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宗传以心解《易》,提出人之“扩然大公”之心是万物存在的价值根基,圣人之心是人之“扩然大公”之心的典范,与天地生物之心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在政治上提倡圣贤执政,而圣贤的执政方式便是以其本心化成天下、教化万民,使万民各遂其性.化成天下意味着一种普遍性,这与现实的有限性存在矛盾,因此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南宋与敌对外族的关系:二是如何理解朝代与朝代之间更替的断裂性和化成天下的延续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氏理论既包容于整体上的宋代政治哲学,又体现出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些如花似玉的少女爱美之心较男子尤甚;那些“缺陷少女”,爱美之心又更切。所谓“缺陷少女”,并不是他们生理上有什么缺陷,而是指她似有“美中不足”:身材过胖过矮,过高过瘦;脸色过黑过黄;脸型过窄过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少女们尤其是那些“缺陷少女”们爱美之心如此迫切,这也不能全怪她们,而是社会压力所致。虽然“男才女貌”尚未绝迹,但是,请天下男子汉扪心自问:自己选对象,择伴侣,是不是想找一个美貌的爱人?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少女之间的嫉妒心。少女们聚集在一起,常常对“漂亮女郎”评头品足,羡慕至极,而内心则妒火中烧。然而,不少少女虽有爱美之心,却无打扮之法。她们常常把追求时髦与装饰美混为一谈,以时髦、洋、怪、奇、特为美。一见喇叭裤、太阳镜、项链、戒指、耳环  相似文献   

3.
论大易三德     
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而《周易》乃中华文化之源,大道之蕴。因此,道德文化同样也源于易。大易之德有三:天德、君德、心德。所谓天德,即天地资生不息、健行厚载、万类和谐之大义;所谓君德,即立于天地之间、人之为人、和于人际的君子人格;所谓心德,即心性修持、持守静笃、和于天人之善意。以天和、人和、心和三和维度视之,又可将三德归结为自然和谐之德、社会和谐之德、心灵和谐之德。三德各有其调谐范围和先后次序:易学的建构逻辑,始于并本于天道,故天德为首,昭昭天德,开显天下德业;天德既开,君德继之,煌煌君德,赋予人之为人、止于至善的特定内涵;大易之德,归根于心,心德既立,三德必定形成和谐之力,进而彰显天地人心之大美。  相似文献   

4.
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之谓中得。  相似文献   

5.
言路开放是齐国政治的特色,兴行于太公封齐建国而一贯于两姓齐国、至湣王而衰。可以说,言路开放制度的兴废是与齐国的盛衰相终始的。 太公为文王武王立“灵台之复”而广泛招贤和纳言。他强调人君要“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就是要兼听广纳、洞察一切。而要洞察一切的根本途径则是善于“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六韬·文韬》)。只有广集天下人的所见、所闻、所虑才成集思广益;只有做到兼听广纳、集思广益,才能洞察一切而不被迷惑、不受蒙蔽。  相似文献   

6.
作为北宋时代的洛党领袖,程颐倾其毕生心血所努力追求的就是一种含弘、宽容、合理的社会存在,企图依据易学原理,找到一条由内圣而开出外王的统一之道,达到内圣与外王的贯通,表现出作为儒者“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的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本文从三个方面一窥程颐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同时代的王安石一样,程颐主张改革北宋弊政,提出“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的主张。但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二人有很大分歧;在肯定集权君主的前提下,程颐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君臣之间要推诚相待,任用“刚明之臣”格君心之非”;举贤、任贤的前提是养贤,刑罚和教化为养贤提供条件,刑罚齐其众,教化善其俗。程颐更重视教化的作用,因为通过教化可以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内心方正,有些人内心圆滑,有些人对外方正,有些人对外圆滑。从这个角度讲,人的品性可分为: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和不同品性的人交往,需要用不同的交际之道。  相似文献   

8.
士气作为一种军事软实力,不仅是战争决胜的重要因素,也是治军关键之所在。传统兵学对士气问题的基本认识来自于其秉持的战争观;战争的正义性决定军队士气的根本走向;“心”与“气”作为士气的基本范畴,其辩证关系为“内心外气”、“将心士气”、“心气一体”:“教戒养气”、“将帅主气”、“赏罚励气”、“以怒激气”是古代重要的士气培育之道;“击敌之气”是古代士气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对儒家的德治展开了一种创造性的解释——德治即"无为之治"。为政者要消解自己的好恶和才智,限制自己的政治权力,使自身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即非主体性的状态;而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即"以百姓之心为心",突出天下人民在政治中的主体性,即以天下治天下。德治即"无为之治"含蕴着深刻的民主思想。徐先生的解释把儒家的德治与现代的民主政治结合起来,认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具有民主精神,但没有建立民主的制度和法治;而现代的民主政治,只有建立在儒家之仁义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根基牢固。  相似文献   

10.
何小平 《法音》2008,(1):10-15
一、发心决定得戒品位的高低发心,本义是说发誓愿以求一切诸佛种子之无上菩提心;平常说的发心,其实说的是一种誓愿,亦即是一种内心的向往。誓,其要义是自制其心;愿,乃为随心而求、志求满足。发心大,愿力就大,就能与佛菩萨的本愿契合,可速疾成就无量殊胜功德;发心低下,愿力就低微,不仅受戒时难以领纳戒法,而且持戒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就难以成功。虚云老和尚在"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讲道:  相似文献   

11.
a最近,在网上拜读了同仁以“天下名山僧建多”为题发表的两篇佳作以及一些采其观点的另题文章,一反流行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之俗说,既有先得吾心之点,同时亦留有很多余地可资继续探讨。故笔者斗胆从史学研究的新角度作新的考察分析,草撰此“续貂”之文,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和王阳明都是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天人合一论的视域下,二者皆以为"心"才是天下万物生存之大本。这种本原之心,具有超越性。这是二者之同。二者之不同在于:陆九渊以心为本,强本而轻末,在立天地之本的同时,忽略了此本或体的发用,表现为对简易工夫的偏好;王阳明则吸收了朱熹的体用论,不仅立心为本、为体,而且重视心体之用,表现为对"格物致知"与学习、践行的重视。二者的不同,简单地说,陆氏有体而无用,阳明则是有体亦有用。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哲学没有“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主要依据三类命题判定中国哲学有“人类中心论”:一是“人为天下最灵”,二是“人最为天下贵”,三是“人者天地之心”。“人为天下最灵”的观念出现很早,《尚书·泰誓上》中就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话。“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更为常见。《孝经·圣治章》记孔子之言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更明确认定:“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东汉王充则从知识、智慧的角度立论,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出现得最频繁。《礼记·礼运》最早提出…  相似文献   

14.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思想核心是“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理论主旨在于倡扬和追求方法与本体的圆融、人道与天道的贯通、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彰显的是和谐通达之道.  相似文献   

15.
“中和”问题是儒家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上来源于《礼记·中庸》。《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告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对人生的存在结构的揭示。“致中和’嘱于人生的修养实践过程,因而,中和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如何理解“中”与“和”?如何“致中和”?朱意的理学本体论就是从体悟中和问题开始的,其“中和新说”的确立是其思想成熟的标志。正是在“中和新说”的基础上,朱震提出了“心统性情”的本体论架构和“居敬”与“穷理”相结…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思想理念,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制度伦理的规范实现,主要包括国家立礼、天下行礼、个人示礼和本心美礼的四层逻辑路径。国家立礼的路径是国家树立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道德观念,尊重礼之理,才能在国家层面以德树立时代新人。天下行礼的路径是以天下大道树立社会的根本价值观,使人以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礼义准则而为人处世。个人示礼的路径是以规范的行为展示礼仪,个人行为与制度相结合,内外相合而成为新时代表里如一的人。本心美礼的路径是以礼的美善为目标,提升本心之礼的理想和超越境界,达到内心至善的美礼目标,内心趋向美善而内化成为新时代理想崇高的人。从哲学逻辑上分析,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制度伦理四层路径体现了体、用、合、美的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17.
自任以天下之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下为己任是原始儒家的核心精神 ,孔子给士人规定的大任是“修己以安百姓” ,孟子也说 :“圣之任者 ,……自任以天下之重。”传统的“天下”有其独特的内涵 ,它既有别于“国家” ,亦不指纯粹的空间地理 ,而是与一种大公与民本观念相联系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在这种天下观的影响下 ,腐朽的王朝被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凡是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 ,皆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鸡虫得失 ,不汲汲于个人的功名富贵 ,他们倡导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观念 ,他们呼唤和恪守社会的公正道义 ,自觉的把个人与国家、天下…  相似文献   

18.
赛法尔 第一讲赞美安拉,他创造阿丹于泥土中,并使之健全匀称。他把其子孙分成若干分散的支系,除他外无人知晓他们的情景。有些人,他使之贫穷;有些人,他使之富足。有些人,他疏远之;有些人,他亲近之。有些人,他止赐之;有些人,他赐给之。有些人,他使之死亡;有些人,他赋之以生命。有些人,他使之幸福;有些人,他降之以厄运。  相似文献   

19.
陈立胜 《哲学动态》2022,(10):30-34+127
<正>一作为原初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启、转折与发展,是在“天下”的视域中展开的,而“中国”作为“天下之中”的信念,让中国哲学家始终有一种“大道在兹”意识。与今人对“不可通约”的问题意识之敏感不同,在古典中国思想世界之中,旁通纵横、气吞六合始终是哲人的基本精神抱负。用《中庸》的话说:“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陆象山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相似文献   

20.
谦卑的心     
面对十架的静心祷告,敬虔中带着谦卑的心,反省、自疚,心里得着安息。以基督耶稣柔和谦卑的心与主同行。 是的,常怀谦卑之心的人可不断进步,内心既充实又丰沛,犹如秋熟的麦穗灌满浆液,秀于内而形于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