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故乡的炊烟     
正在北京生活久了我便发现,千家万户同样一日三餐,却看不到炊烟升起。为了生活,天天在北京的高楼之间奔波,工作起来常忘了白天或夜晚。每当有片刻的闲暇,我总会望着满城的万家灯火,想起我那遥远的神垕镇白峪村,最先在脑海浮现的,每每是村庄上的炊烟。在我的印象里,炊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2.
正炊烟,是乡村生气的标志,也是乡村最原始最古朴的一道风景。它因村庄而诞生,村庄因它而美丽,它为村庄增添了生机和灵气,是一条富有感情的精灵,珍藏着村庄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它久久地飘散在岁月深处。我老家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村庄,它沿河而建,傍河而居,家家生火,户户冒烟。由燃料产生的炊  相似文献   

3.
袅袅炊烟起     
正炊烟的根在乡村,乡村的魂在炊烟,炊烟是乡村生活的特有标志,有炊烟的地方就定会有一处或大或小的乡村,静静地卧在那里。我的故乡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它曾经静静地卧在丹江岸边。故乡,尽管是土坯房子,但是规划整齐,这是"后靠"的功劳。我认为,每一次搬迁,都是一种进化,至少是从无序到有序。中国人建房子讲究风水,一般都坐北朝南,村庄也不例外。有趣的是,我们那里的人修锅台  相似文献   

4.
不就方圆     
正吴冠中曾说,想出这样一道研究生考题:表现一个村庄,却没有具体的房子;表现一个树林,但没有一株具体的树。有人说,这是提醒不要谨毛失貌,谨慎拘泥于局部而损毁全貌。我却读出别出心裁打破惯常的惊喜和豁朗。常见画作中的村庄,多半是高墙低垣、黛白相间的错落房屋,一条清溪穿桥而过。可不可以不见房舍也成村庄?自然不难,青山为怀,层层黛瓦之上,缕缕炊烟蒸蒸而起,又有谁人不识那一管管炊烟下把酒围炉构建的安详  相似文献   

5.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袅炊烟爱恋一个村庄,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  相似文献   

6.
童年片羽     
正暮色仿佛油画上的颜料,一点一点染过来。炊烟悠然,飘荡在村庄的上空。夕阳下的远山,被红霞渲染得一片绚烂。母亲们的呼唤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的回应声也此起彼伏。长长短短的呼唤,惊飞了鸟儿。鸟儿们也拍拍翅膀,归巢。鸡鸭入埘,牛羊入圈。此时的村庄有着悠远的韵味,如一幅淡墨山水画。我的母亲在戏台上唱过很多年戏,有一副好嗓子。"吃饭喽——"她的声音有很长的拖腔,唱戏似的,婉转悠扬。"哎!"我一边应着,一边拍拍屁股,在  相似文献   

7.
乡村听风     
正在乡间行走,踟躇的脚步,一次次被风指引。恰好,穿村而过。风过村庄,泥土、老井、草木与池塘,一切寻常的乡村事物,便多了几分灵动和诗意。四合的暮云,张开臂膀将村庄拥入怀中,于是,一天又接近了尾声。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诱人的饭香。一道残阳,把最后的光束照射在村后浓黛的山顶,金色遍地。被晚风轻抚的炊烟,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幅遒劲有力的"狂草",虚实搭配,韵味无穷。在乡村,农人熟稔风的秉性,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的早晨,除了自然风光,就要数炊烟最好看;除了动物的声音,就是捶衣棒发出的声音。我们的村庄几乎都有一个池塘,几乎都在庄子门口,几乎都是南面树木茂密,树木几乎都是柳树,它们依水而生,枝条多倾向水中,水边间断地会有芦苇、蒿草、臭蒲之类,算是池塘这个巨大版面上的插图、尾花,点缀得恰到好处。那时的池塘是明亮的,特别  相似文献   

9.
老家的土灶     
正老家的土灶很简单,用土坯垒成的,上面抹一层水泥压实,大铁锅都是父亲徒步从七里外的乡供销社买好扣在头上,顶回来的。土灶左下方泊着风匣,旁边立着一口盛水的泥瓦缸,缸上趴着一只铁舀子。土灶右侧堆积着斧子剁好的苞米秸秆,细细的刺槐枝儿。灶台是故乡的一种语言,每天第一个醒来,袅袅的炊烟点缀着村庄时,我们枕着小煎鱼和苞  相似文献   

10.
到了乡下,浑身上下便像松劲的弹簧,骤然间放松了许多一一因为有了炊烟的润泽。 炊烟,牵出了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啊!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一年四季中,炊烟像永不凋谢的玫瑰,傲然开在庄户人的视野里、生活中。沐浴在炊烟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天姿烂漫的童年,一组组美好而又难忘的画面争相在眼前叠现:  相似文献   

11.
霜冷芭蕉     
正故乡有芭蕉,但不成林,三两株同稀疏的丘陵人家一样,落寞但不孤单,炊烟与鸟儿就是最好的陪伴。房前屋后篱笆堆上耸立的芭蕉树,若是夏天,看上去还是很风光。无论刮风下雨,芭蕉叶子发出的声音都很强势,至少它不是一个弱者,在我的聆听中,它比其他物种更有胆识和魄力。在风抵达之前,它已经完全处于迎接姿态,内心涌动狂乱的张扬,发出骚乱的信号,片片芭蕉如同扇子摇摆得狗吠声声,村庄不得安宁。  相似文献   

12.
炊烟淡去     
正宋人高观国有长短句:"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读到此处,一幅清秀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不禁忆起炊烟,回到当年。放学路上,杨柳依依,鸟雀啁啾,我们推推搡搡,沿着乡村小路匆匆回家,不自觉将脚尖探得老高,或者直接蹦将起来,去捕捉蓝天下袅袅升起的炊烟,自家屋顶的那一缕总会飘出欲望和期待,母亲的饭香就裹在里面,让人如痴如醉。当我渐渐长大,开始变得懂事,那些飘起的炊烟便不再清  相似文献   

13.
正锄头、镰刀和石磨,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我更是感到熟悉和亲切。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在这些过往的事物里似乎看到了根脉和故土,产生与生俱来的眷恋和怀想。逆着时光追赶,抵达一个不起眼的村子,零乱的草房横在一片土梁上。早晨、午间和傍晚,每座茅舍的烟囱里都飘出袅袅炊烟,它们呼应着升上天际,村庄里到处弥散着柴草燃烧后的淡淡气息。我的家人和乡邻,在这里不挪窝地过了一辈又一辈。他们在土里刨食,与柴草相伴,用锄  相似文献   

14.
论人口流动对村级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雪峰 《学海》2002,(1):16-19
人口流动产生了人口流出的村庄和人口流入的村庄 ,这两类村庄因为人口流动的方向不同 ,而具有十分不同的特征。一般情况下 ,人口流入村庄较人口流出村庄更容易建立村庄共同体意识和对村庄未来生活的稳定预期 ,从而更容易建构起村庄的历史感。这就构成了人口流入村庄较人口流出村庄优越的村级治理基础 ,村民自治这一试图内生获得村庄秩序的制度安排也就更容易在人口流入村庄生长出来  相似文献   

15.
正乡村如一位从冬季走进夏天的行者,走着走着,就剩下一些薄衣单衫了。原本那厚重的妆容,随着时间的流去,一点点剥蚀,以至附着在上面的情和事,成了恍惚的记忆。就拿炊烟说吧,自人类用火始,就伴随着乡村走过几千年吧,不知从什么时候飘着飘着,就与乡村走散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炊烟是每个乡村的一道特有的风景。那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之间,缕缕炊烟起,暮色如笼纱,鸡进窝棚,黄犬归家,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安  相似文献   

16.
记忆中,有一首乡韵浓浓伴我成长的歌谣,依依袅绕在故乡的上空,那便是:炊烟。袅袅的炊烟,那是烟的舞蹈吧,那是流向天上的小溪吧。炊烟来自哪里?来自灶台。孩子们可能会一脸的陌生,灶台是什么?现在,恐怕只有民俗博物馆里才有吧,但半个世纪前,那可是乡下家家户户必备的做饭工具。贫瘠的乡下,烧煤是件很奢侈的事,做饭的主要燃料只能是柴草,而在林木稀少的平原地带,就连柴草的获得也并不容易。女儿相亲,有心人从对方门前或院内柴草垛的大小和齐整与否上,就能看出这户人家是否勤俭会过  相似文献   

17.
弄虚作假为世人所不齿。然而,两军对垒,却以善于弄虚作假、哄骗对方上当论英雄。假目标就是为欺骗、迷惑敌方,模拟目标暴露征候而设置的器材和构造物(如假人、假兵器、假车辆、假阵地、假建筑物等)。现代战争虽然广泛地使用了各种先进的侦察器材及手段,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目标不断变换出新,诱使敌人上当受骗。可以这样说,不管什么目标都能用模型来模仿,也不管你有多么高超的侦察手段,惟妙惟肖的假目标都会让你真假难辨。这里方才是一片空旷的原野,转眼间却出现了一座“村庄”。村里炊烟缭绕,场院里停放着一排排牵引“…  相似文献   

18.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已成为“五级三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定位和编制内容也发生了较大转变。现阶段,村庄规划既要满足乡村振兴及“多规合一”的要求,又要切实满足村庄实际发展的需要。基于此,通过解析空间规划改革对村庄规划的影响,提出空间改革语境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创新思路,在此基础上,以水牛赵村庄规划编制为案例,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对现阶段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苏南村庄领袖的权威是一种由基于为村庄共同体带来福利的报偿性权威、基于上级任命获得的法理权威和基于个人人格和道德威望的魅力型权威共同组成的"复合型权威"。这一权威的延续,必须基于村庄领袖作为"经济能人"对村庄发展作出的持续贡献和作为"道德楷模"对村庄福利的慷慨回报。在此基础上,村庄领袖的政治权威可以自然获得并不断巩固。相反,一旦失去这两种权威基础,村庄领袖的双重角色则会自然中断。  相似文献   

20.
辽西村庄     
辽西的丘陵苍苍莽莽,绵绵不绝。在群山的脚下,在山间的盆地上,生长着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村庄。村庄树多,夏天,远远望去,村庄就是一片树林,翠色浓郁,那里不时传出鸡鸣狗吠声,你才会认定那是一个村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