1)雍正:爱新觉罗·胤帧(1678-1735)年号。胤祯,满族,清朝第三代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公元1722-1735年在位,庙号世宗。他对佛法修持严密,悟入深远,自号“圆明居士”,若有《御选语录》等书,康熙四十一年二月,他曾以贝勒身分随同康熙皇帝至五台山,这里的八首诗就是  相似文献   

11.
蔡元定主张"河十洛九"、"河先洛后",与刘牧的"河九洛十"、"河洛同出"说相反。蔡元定强调河图与洛书的区分,与朱熹的"虚中为易、实中为范"说企图融合河图、洛书也不同。其目的是加强十数图与《周易》八卦的关联,九数图与《洪范》九畴的关联,进而将《洪范》纳入易学系统。其子蔡沈的《洪范皇极》以《周易》为象学,对应河图,以《洪范》为数学,对应洛书,正是这一目的的体现。这一区分是对刘牧河图、洛书说的发展,蔡氏父子由此构建了其范数之学。  相似文献   

12.
正《太上感应篇》是修道的门径,从修道德、积阴德、炼心性三方面对我们的修行做出了指导,让我们明白是非、善恶。按照道教的说法,出家人与俗家人不同:世俗人的生老病死归阎王爷管,死了以后根据自己的业力一个殿一个殿地过堂受审;道人冠巾出家后归三官大帝管,不仅有三官大帝的护佑,还有历代祖师的加持。"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只要你是道门弟子,就会得到法脉的传承。反  相似文献   

13.
在刚刚播放完毕的《康熙王朝》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培公病危之中把“积十年之心力” 而完成的《中华全图》呈献给前来探望的康熙皇帝(1661-1722在位),康熙御览后,十分激动,大加褒扬。  相似文献   

14.
正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皇家拨库银三万余两,敕建宫殿,嘉靖皇帝改白岳为"齐云山",御赐观名为"玄天太素宫",并亲撰《御制齐云山玄天太素宫之碑》立于宫内。安徽省休宁县境内的齐云山与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并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道教玄天大帝的道场玄天太素宫即坐落于此。  相似文献   

15.
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  相似文献   

16.
"三官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灵,本文通过对其职司和封号进行分析,剖解其宗教象征意义。在辨析"三官大帝"所包含的宗教象征意义的过程中,以微观考察的方式理解宏观意义上的道教历史,从而揭示道教发展过程中普遍的宗教现象与特殊的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17.
《宗统编年》,三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常州府武进县祥符寺沙门纪荫撰。收入日本编《续藏经》第一四七册。书首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纪荫的进奏;刊板者许之渐(法名“济霈”)序;康熙二十九年(1690)华山沙门晚青序;《宗统编年》目录;“佛祖宗统单传世系之图”和“宗统历年世代次第之图”;《宗统编年》的《凡例》、《总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之所以有所谓春秋时期,是因为《春秋》这部书记载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至于这种编年史书为何称作"春秋",古今又有许多说法。影响较大的是杜预的说法,认为古人"错举"一年四季中的两季,以"春秋"代表一年,进而《春秋》就成了编年史书的代称了。但是从甲骨文材料来看,直到殷商时代虽然可能已经有了四时的时序观念,但还没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当时只有春秋两季。商代的春季相当于殷历的十月到三月,即夏历的二月到七月;秋季相当于殷历的四月到九月,即夏历的八月到一月。当时的岁首交接时在种黍和收麦之月,相当于夏历的五月。到了西周末期、春秋初期,才逐渐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也就是说,原来的"春秋"二字不是截取"春夏秋冬"而来,对一年四季的概括,其本身就足以标志完整的一年了。春秋战国时代虽然已经有了四季,但人们把按年代编写的历史,叫做"春秋",当是对商周历史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年七十而卒,是清初著名诗人和词人.他才学富赡,词采清华,与王士禛齐名,时号"彭王",尤工填词,"渔洋推为近代词人第一".彭孙遹著写的文学作品有《词统源流》、《金粟词话》、《南淮集》三卷、《延露词》三卷、《词藻》、《松桂堂全集》四十三卷.彭孙遹以武功起家,转而习文.顺治十一年(1654),彭孙遹于海盐考取举人,并且于顺治十六年(1659)考中进士,成为内阁中书舍人.顺治十八年(1661)由于"江南奏销案"被牵累而落职,他从此便周游四方,与友人闲赋诗词进行唱和.直至康熙十五年(1676)奏销案才得解,而彭孙遹时年已45岁.康熙十八年(1679)召举博学鸿词,彭孙遹考取一等一名,授官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后官升至吏部右侍郎,分别任经筵讲官,平定三藩方略总裁,复充国史馆总裁.  相似文献   

20.
“《长生殿》案件”作为有影响的文学史事件,在诸如演剧地点、参加人员、处分情况、案件起因等关键问题上尚有争议,《康熙起居注》一则材料的发现对解决这些问题颇有助益。本文据此资料,对此案件提出新认识,推定此事件乃是黄六鸿挟嫌报复,以赵执信为主要弹劾对象,且赵在玩“马吊”时的戏言乃致隙之由,与当时“南北党争”无关,而且案件中受处分的官员只有赵执信一人,清廷对案件的处理从轻从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