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物论》描述圣人使用语言有"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三层。"论"好比"围观",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描述对象;"议"是下定义,是对对象的性质、边界给予定论,是形成价值判断、构建意义的语言;"议"是对"义"的表达,一种"议"必然不能满足所有的义,于是必然有"辩";"辩"是对已定之"议"的辩解、反驳,是对已经建立的意义的维护或推翻。无休止地"辩"将消解"议",带来秩序的毁灭,导致意义本身是否可能的问题。存、论、议、辩四层语言形式依次吻合了"未始有物"、"有物而未始有封"、"有封而未始有是非"、"是非之彰"这四种认知状态。从无言到有言,语言从粗略到精密,语言的特性表现得越来越强,而道的意味却越来越淡薄。  相似文献   

2.
《孟子·滕文公上》"有若似圣人"的记载,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有若似孔子"之说的初源。历代关于有若之"似"的具体阐释,大致可归纳为"状似"、"貌似"、"言似"和"道似"等四种意见。相对于胶柱、拘泥于外在体貌特征的牵强附会的"状似"、"貌似"二说,有着经典文献依据的"言似"说显然要更为客观、合理,因而也更加可信。不过,在有若与孔子"言似"的表象背后,更根本的还在于彼此思想的相似亦即"道似"。因此,关于"有若似孔子",最可取的解释应是有若"道似"孔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敦煌遗书地论学派文献为中心,剖析与梳理了地论师用隐显、体用、因果等模式,将佛性论从修道论视野诠释成时间序列的存在论意义。《金刚仙论》是依隐显观念阐释佛性的"当常""现常",地论师将"当常""现常"转化为时间序列上的"当有""现有"。同时,地论师将《金刚仙论》里法身与报身的"本有"和"始有"以诠释佛性,从而出现佛性的"本有"和"始有"。但是,《金刚仙论》的佛性"当常"为本有、"现常"为始有;而经过地论师的阐释,至隋唐时期,逐渐演变成"当常"为始有、"现常"为本有。  相似文献   

4.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言"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言"为名词、"与"为动词者;其二,文章与性、天道之关系问题,有视其为二者,有视其为一者,亦有视其为一而二、二而一者;其三,夫子是否言过性与天道,子贡是否闻过性与天道?其解说更为复杂,不仅有言与不言之分别,亦有听闻与不听闻、得闻与不得闻之争议。  相似文献   

5.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在当代《论语》诠释著作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但美玉微瑕,如对"节用爱人"、"有耻且格"、"父母唯其疾之忧"、"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无適也,无莫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何有于我哉"、"譬如为山、……譬如平地"、"式负版者"、"色斯举矣"等语句的注译,即存有欠当之处。  相似文献   

6.
诚信不能丢     
张艳 《天风》2004,(6):24-24
寓言故事说: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颤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样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相似文献   

7.
圣经中有"义人"、"称义"、"公义"等词语,在这些词语中"义"所指为何,笔者一直不太清楚。在现今的教会之中,很多的信徒在谈到"义"(righteousness)这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称义"、"义人"、"义行"等,但是当理解这个字的时候头脑之中会有"侠义"、"忠义"、"义气"的意思。这样的理解非常不可取,因为"义"的含意很丰富,不但儒家著作里有很多含意,在圣经中也有很多含意。本文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分析儒家著作里"义"的含意,第二大部分分析圣经中"义"的含意,第三大部分是将之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面对宗教工作的现实情况,江苏省镇江市民宗局创新工作思路,着力破解难题,推动宗教工作由冷变暖、由难变易、由弱变强,做到工作有声音、成绩有影响、部门有地位。作为从事宗教工作十几年的"老兵",一路走来,深深体会到宗教工作的"冷、难、弱"。"冷"在非主流,社会不了解,甚至有误解;"冷"在有些领导思想不重视,远离中心工作。"难"  相似文献   

9.
"恒先"并非一个独立的哲学概念,在"恒先无有"这一命题中,"恒"才是表示永恒、恒常、惟一、绝对等终极意义的最高哲学概念,相当于《老子》中的"道"、《周易》中的"太极"、《太一生水》中的"太一"。而"先"只是一个表示"之先"、"之前"的词汇,"恒先"就是"恒"之"先"。"恒先无有"命题的思想内涵是:"恒"是最高的、最初的存在,在"恒"之"先"什么都没有,"无有"就是"恒"的本质特性、本质规定。"恒先无有"就是通过对"有"的否定来突出"恒"的本质特性是"无",以此来确立"恒"作为哲学最高概念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通常都是用这种"寻找最先"的方式来解释万物生成的终极根源的,这个终极根源被确认的标志就是在它之"先"是"无"或"无有"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宇宙生成论确认了在其提出的核心范畴之"先"是"无"或"无有"的状态,就意味着确立了该范畴作为终极性的最高存在的地位,就成功地完成了对它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0.
正"中庸"不是折中,不是中立,不是首鼠两端,也不是"既要、又要"式的全面,而是做出抉择。"中庸"之"庸",通"用",中庸即"中用",也就是"用中"。"中庸"是在"两端"之间,做出最优的抉择。《中庸》里"择乎中庸"之语,一个"择"字,道出其义。因此,"中庸"是"用"的,用于抉择——有判断、有衡量,有取舍、有决断。什么是"中"呢?程颐以"不偏"释"中",偏矣;朱熹以"不偏不倚"释"中"(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更偏。  相似文献   

11.
正《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将养父母细化为"养有五道",即养体之道、养目之道、养耳之道、养口之道、养志之道。养父母之体对于尽孝来说固然重要,但这只能说是"孝"最基础的层面。《盐铁论·孝养》对"孝"划分了上中下三个等次:"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只有对父母有真诚的爱心,才能对父母保持敬意,  相似文献   

12.
利他的"仁爱"中可有己、利、私,维护权利的"正义"中亦可有"仁爱"。"正义"与"仁爱"有两种和解方式:化主观"仁爱"为客观制度"正义","正义"与"仁爱"各在其所、互补共生。"仁爱"系个人美德,温润私人领域,"正义"系社会制度美德,维系社会政治秩序。"正义"为"仁爱"提供背景性框架,有"仁爱"美德者在公共政治生活领域维护"正义"秩序及其持续再生产。  相似文献   

13.
正为深入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宗教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浙江永康市紧紧围绕"民主、和谐、法治、爱国、诚信、友善"等基本内容,以"有国旗、有宣传栏、有标语、有宣讲、有行动"的"五有场所"为抓手,在全市宗教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使宗教活动场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园地、教育阵地和展示窗口,引导全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建设"两美"永康、实现永康新腾飞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建立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制度。对有条件的场所按照《国旗法》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5)
正虽然"有福"(■)与"祝福"(■)这两个词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它们在含义和用法上却是有内在联系的。在某些情况下"有福"与"祝福"的被动分词形式"蒙福"(■)甚至可以彼此通用。这种关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祝福"的内容构成了"有福"的基础"祝福"和"有福"在所指的内容方面是一致的。"祝福"的内容构成了"有福"的基础。收到"祝福"所赐予的福分使一个人或团体被称为是"有福"的。一个"蒙福"的人或团体就是一个"有福"的人或  相似文献   

15.
正孔门弟子禀性各有差异,特长各有不同,成就各有分别。其大抵可区分为四大类,即所谓"孔门四科"。四科中各有其标志性人物,如"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言语"以宰我、子贡为典型;"政事"以冉有、子路为首选;"文学"以子游、子夏为楷模。不过从"德行"居于"四科"之首的排序来看,"以德为先"、道德  相似文献   

16.
六朝道教典籍《真诰》使用了口语、俗语,其用语较有特点,学界多有讨论。但由于道教文献的特殊性,其中对某些语词的讨论尚欠深入,仍有可商之处,本文即对"不授"、"盛"、"建"三个语词的含义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7.
廉,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堂之边"或"厅堂上方有棱角的横梁"。《仪礼.乡饮酒礼》曰:"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曰:"侧边曰廉"。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肯定了"廉"为"堂之边"或"厅堂上方有棱角的横梁"之说法。其中曰:"堂之边曰廉"、"堂边皆如其高"、"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堂边有隅有棱,故曰廉"。又曰:"廉之言敛也"、"廉,隅也;又曰廉,棱也。引申之为  相似文献   

18.
"几希"是孟子哲学中特有的一种说法,用以描述"四端"的存在状态,包括了"有"和"少"的双重意蕴。从词义来看,"几希"是指很少,但其间也暗含了"有"的前提。作为"有"的"几希"意味着"四端"是人所独有、人人皆有,由此肯定了所有人都具备道德实践的可能性。作为"少"的"几希"则意味着人禽之分殊很少、很隐微,若不能自觉,"几希"就会变得更"希",离禽兽更近,因此道德实践也就成为必要。综合来看,作为"有"的"几希"肯定了人人皆享有道德实践的自由,而作为"少"的"几希"则确认了人人皆负有道德实践的责任。前者给予我们以充分的鼓励,而后者又给予我们以严厉的鞭策,"几希"的道德力量也正是在这两方面的推动中得以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有许多医疗场景的描写,面对不同的疾病所运用的措施、手段更是数不胜数。道家"无为"思想涉及面广、含义深远,其在医疗防治运用的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从《红楼梦》三个疾病现象出发,通过贾府的饥饿疗法、狼虎药殇、疾病预防三个医疗现象分析道家思想"无为"在疾病施治与死亡成因方面的哲学内涵。建议疾病防治借鉴无为之"不妄为"及"有中生无"、"不强为"及"润物无声"、"不白为"及"无处而为"的思想达到身体的健康自愈。  相似文献   

20.
宋明儒学不仅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有与之相应的功夫体系。明儒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功夫论,则是构造此功夫体系的重要部分。而从"天理"、"体认"、"随处"三个关键词来解析湛氏的功夫理论,将看到其核心是避免修养实践偏于"动"、"静"一隅,而是打通二者,兼蓄"动""静",这对于引导明末儒门功夫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