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的谐趣     
正谐趣是一种智慧,有谐趣的人,是一个有魅力、有趣味的人,宋代大诗人苏轼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苏轼有一个好朋友叫刘贡父,也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一次,苏轼与刘贡父聊天时,苏轼说起一件往事:"我和我弟弟当年在学经义对策、准备考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现在想起来仍回味无穷。"刘贡父就问:"什么是三白饭?"苏轼回答道:"就是白米饭,就着白盐和白萝卜,也就是‘三白’。"刘贡父  相似文献   

2.
春撩人     
正春色撩人,真的很难说。似乎,也明白,也朦胧。如果你把"色"仅仅看成"景",春天的景象就摆在那儿,自然是很明白了;然而,那"色",难道只就是"景"吗?就没有人的感受吗?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人的感受,就复杂了,就模糊了,就朦胧了。不过,美的意蕴,也就更丰富了。最喜欢那个"撩"字,像有人用一根细物,轻轻地扫着你的脚心,痒痒的,难以自禁;  相似文献   

3.
正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4.
绿蓝悖论的实质是"可投射"问题,明确区分假说"投射性"的标准对悖论的解决至关重要:它既不能依靠句法理由或背景经验,也不能求助于谓词的牢靠性,而应基于一种隐含的独立于时间的具有相同层次的类属性传递。通过对"绿蓝"假说中颜色和时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对颜色使用者心中谓词层次的区分,可投射难题的区分标准清晰可见,绿蓝悖论也就游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釆菱     
正路过横塘时,才知道是秋了。塘里有人覆盆采菱,近了看,是个老者,旧蓝布衣,牵着绊绊牵牵的菱梗滑行于水面,并不用桨。不免有些失落。我记忆里的江南,每到此时,长约八里的横塘早已笑语喧哗,菱角舟里,多是少女少妇。那是如端午一般的节日,河那么长,那么多人看,熟人生人的,她们就可着劲儿地打扮着:斜襟的蓝花布褂,绿裤子,是很经典的装束;或有大胆的,竟就是长裙,红的紫的白的粉的,在流水  相似文献   

6.
人生三病     
正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我很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一句,愈琢磨愈感到其理之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  相似文献   

7.
捡漏     
正捡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话,就是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捡漏,形象地体现在一个"捡"字上,古玩界普遍认为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个"捡"来寓意它的难得,是极诙谐而写实的表达,也是汉文化中调侃文化的形象化体现。马未都就是古玩界一个著名的"捡漏王",他手中许多的珍贵文物,都是早期靠捡漏获得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颜色世界里,可你知道吗,朋友?颜色不仅与人的视觉有关,而且有着奇妙的心理效应,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还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橙、黄等颜色,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看到青、绿、蓝等颜色,会产生清凉和寒冷的感觉,这就是色温效应,色温效应对我们的日常十活很有帮助,我们可  相似文献   

9.
一位母亲向我诉说她的苦恼:她的儿子都十五六岁了,也算是个大男孩了,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就是太爱粘人。平日里,总是缠着父母;说话时拉着母亲的手,动不动就抱抱母亲,很皮;和同  相似文献   

10.
聖餐的意義     
孙锡培 《天风》2001,(4):42-44
一、纪念主 圣餐的第一个意义,就是哥林多前书第1 1章2 4节所说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 纪念主的什么呢?就是纪念主为我们死,纪念主的救赎.主知道我们的软弱,虽然我们所得着的恩典是这么大,我们所得的救赎是这么奇妙,但我们如果不是常常纪念主,不是常常把主的救赎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很容易被世界的罪恶所感染,就容易忘记主的奇恩妙爱,因为我们是很容易"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的(启2:4).  相似文献   

11.
"老教友"     
陈丰盛 《天风》2007,(15):33
当我们刚开始在基督里蒙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很谦卑地面对生命,甚至努力地追求生命的成长。一年、两年过后,似乎大多基督徒都会陷入一种危机,即"老油条式"基督徒,也就是教会俗称的"老教友"。  相似文献   

12.
王香 《思维与智慧》2012,(11):50-51
深冬,厚雪,无风。炊烟袅袅地飘,弥散在粉红的朝霞里,亦如《诗经》里飘出的那一缕缕情思。踏雪而行的人们,穿着厚重而温暖,心态安然。呼着热气,小心慢行,怕踩疼了雪。天儿好蓝,世界好安静。老爷爷推着自行车,也慢慢地走,是怕摔疼了小孙女。穿红羽绒服的孙女,坐在车后座上,红线帽捂得她只露着双亮亮的眼睛,却举着戴了厚而俏皮白兔手套的手,边拍边喊:"大雪!白雪!白雪!大雪……"双脚还踢着车子,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5,(8)
<正>"互联网+"提醒教会不能再忽略互联网的作用,也鼓励教会把握契机使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牧养。对于"互联网+",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把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重点在于,后互联网时代里,如何在教会中推行"互联网+教会牧养"。教会牧养模式的滞后很明显,教会属于神的国,本质上不属世界,但教会在世界中,却受着文化的影响。从主耶稣离世前的祷告(参约17)中得  相似文献   

14.
<正>英国作家戈尔丁说:"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而我想说,教育的智慧也不神秘玄乎,只要你去思考,去把握,它就在一些最平常的字眼中,"但是"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我发现它、实践它时,我很欣喜,也很想告诉你……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可以看到"但是"的解释是:连词,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的语气,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在语言应用中,它是一个常用词儿。然而,我们把它放在心理学的层面,它就呈多面性,具有魔变的效应。例如"我很努力","我很差",用"但是"可以连成:句  相似文献   

15.
正年青是一个令人神往而倍感沉重的语词。一那个小院儿郁郁葱葱,满是蓬勃怒放的绿色,树叶子在阳光下变成一片片晃动的光点儿,下雨天油油亮亮,格外绿,那些闪光的绿,紧挨着天上密布的黑云。小院儿近在咫尺,但每当我想起那一片一片浓绿,它却变得渺茫而遥远。不禁怀疑,那地方是否曾经存在过。小院儿的红色砖楼很旧,天空很蓝,云很白,人很少,树很  相似文献   

16.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制成的大众生活用品,其悠久的历史与广泛的使用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既是通过蓝白共生的图案色彩互衬来彰显的,更是通过巧夺天工的技艺来体现的。蓝印花布的色彩简洁,蓝白共生,制作工艺精湛独特。图案中寄托与承载了独特的艺术美。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精湛而复杂,能突出表现蓝印花布传承现状与原汁原味的传承和多元多样的创新方式的两条腿走路的传承方式,通过蓝印花布工艺传承的案例,以"点"带"线"、以"线"构"面",给其它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风吹云动     
正住高楼的一大坏处,就是听不到雨声风声。以前住平房,听到"哗啦、哗啦"的声音,抬眼一看,树叶都在跳舞,哦,起风了。听到急骤的"嗒嗒"声,或是细微的"淅沥"声,抬眼一看,窗外全是湿湿绿绿,哦,下雨了。现在坐在窗前,外面只有一方天空,或灰或蓝,要看造化。  相似文献   

18.
正1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怪人。他们说我不合群,没趣……但我认为"话不投机半句多"。我很享受独来独往的日子,宁愿孤单,也不愿意"凑合"。我知道朋友很重要,但我从不认为整天嘻嘻哈哈玩在一块儿就叫朋友,更不认为一块儿逃学、一起上网吧就是"铁兄弟"。我眼中的朋友是能够互相帮助、扶持,共同进步的,就像电影《中国合伙人》那样,他们有共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清与浊     
正儒家人格,泾渭分明。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当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时候,也就在昭告天下:我是"喻于义",你们都"喻于利"。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  相似文献   

20.
遇见六月     
正岁月如花,静候遇见。不经意间,春携浅浅嫩绿飘飘而去。忽而立夏,雨落香翠,六月的繁花,手捧润红骄阳,浓墨重彩着翩翩降临人间。天地始交,万物并翠。六月的第一缕阳光生动起孩子们纯真心灵时,晴空很蓝,白云很纯。"国际儿童节",嫩如花蕊的节日,伴着初夏,迎着骄阳盛开了。霎时,鲜花铺满校园的每个角落,绿茵场上挤满张张幸福笑脸。当鲜艳的红领巾在《中国少年先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