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穷人的补丁     
在我的印象中,舅舅似乎从没有穿过一件不带补丁的衣服,这就像是他的人生,被贫穷撕扯得漏洞百出,他一生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不停地出苦力,以缝补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舅舅曾经讨过饭,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所以,见人自然就矮了三分,他的头总是低着。因为他讨过饭,我们尽量很少和他来往,总嫌他丢了我们的脸。但他毕竟是母亲唯一的弟弟,母亲暗地里还是要帮衬他的,但舅舅家里就像是个无底洞,总也无法填满。  相似文献   

2.
马老师: 您好!我很爱看您的心理咨询的文章。现在我也遇到了难题,您能帮助我吗? 我高中毕业后在一个单位工作,今年22岁。10岁那年失去父亲,妈妈带我和两个妹妹生活。也许是因为缺少父爱,读高二时与一个同样不幸的父母离异的男孩恋爱了,毕业后又同居了。我们的感情与日俱增。但我的母亲一直反对,因为他没有工作,没有一个健全的家,担心我会很苦。 后来,我单位的一个比我大9岁的同事开始追我。本来我们很谈得来,因为我很感动他为了弟弟  相似文献   

3.
母爱地图     
正家中客厅的墙上挂着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前些年,弟弟大学毕业后,签约了长春的公司。母亲问我长春离家有多远?我说:"大概有两千公里。"那时还没有开通高铁,从家里到省城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坐火车需要两个小时。母亲在心中盘算了一下,慨叹道:"那不是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呀。"没过几天,客厅的墙上就挂了一张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4.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进京时的年龄一样。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这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5.
正今天是我的生日,母亲在时看望母亲,母亲走后就只剩下虚无的感念了。母亲曾说:"妈想我娃,我娃就来了,只怪妈没把我娃照顾好……"而后母亲就泪水涟涟地说起往事,言语里尽是悔恨,但我从来没有怪怨过她。四十八年前,巷子里三个婴儿出天花,唯一挺过来的就是我。如今我快五十岁了,不应该满心感激吗?不知为什么,我固执地只想感谢我的母亲,但明明是我的父亲解决了家里的温饱。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6.
心灵的故事     
"死亡的意义需要一生的探索",当我读至这里,我怯懦的羞愧心理荡然无存……我年仅四岁时,死了弟弟。当人们抬走他的棺柩时,我大声哭着扑了上去。我声嘶力竭地喊道:"不要扔掉它!" 弟弟的夭折,使我母亲极为悲痛。她整日泪流不止,诵经不断。我当时一定也是极为悲伤地立于母亲之侧。我长大后,母亲仍多次提及此  相似文献   

7.
正母亲偏瘫那年,父亲整60岁,满头黑发,仍然那么英俊潇洒。我们记忆里,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能难住他。他就是那棵参天大树,无惧风霜。父亲拒绝和我们进城,他说:"我就是一棵树,离开地就没处扎根。何况,你娘看病吃药的钱,还要在地里刨呢!"那时,弟弟漂在外地,我也在离家70多里的县城租房住,父亲毫不犹豫,一个人,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人间好时节     
小时候,没有电视和电玩,连电影也难得有机会看,我的游戏,就是背唐诗。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我背的第一  相似文献   

9.
徐晓莉 《天风》2017,(10):19-20
<正>母亲是神放在我们生命中最伟大的守护者……前几天,我给母亲买了两件衣服,收到礼物后的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其实母亲已经七十多岁啦!想起母亲喜悦的样子,我的心也被温暖了……一个家,如果没有母亲,就不像一个家。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母亲,他就失去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就像歌里唱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风筝     
刘紫绮 《天风》2006,(11):39
儿时的记忆里只有母亲、弟弟和我,因为父亲在外工作,对我来说家就是母亲。长大后远离了母亲, 背着行囊求学、工作,就少有机会回到那温暖的小土屋了。多年的都市生活早该同化了我,使我的生命融入这霓虹的阑珊之中。可是心的深处却总感觉这里的繁华,这里的喧嚣并不属于我。我只是这茫茫人海的一个另类,一个异己。而那破败的茅屋,慈祥的母亲却越来越清晰,犹如一尊雕塑刻在了心的丰碑上。秋叶萧萧寒凉渐起,心也如这秋日的景色般清冷、孤寂。多想看到母亲那挂霜的鬓发,岁月留下的皱纹。多想  相似文献   

11.
没有伞就跑     
95年5月,我的生命里痛楚如织。父亲于一次酒后失足永远地离开了我和体弱多病的母亲及两个年幼的弟弟。其时,我正读高三。办完父亲的丧事,原本入不敷出的家已光徒四壁。不容我有选择的余地,我回到家乡县城的一磷肥厂找了一份看管仓库的工作,拿一份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家用。同时,作为老大的我也成了家里的脊梁。命运往往就是如此恶意地与人开玩笑。在学校时品学兼优的我偏偏于此时失去了父亲,过早地挑起家的重任。这事使我年迈的班主任老帅总是耿耿于怀,为此,他到我家来了几趟,但每次他都失望而返。面对我母亲的病卧在床,我那小…  相似文献   

12.
正年少的时候,常会有意无心间说到"等我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死"这个字眼,说出来已经变得很小心了,尤其是在我爸爸得了重病以后,这已经成为我们家里的禁忌字了。我的父母都是在没有明显的离去征兆下离开了。很遗憾,在生死交际瞬间,我都没有在场。尤其是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北京出差,第二天还要给医院管理班的学员们上课。晚上9点接到我弟弟的电话,说母亲状态不太好,要送医院。到晚上10  相似文献   

13.
正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父亲作为男人,最擅长的不是吸烟喝酒,也不是打牌赌博,而是女人做的针线活儿。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母亲离开后的那些凄风苦雨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礼物     
阿漠 《天风》2016,(9):53-53
我和弟弟小时候常常跟在母亲身边,奔走于教会与家之间,有走不完的路和唱不完的诗歌。那时候的天很蓝,路很宽,觉得去哪儿都远,一双儿女在一条条蜿蜒的小路和一个个宽窄的巷子间,走完春夏秋冬、风和日丽和雨雪风霜,走完一整个简单欢乐的童年。母亲是虔诚的。我在模糊的记忆中挖掘出些许片段,年轻美丽的母亲,痛苦无助的呻吟,柔弱又坚强的手臂。  相似文献   

15.
周华耀 《天风》2016,(1):12-13
正做父母其实是一个威长臼勺过程,其间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艰辛,更是生命的成熟。女儿上幼儿园后,因为身边很多同学经常提起自家的弟弟或妹妹,又读了《不一样的卡梅拉》里的《我想有个弟弟》,有段时间她总缠着我说"我想要个妹妹,哦不,我想要个弟弟,因为我已经有好几个妹妹(亲戚家的)了。"我便回答她:"那你好好祷告。"这么讨论着,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这件事都隐隐有了期待。  相似文献   

16.
18岁那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里,母亲离家出走了。原来,父亲近5个月没有从公司领回一分钱,母亲起了疑心去调查,竟发现5个月来,他没有去公司上班,而是成天泡在一家茶馆里。“这个家难以活人了!”母亲一气之下,甩手而去。望着空荡荡的家,望着无声流泪的我,父亲也落泪了,他哽咽着对我说:“儿呀,是爸爸的错,请你原谅吧……”接着呆在家中默默地做起了那些拖地洗衣服做饭本是母亲常做的活计。父亲在一家五金公司上班,我实在搞不懂这么多月来他不去上班的原因。我曾问他:“爸,你不去上班,公司不会有事吧?”父亲定定地瞅3着我,吞吞吐吐地说:“只要…  相似文献   

17.
母亲榆     
正"母亲榆"是我给老院榆树起的名字,只有我知道的名字。她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宠辱不惊地俯视见证了我家历史,承载我对母亲的所有记忆和思念。父亲兄妹多,住房紧张,因此父母自打结婚,一直辗转寄居别家屋檐下。有些积蓄后,才开始建屋,婚后八年,才终于建好简朴整洁的宅院,寄居人篱的日子终于结束。搬进新家,在摆好预示日子蒸蒸日上的头一锅发面馒头时,母亲兴奋得亲了父亲又亲我,亲了我又亲弟弟。院里有棵树干挺直的小榆树,母亲不舍得砍:"榆树也是  相似文献   

18.
母亲     
昨天,是母亲的生日。按习惯,我们给她买了生日蛋糕,并且让她在蜡烛吹灭之前许个愿。母亲按儿女们的要求做了,她闭上眼睛,默默祈求,大家都很安静,也很快乐 吹火蜡烛,灯亮了,母亲也欣慰地笑了。可我却分明看到她眼里那晶莹闪烁却没有滴下的泪珠。作为女儿,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但母亲含泪的笑,却使我想到她坚强的一生…… 母亲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她3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开了她。从此母亲就只有投靠几个舅舅,开始了这家一天,那家一天的寄居生活。虽然住的部是亲戚家,但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失去了父母温柔的呵护疼爱,那是一种怎样的孤寂。听母亲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在别人家里,自己处处要留心别人的脸色,有什么愿望也  相似文献   

19.
我依然爱你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蓦然回首,已到而立之年的我,仍然孤身一人。由于长年疾病缠身,已微微有些“驼峰”了。 我又一次住进了医院,已不知是第几次了。在医院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母亲,只要你没有结婚,无论多大年岁,在母亲眼里,仍然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坐在床  相似文献   

20.
存心忍耐     
<正>母亲年轻的时候是个戏迷,小的时候,在一些闲暇的冬日,我便陪母亲在父亲工作的县城里的戏院中度过下午时光。后来电视普及,母亲更是欣喜不已,劳作忙碌之余便足不出户在家看戏。无论是不疾不徐、一唱三叹的京剧,还是粗犷、乡土气息浓厚的豫剧,或是明快活泼的黄梅剧,母亲都会看,并不挑剔,她唯独不能接受的是她所谓"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