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了。 云在高处飘,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走,只有水与世无争,是往低处流的。  相似文献   

2.
在道教精神中有一种精神叫做"柔弱",在"柔弱"精神中,又以"至柔"更为纯粹,更为深远,《道德经》第43章中即这样写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道教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高道或隐或显地展示出了这种精神——"至  相似文献   

3.
两根竹子     
正犀牛伯伯家东边有一小片树林,去年春天,冒出两根竹笋,好像一对兄弟,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几年后,两根竹笋长成了修长的竹子。一天,哥俩憧憬着未来。长得高的竹子哥哥说:"弟弟,我们都长大了,不知道能派上啥用场?""是呀!我也每天都在想着这个问题。"长得矮过哥哥的竹子弟弟说。哥俩每天期待被主人派上用场,发挥作用。一天早晨,竹子弟弟被犀牛伯伯一刀砍下。  相似文献   

4.
杨澜 《思维与智慧》2012,(10):30-31
我最初被观众知晓,是缘于主持《正大综艺》节目。当初是很偶然地得到一个去《正大综艺》栏目组面试的机会,那时,他们正好需要一位甜美型的主持人,学校推荐我去参加面试。既然要找甜美型的主持人,所有的应征者当然都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即便自己并不是那样的类型。由于我长得不太漂亮,到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处于"被考虑范围之列"。我知道以后,心想:他们是不是想找个漂亮的女主持人给男主持人作陪衬?其实,女  相似文献   

5.
松声     
正静夜,读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被那些写松树的句子深深吸引:"松声竹韵,不浓不淡""菊花两岸,松声一丘""山径幽深,十里长松引路""溪响松声,清听自远;竹冠兰佩,物色俱闲"。一时仿佛万亩松林现于眼前,松风阵阵,松声阵阵。想起了校园里的那些松树。秋光灿烂的日子,一踏上校园大道,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天香一般,顿时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那是松树散发的香。校园大道的两旁,是一米多  相似文献   

6.
王兴 《法音》2020,(3):19-22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庐山慧远念佛结社,到唐宋两代善导—普度一系的"本愿"持名学说、五代创立的"禅净双修"理论再到天台宗的净土修持等等,净土法门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多线交互的形态展开。[1]伴随着净土信仰理论发展,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记录净土修行者往生感应事例层出不穷,汇集此种故事的"往生传"文集亦见于历代佛教文献。明清时期是"往生传"文本出产的高峰和总结性阶段,这些往生故事中亦透出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同时也体现着编纂者对于净土信仰实践的一种文本构建。  相似文献   

7.
包头市新建的圣堂令人刮目相看:旧损的木大门已被巍然矗立的铁制大门楼取代,顶端设置了有机玻璃镶制的内可通电闪光高达三米多的十字圣架:圣堂的庭院已不是昔日人来车往尘土飞扬,而铺上了  相似文献   

8.
早期道家统治术有一个从老子"道政"到黄老学"法治"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子的"道生之"转变为"道生法";老子的以无为和柔弱为主要特性的"道政"转变为通过客观化的非人格的制度来治理;老子的"反智用道"被改造为"弃智用法";老子以道的无名为中心的"无名主义"转变为"循名"和"正名";老子的赤子之心被一种人的趋利避害的自然人情所取代;老子的"小国寡民"设想则被转变为一个对强大国家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正小时候,我们都读过《骆驼和羊》的故事: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骆驼说:"长得高好。"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骆驼说:"我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高比矮好。"羊说:"我也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矮比高好。"它们俩走到一个园子旁边。园子四周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羊抬起前腿,趴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到。骆驼说:"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高比矮好。"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相似文献   

10.
美军上尉戴恩长得高大英俊,在越南战场上深受士兵的喜爱。他教新来的士兵怎样穿袜子才能防止丛林里的毒蛇,命令他们"不要被打死",以不近情理的方式训练他们。战斗时,他冲在前面指挥,撤退时他又总是最后一  相似文献   

11.
心境     
一度,我曾经好烦,看啥都不入眼,诉之于友,乃只丢一句话:随我上一次山。即往,此山一山清瘦,大失所望。友不言语,拽我至上,至于顶端,光秃秃一目了然。既来之,则安之,友坐,我亦坐,眼界豁然,天蓝,云白,一望无际的  相似文献   

12.
树之气韵     
门前的几棵大王揶,近来长得很快,树干圆圆粗粗甚是可爱,顶端硕大的叶子烟花般四下散开,靠墙壁这边的便无法伸展,聪明的叶子拐了个弯,贴着墙壁洒脱地延伸着生命。  相似文献   

13.
正尖毛草,是非洲大草原上生长得最高的毛草之一,有"草地之王"的美称,但它的生长过程却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在那段时间里,草原上的任何一种野草长得都比它旺盛,没  相似文献   

14.
我有幸去了一次海拔3500米的高山。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一座座悬崖峭壁在车窗前闪过。最显眼的是悬崖上一片片的松树林。寒冬季节,山上光秃秃的。唯独松树碧绿碧绿的,充满生机。矿工们告诉我,这些松树都是天然的,即使下暴雪冰雹(山上时常下冰雹)松树也照样郁郁葱  相似文献   

15.
适应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此语道出了适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一种丑陋。松树生长在平原草地,正直挺拔,是一种美;长在悬崖绝壁,旁逸斜出也是绝妙的风景。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随  相似文献   

16.
瓜果哲学     
徐黾 《思维与智慧》2004,(12):10-10
心血来潮,买了一包叫做“红瓤酥”的良种,种于小院的一角。余下的瓜种则让乡下的一位亲戚带了去。五天过后,“红瓤酥”的幼芽便破土而出。又过两天,幼芽舒展开两片嫩叶,肥肥胖胖的样子。我严格按照“红瓤酥”包装上的“说明”修剪,在主蔓长出2—4片叶时,摘心;子蔓长到6—7片叶时,再摘去子蔓的心。同时,我浇水、除草、施肥、松土、培根,竭尽管理职责。不久,孙蔓在子蔓上陆续长  相似文献   

17.
早期道家统治术有一个从老子"道政"到黄老学"法治"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子的"道生之"在黄老学那里产生了"道生法"的变化;老子的以"无为"和"柔弱"为主要特性的"道政"到了黄老学那里转变为通过客观化的非人格的制度来治理;老子的"反智用道"被黄老学改造为"弃智用法";老子以道的无名为中心的"无名主义"在黄老学转变为"循名"和"正名";老子的赤子之心在黄老学那里被一种人的趋利避害的自然人情所取代;老子的"小国寡民"设想到了黄老学那里转变为一个对强大国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远与近看油画,近看模糊一片,远看层次分明。有的事物离得太近便无法认清。高与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有骄气还会下来,水流低处有压力也能上来。人把自己看低些会被别人看高,人把自己看高了就会被别人看低。上与下上山要低着头,下山要昂着头。人生上  相似文献   

19.
一叶一生命     
霞光里,我看到梧桐树光秃秃的枝丫上,斜挂着最后一片干黄的梧桐叶,摇摇欲坠。春天的时候,它曾是一片嫩嫩的叶芽,生机勃勃;夏天的时候,它茁壮长大,绿绿地站在树梢的顶端。风来了,它舞蹈着,哗哗啦啦;雨来了,滋润着它,无声无息;晴朗的日子里,它饱吸着阳光,欢快地往根部输送着养分。  相似文献   

20.
平凡的小花     
有这样的一株小花,它平凡得几乎无人认识,就象原野里的青草,无需别人的照料和看顾。它的学名“明开夜合”,俗名又叫“护盆草”。在我的阳台下就有这么一盆。它不娇不艳、但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它那柔弱纤细的茎条,大约锥条粗细,顶端只有一片叶,又分为六小片,活象人们撑起的一把绿色的小伞。最可称赞的是它冬夏长青、永不褪色,总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向上进取的活力。尤其是在雪压冬云、百花凋零的严冬,它却一枝独放,以其倔强,显示不向强暴屈服的品格。真可谓报春的使者,更显出生意盎然、雄姿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