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个案一:亚美在高三那一年,因为考试压力大而导致精神崩溃,在学校突然歇斯底里地嘶喊及伤害自己。家人在校方安排下,带亚美见精神科医生。虽然亚荚按时服食医生给的药物,但仍然诉说头很痛,而且全身乏力,无法集中精神。家人担心亚美会再次发作,即为她办理停  相似文献   

2.
正这次去德国旅游,短短几天的德国生活,使我对这个古老的国家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德国人的吝啬令我难忘。刚到德国那天,朋友为我接风,大家济济一堂,好不热闹。晚宴算不上丰富,一份牛排、一盘蔬菜、一小碗汤、两块面包,再加一杯啤酒,分量也仅够吃饱,晚宴完毕,自然都光盘,朋友还用面包片擦光了碟子,吃得津津有味。说话间,朋友的女儿要喝水,  相似文献   

3.
于浩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境贫寒,但自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独占鳌头,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高中毕业的于浩由于成绩优秀,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但必须自己负担高昂的学费,倔强的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去美国。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于浩想找一份收入较高的兼职工作。那天,在唐人街餐馆打工的他无意中得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招聘一名普通的推销员工。他兴致勃勃地前去应聘,并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力压众多应聘者,最后一  相似文献   

4.
于浩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境贫寒,但自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独占鳌头,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高中毕业的于浩由于成绩优秀,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但必须自己负担高昂的学费,倔强的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去美国。  相似文献   

5.
黄崇取 《天风》2003,(4):60-60
近日,某地区一些教会的教牧人员和堂点负责人,收到控告同工的匿名信。这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教会为何有如此之多的匿名信在传发呢?借天风一角谈谈个人的感受。 匿名信的原因 1、出于事实 因为教会中某个人在生活上不检点,无接受真理的约束,没有尽上基督徒的本分,成为众人的绊脚石。他既不接受信徒的提意,又不接纳大家的劝告,在教会里一如继往地我行我素、唯我独尊。故此,许多人敢怒不敢言,于是就藉匿名信来对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子开学第一天,小安就来到学校"心灵驿站"工作室,说要咨询一件很重要的事。她特别强调说,如果这件事解决不好,不但影响她和好朋友的关系,还会影响到她的学习。看着小安迫切、焦急的样子,我赶紧安排咨询。二、我无法拒绝她坐我的床小安说,她和好朋友小芳之间有一件事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宿舍里,我是下床,她是上床。她从外面回来,也不换衣服,也不征求我的同意,就一屁股坐在我的床上。老师,你不知道,她是整个腿和屁股全  相似文献   

7.
因果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华严宗的因果说则别具特色。本文在简要梳理佛教思想史上的各种因果学说的基础上,指出了华严宗因果学说的思想史背景和所面对的义理问题。与一般常见的华严因地果地说的研究不同,本文指出华严因果说的核心在于六义说,并剖析了六义的内涵与意义。法藏等人运用六义说对此前的各种因果理论进行扬弃,奠定了华严学法界缘起、重重无尽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剖析六义是解读华严义学的一把钥匙。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华严学与唯识学因果学说的异同,间接回应了近代《起信论》论争中涉及因果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有一种小花叫"勿忘我",多年生草本植物,耐旱喜凉,开有浅蓝色的小花,看起来貌不惊人,却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被寓以十分美好的寄托。相传中世纪一位德国骑士与恋人漫步在多瑙河畔,瞥见河畔绽放着蓝色小花。骑士不顾危险探身摘花,不料失足掉入急流中。自知无法获救的骑士说了一句"勿忘我", 把那朵蓝色的花扔向恋人,随即消失在水中。此后,骑士的恋人日夜在发际佩戴蓝色小花,以表明对爱人的不忘与忠贞。而那朵蓝色的花,便因此被称作"勿忘我"。  相似文献   

9.
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陈炎50年代,李泽厚对康德哲学进行有选择的批判,在批判其先验论的同时,吸收了康德关于人类主体能力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的思想。他运用实践论的观点,将人类主体自身能力的界限和范围放在社会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为人的先验能力找到了经验的基础,从而建立了以"文化一心理结构"说为内容的"积淀说"。"积淀说"对克服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的不良倾向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个体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文化─心理结构"的问题解释不够,而对于个体的人如何通过实践来更新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样的问题,"积淀说"更无力解决。在美学界,高尔泰已露出过"突破说"的思想,并与李泽厚发生争论。刘晓波则用"心理板结层"的概念,更明确地提出了"突破说"。在他看来,以往的社会实践不仅以对象化的形式构成了外在的物质世界,而且以积淀的方式规范着内在的精神世界,即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已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作为先验的规范凝固起来,结成一种僵死的"心理板结层"来限制和压抑着主体的创造力。个体的人在"选择"中的自由性和非理性因素,正是打破"心理板结层"以实现"突破"的有力武器。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对现实人生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一天傍晚,隔壁玲下班匆匆赶回家,洗菜烧饭忙得不亦乐乎。“妈妈,饭烧好了没有,我好饿。”3岁的女儿奶声奶气叫着妈妈。“快了快了。”玲玲忙成这个样子,丈夫却若无其事地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只顾自己看报纸。菜和饭终于做好了,“哎,你来帮忙端端菜。”玲朝坐在沙发上的老公叫了一声。可不知道是没听见,还是报纸没看完,老公坐着没动。这下,玲火了,把碗弄得叮当响,还重重地摔到桌子上,“哼,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电视,嫁给你这种男人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好好的,发什么火?不高兴就别做嘛,真是!”“我不做,你做啊!都像你这样,日子还要不要过…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马库斯写过一本回忆录,叫《孤独的幸存者》,书中详细记录了海豹突击队员的受训内容。你可以想象,那种高强度的痛苦式训练,考验的不光是体能,更是考验你承受痛苦的能力。这种痛苦式训练,时刻会把人逼到崩溃的边缘。对此,教官又制订了一个比较人性化的规则。他们在训练场上挂着一口大钟,如果哪个学员觉得无法忍受这训练中的痛苦,只要你去敲响这口钟,你就  相似文献   

12.
正我一直在学习接纳与放下,虽然愈学愈好,但有时候还是觉得不到位。因为,我还是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种事要发生?为什么事情会这样?为什么事情不能如我所愿?我发现,当我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怀着一种受害者心态,想要讨回公道的。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先生不到四十岁。有一天,先生和孩子在地毯上玩时,倒在地上再没有起来,就这么走了,连一句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在谈话中,她隐约地问到为什么。我看着她充满泪  相似文献   

13.
世界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刚出生时,身体严重畸形,只有一只矿泉水瓶大。他生下来后,医生看着他罕见微小的样子,断定他不会活过当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矿泉水瓶”男孩儿却活了下来,并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照料下一天天成长起来。如今的他,不仅让当年一再为他的生命设限的医生张口结舌,还成功地养活了自己,而且在精神方面已经变得无比强悍。  相似文献   

14.
十几岁的时候,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人工痕迹只有两处:一是荷兰的拦海大坝,二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当时颇感自豪,居然把它当成一个知识点刻进了脑海。如今方才知道,“在月球上看到中国的长城”实在是一个骗局。 月球离地球38万公里,而长城的宽度满打满算也不过5米,按比例算的话,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等于在384公里外用肉眼看一根冰棒。“在月球上看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15.
累积财富不过开源和节流两大方法,开源较费工程,节流简单易行。渥太华的尼可森、达希珍两位“吝专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教人勤俭度日,以达到经济致富的目的。尼可森在《吝啬家日报》里提供十项省钱致富的小秘诀:①不断从收入当中拨出部分存款,5%、10%。2...  相似文献   

16.
说“家”     
家有三层基本含义:居处(house)、人之聚居之处(home)、生活生产共同体(fami-ly)。其生成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觉醒的两次飞跃:由混沌未分的自然世界到人意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分别;由孤立的人类世界到人们意识到自身、内部共同体与外在世界的分别。通过对“国家”和“诸子百家”等词义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家的语用意义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第三次飞跃:在分别之中追求同一性;在同一性之中追求个体的价值实现;追求自我与世界融合的境界。这种融合不是对人类原初混沌状态的回归,而是在明确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别与整体之分别的前提下,认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同一性。传统人文精神的每一次飞跃都不是对旧义的否定,而是扬弃,对思考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路向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说“除非”     
‘除非’的用法有些特珠,就是说,它所引出的表结果的分句竟是互相矛盾的,但整个复句的意思却又是一样的。比如: 除非有病,他才请假。除非有病,他不请假。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除非’用法的混乱,应该予以规范。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那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不是‘除非’用法的混乱,而是它词义变化的结果。‘除非’是一个双否式合成词,即‘非’(不是)前面再用一个‘除’(除了)加以限制。由于这样否定再否定,便成了表肯定(‘只有’) 的意义。它的基本句式是:  相似文献   

18.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中,苏轼用了雪泥鸿爪这样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后来雪泥鸿爪演化成了一个成语,至今还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意思是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而后人往往用此比喻人生无常,如梦如寄。其实苏轼的本意并非如此悲观,而是想表达鸿鹄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之意。雪泥鸿爪的确反映了苏轼初入仕途时  相似文献   

19.
说“瓯”     
李学功 《管子学刊》2011,(4):107-109,118
先秦秦汉"瓯"之载记,实际反映出瓯人族群发展、分布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分散性特征。商周时期,越共同体之部族、方国已经成为商周政权较为松散的朝贡体系的一环。其方位在今浙南、闽北在内的东南临海区域,古为"越"之族系,百越之一。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瓯越文化遗址群在浙南之温州、台州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并且至迟在商周时期,浙南的温州、台州等地已经出现了毋庸置疑的文明社会形态的因子。  相似文献   

20.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