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末,回家看望母亲,家里静悄悄的,一只猫安详地卧在阳光下花园的一角。奇怪,母亲呢,我有些怅然,迷茫间,我听到低低的唱声,是越剧的腔韵。原来母亲坐在楼上阳台温软的阳光下,戴着老花镜在绣花,嘴里还悠闲地哼着曲。我们一个个从母亲身边飞走,辛苦大半生的母亲,终于可以清闲地享受一个人的快乐时光了!我的一位邻居,自女儿去省城读大学,就得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周身不畅,不是头疼,就是腰疼,要么失眠,去医院也诊不出  相似文献   

2.
雕花刻刀     
正吃晚饭时,儿子怯怯地端了碗,夹了点菜,走到院子里,斜靠在石磨前独自一个人吃饭。做母亲的自然心疼儿子,端了特意炒的小炒肉出来要往儿子碗里拨,这边做父亲的沉声呵斥起来:"都是你给惯的!多大的人了,吃个饭要三催四请!"母亲猛地愣了一下,回过头来怯怯地看了一眼父亲。在这个家里,父亲一直以来都是一言九  相似文献   

3.
中产阶级居民区里的一套别墅,房前有绿地、花圃,屋后有一个大院子。家里孩子多,常有小朋友来玩,主人想挖一个游泳池。在咱们中国,该是谁也管不着的事吧。住在美国,我却遇到一桩邻居想挖游泳池的事。一天晚上,住在我家隔壁的美国人敲门找到我的儿子,站在门外,叽里咕噜地说了好半天,还看见儿子在那美国人手里的一张  相似文献   

4.
品味幸福     
母亲生日那天适逢单位加班,赶不及回去与母亲团聚,便托邻居带了些礼物回去。吃完晚饭后忙里偷闲,打了个电话给母亲,谈了一会儿并致以节日问候。第二天弟从家里出来,我问弟:“妈节日过得怎么样?”弟说妈过得很高兴,虽然我没有回去,但已托人捎了礼物回去,而且还打了电话,所以她觉  相似文献   

5.
孙红雷出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一个破旧的俄式老洋房里,家里穷,28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父母、爷爷、叔叔和3个孩子,六七个人一个挨一个睡在吊铺上。父母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有连续5年,每个月末妈妈都要到邻居家借10块钱维持家用,那时邻居都瞧不起他们。秋天的时候,他时常和母亲一起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子,然后回去洗干净做菜。孙红雷从小就品尝了底层生活的艰辛。  相似文献   

6.
借锅不借盖在回民的饮食生活当中,有一种说法:借锅不借盖,借碗不借筷。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回民有大分散,小集中的  相似文献   

7.
王兴晓 《天风》2014,(11):12-13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搬进了新家。之后的某一天,隔壁传来敲门声,很久都没有人应答。于是母亲就开门询问,这才知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基督徒,而那个来访者也是位基督徒,是来探访她的。母亲向来为人热情,就招呼那位来访者来家里坐坐,等邻居回来。而那位来访的姊妹就借机向我母亲传起了福音。此后的一段时间,隔壁邻居也常常来我家,向我母亲讲圣经,而我也跟在母亲身边一起听。  相似文献   

8.
山路哲学     
母亲说,因为家里缺少劳力,刚满五岁的我便加入了村里孩子的放牛大军。山腰一小路,是村里人为了上山便捷而开辟的,悬挂于半山腰,细窄如腰带,蜿蜒如羊肠。大人总切切叮嘱,不许小孩攀爬。那一日,急于归家,我竟懵懵懂懂地将牛牵上了那条道。或许牛天生聪颖,到最陡峭的路口,举步不前。我生拉硬拽,它却只哞哞地叫唤,似在向我警示,又似请求退回,我嚎哭不止。母亲听闻哭声,丢下手里农活,惊慌失措爬上山腰。  相似文献   

9.
陆平一的老家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这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从事羊毛衫编织加工。为了照顾家里的生意,他经常在网上寻找一些最新的羊毛衫款式的图片送给母亲。因为总有最新的款式,所以他家的生意特别好。周围的邻居知道陆家有这个  相似文献   

10.
正小时候,我以为母亲是不喜欢我的。有一次,邻居婶子来家里串门,她们在屋子里一边纳鞋底,一边聊天。我在隔壁房间里写作业,却把她们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婶子说:"闺女这次又考了第一名吧?这孩子就是聪明。"母亲答道:"学习好有啥用呀?不如你家小子,这么小就能帮你干活了,那天我看他在地里施肥,有  相似文献   

11.
在城里,我和对门的邻居一年也说不上十句话;在乡下,一碗饭从村头端到村尾,彼此说的话十碗也盛不下。  相似文献   

12.
窥斑知全豹,小处见真章。一个愿意在细节上花心思的人,必是"洞明世事"和"练达人情"的高手。2012年12月6日,莫言抵达斯德哥尔摩。当天晚上,一个在瑞典的好友前来祝贺,手里还拿着女汉学家陈安娜翻译的《生死疲劳》。一番寒暄之后,朋友说道:"我的大作家,快签个名吧!"莫言却犹豫了半天,很抱歉地说:"我还是不签了吧?"朋友不依也不解:"这是哪门子说法?别再磨磨叽叽了!"莫言一再推迟,最后还是签了。不过,  相似文献   

13.
正1984年的初夏,家里已经一个多月没吃米饭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贮备粮已经吃完,稻子还不到收割季节。我每天放学回来都是吃面粉疙瘩,喝两碗肚子胀得像皮球,上不到两节课,瘪下去的肚子大声抗议,回来就  相似文献   

14.
正母亲总是家庭竞赛的最后一名,说来奇怪,母亲是一个做事利索的人,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却总是那个注定最后一名的人。小时候玩弹子跳棋,全家六个人一人分占一个颜色,刚好摆满整个棋盘。为此父亲总是说,幸好家里六口人,幸好这棋盘是六角形的,所以全家才能聚在一起厮杀得别样开心。我和哥哥像猴子一样耐不住性子,下弹子跳棋的时候,总是想着借别人的棋子连跳数步,两个姐姐和父亲也会想着办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只有母亲慢悠悠地跳着棋子,每次都被落在后面,就这样母亲还不忘操心我们的棋路,时不时提醒我们走这步走那步,等到一盘杀完,我们都取笑  相似文献   

15.
20岁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拿着高考成绩通知单,丧魂落魄地从学校往家里赶,未到家就远远望见门口聚了不少人,原来是弟弟的肺结核病又发了,一下子咯出了五百多毫升的血,生命危在旦夕。好不容易向亲友邻居借到几百块钱,送到乡卫生院,当即被医生回绝,于是立即转送县人民医院。 弟弟在县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输了几次血,命保住了,前后花去了七千多元。对于我们这个年纯收入只有数百元的家庭来说,借高利贷是惟一的  相似文献   

16.
正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感觉一样,但母亲就是不挪步。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找梳子。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  相似文献   

17.
父亲与耕牛     
正春夏之交,正是一年农耕开始,赶在假日里,我决定回农村老家看看母亲和她的一亩口粮地。父亲去世后,母亲将家里的十多亩地,分给了大哥和二哥,自己仅留了一亩地作为口粮田。每年春耕开始,我总要回家看看,一是不放心母亲这一亩地怎样耕种,二是我也可以帮母亲找来农用拖拉机翻地,减轻母亲的劳累。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商界女杰因病即将离开人世了。她的年轻的女儿成了她公司的唯一继承人。没有任何经营和管理经验的女儿哭得一塌糊涂,她对母亲说:“您的公司可能要毁在我手里了!”母亲听后笑了笑,从枕头下面取出一支崭新的口红,说:“只要你能把它完整地使完,不要剩下一点红,公司就毁不掉。”在女儿不解的神情中,母亲走向了天堂。  相似文献   

19.
“借锅不借盖” 在回民的饮食生活当中,有一种说法:“借锅不借盖,借碗不借筷。”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回民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世代为邻,互通有无的时候,就出现了“借”;二是回民在外用餐,炊具或餐具不足的时候,也会临时“借”。在非借用非穆斯林的灶具或餐具不可时,  相似文献   

20.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搬进了新家.之后的某一天,隔壁传来敲门声,很久都没有人应答.于是母亲就开门询问,这才知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基督徒,而那个来访者也是位基督徒,是来探访她的.母亲向来为人热情,就招呼那位来访者来家里坐坐,等邻居回来.而那位来访的姊妹就借机向我母亲传起了福音.此后的一段时间,隔壁邻居也常常来我家,向我母亲讲圣经,而我也跟在母亲身边一起听.记得那年的圣诞节,母亲第一次带我去了当时还是聚会点的江湾基督堂,而那日的所见所想,时至今日仍镌刻在我内心——我看到自己的同班同学穿着洁白的圣衣,唱着《平安夜》进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