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天,旧约中以牙还牙的经文常被一些异端邪教错误解读,以此为据来惩罚脱离的成员。圣经中的以牙还牙究竟作何解,是疯狂的报复还是上帝特殊的心意?旧约中有三段有关"以牙还牙"的经文:《出埃及记》21章23节至25节中的案件是伤害孕妇的情况;《利未记》24章19节至20节中适用的案件是咒诅耶和华圣名之人;《申命记》19章21节出现的案件是有关做假见证者所受到的惩罚。这三个  相似文献   

2.
安东尼(约251—356年),基督教修道制度的开创者,因同时代的大主教阿塔纳修斯的《安东尼传》使之死后享有了更高的盛名,获得了"修道制度之父"的美誉,并成为圣人而名垂千古。作为修道制度的创始人,安东尼不仅仅创导了一种生活,而且还为修道运动提供了神学理论基础。安东尼推崇对上帝和基督的虔诚信仰,极力倡导禁欲主义生活,宣扬蒙昧主义、寄希望于末日和天国,主张"三位一体"、反对异端等。可见,这些基督教基本教义在早期修道士身上已系统体现。安东尼反对统治者对基督教的迫害,但也和帝国政府有过合作。安东尼同一些异教学者辩论,有力地维护了基督教的教义。安东尼虽然极力倡导独修,但并未完全脱离社会,看来带有"出世"特征的修道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完全摒弃基督教的"救世"特点。  相似文献   

3.
外国幽默     
高级谎言鲍勃是一个很喜欢听别人说谎的人,他甚至许下诺言———“不论是谁,只要能说出两个最有水平的谎言,我就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附近所有的说谎者纷至沓来,几乎踏平了鲍勃家的门槛。但他没有一个中意的,告诉说不要打他女儿的主意。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找上门来建议道:“先生,今年夏天将非常炎热,现在该出去到街上挖一个大洞。等热天一到,就能够售洞赚钱了。”“不错。有点意思。”鲍勃听得眉飞色舞,“好。下一个呢?”这时,只见年轻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纸。“先生,这是一张借据,上面写着的是您父亲逝世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法学和非法学学生为被试,重大考试为慢性应激源,考察意图和结果不同的法律情境下,慢性应激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结果发现:(1) 意图清晰度和结果严重程度显著预测惩罚强度;(2) 法学被试中,慢性应激增加惩罚倾向,当案件意图模糊结果轻时,负性情绪在应激和惩罚强度间起中介作用;(3) 应激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受他人视角下的个体公正敏感性的调节。本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应激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的几个问题钱雪棠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是一种重要的证据来源。在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公民不受刑事追究方面,证人证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和证人证言已经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也进行...  相似文献   

6.
安东尼及其《周易》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东尼及其《周易》心理学研究赵继明目前,易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西方,西人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周易》,研究成果难以数计。在查阅西方易学文献时,有3条材料不由人不注意到“安东尼”这个名字。一,在以IChing(易经)为题的西文著作中,有8个版本的作...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性绘画发展的进程中,象征性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和美学领域中的特殊审美特征,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价值意义和深厚的思想基奠。而油画艺术中的象征则作为一种绘画语言,通过视觉可见的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深层精神内涵,那么这样的形式便充斥着象征意味,这样的艺术作品也自然是具有象征性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象征性,论证解释油画艺术的象征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吴燕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11,43(6):661-673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 自愿支付成本。前人研究发现利他惩罚行为激活了背侧纹状体等与奖赏有关的脑区, 因此可以认为利他惩罚的结果是一种相当于金钱奖赏的正性结果, 不惩罚结果则是一种负性结果。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被试在多次信任博弈游戏中观察“利他惩罚结果”和“不惩罚结果”的脑电成分, 结果发现被试产生了明显的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 related negativity, FRN), 且负性程度更大的“不惩罚”结果其FRN波幅大于负性程度更小的“惩罚”结果。因为FRN是对负性反馈结果敏感的一个脑电成分。可见个体并非把利他惩罚结果知觉为一种正性结果, 因此FRN反映了对社会结果的情绪动机意义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象征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动画艺术也毫不例外。动画艺术作为一门特殊的综合性艺术,其象征性就体现在动画作品的一个个镜头之中。在成功的动画作品中,一方面,镜头的象征性不追求单纯的明朗,另一方面,镜头的象征性运用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应该是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把情调或感性表示出来的,展现作品深层次的艺术效果和更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近日,发生在中原四大名镇之一的浙川县荆紫关镇上刘某侵犯基督教会一案,被当地县法院判决。被告刘某依法将毁坏的基督教会福音堂院墙恢复原状并赔偿粪缸一口,或赔偿人民币356.55元,还负责支付了案件受理费50元。教会讨回了公道,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刘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社会上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阳光、沙滩、美食似乎成了现下整个北欧大地的代名词。但在丹麦所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却始终有一批"追光者",执著如一地守在寒冷和黑夜里等待极光到来,跟着我们一起去追逐纳维亚半岛上的光影盛宴。以追寻极光为名而奔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摄影师不计其数,而来自英国的摄影师安东尼·斯宾塞(AntonySpencer)就是北极光的摄影痴迷者之一。安东尼·斯宾塞出生于英格兰多赛特,是一名专业风光摄影师。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他  相似文献   

12.
我正读着一本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本特利·利特的《恶化》。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 一个叫鲍勃的卑微的小人物,向冷落了他的世界开始残酷的报复, 所有的受害者都是他的亲朋好友, 而谁也不知道暗箭来自何方。  相似文献   

13.
缺了一角     
鲍勃抱着他半岁的胖儿子,手里晃着一本书,两眼泛光地对我说:“瞧,我给他念书,他听得眼睛不眨!”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无神论》2006,(5):59-59
[美联社莱比锡1月20日电]题:“法轮功”可以被称为“心理邪教”根据德国莱比锡地方法院作出的一项裁定,中国的修炼运动“法轮功”——它在德国也有信徒——可以被称为“心理邪教”。这项裁决已于1月20日在沙克森的博览会城市莱比锡公布。莱比锡地方法院的判决驳回了对科堡报纸《新闻报》一名记者提出的停止侵害起诉。这家报纸在一篇关于巴伐利亚城市克洛纳赫建城1000年的游行庆祝活动的文章中对“法轮功”信徒参加游行活动发表了看法。作者在文章中称“法轮功”是“新的宗教性心理邪教,具有等级森严的信徒结构”。代表“法轮功”练习者利益…  相似文献   

15.
第三方惩罚一般是指当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与自身利益无关时,个体牺牲自我利益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最近的研究发现,对于个体而言,第三方惩罚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信号,包括建立良好的声誉以及威慑违规者。不同情境下第三方惩罚的功能有所差异,它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第三方惩罚依赖于多个系统,涉及情绪反应、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控制等中央执行能力。探讨该行为的演化和认知机制也能贡献于个体、群体和人际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6.
第三方惩罚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 在维护社会规范和人类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 而第三方惩罚这一维护社会规范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尤其是认知控制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1)借助不同技术方法来探究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具体作用; (2)从发展的视角, 在认知控制发展的关键阶段来考察其作用随年龄的发展变化, 用以解释第三方惩罚这一利他行为的发展轨迹, 完善对第三方惩罚的认知基础的理解, 并构建第三方惩罚决策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17.
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目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者较早开始研究的课题之一。已有的资料表明,这一课题的早期研究者美国巴恩斯(E·Barnes,1894,1902)和夏伦伯格(M·Scnal-lenberger,1894),曾分别采用问卷法和间接故事法,研究7—16岁儿童对惩罚问题的看法。结果发现,在年幼儿童心目中,惩罚通常被认为是公正的,因为这些惩罚都来自成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中有两类最常见的惩罚:第一类以增加额外的课业或其他工作任务为惩罚措施,如罚写字、罚背书、罚打扫卫生等。这类惩罚可以称作是“代偿式惩罚”,因为指定给学生的新的学习或劳动任务被看作是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的代价和补偿。第二类以减少或剥夺学习任务(或学习机会)为惩罚措施,如,从罚站、罚出教室、罚出考场、拒收作业、试卷作废等,一直到最严厉的正式惩罚——开除学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利他惩罚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 并不惜花费个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者以维护群体规范的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他特征, 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 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 总结了可用于研究利他惩罚的主要范式, 回顾了利他惩罚的进化背景, 从大量实证性文献中提炼出 “不公平厌恶”及“心理理论和共情”两个维度来阐释引起利他惩罚行为的认知-情绪加工机制, 并整合了与其相关的脑神经证据, 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万金 《心理科学》2004,27(1):223-224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既有共性又有年级特色,惩罚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有一定效果,对自己受到惩罚均体验难过,对他人受到惩罚后多数表示同情,年龄越大学生对惩罚尤其是心理上的惩罚越反感,越感觉惩罚无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