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博多栉田神社的祗园山笠祭是日本国三大祗园祭之一.在日本,"山笠"一词的使用始于博多祗园山笠祭.在中国,"山笠"一词意为禅师的法器"笠".本文通过对博多祗园山笠祭起源说的考证,指出中国禅宗"山笠"对日本神道"山笠祭"的影响,阐明日本神道"山笠"源于中国禅宗"山笠",是由留学南宋"禅院五山"之首径山寺的日本禅师圆尔辩圆(圣一国师)借用到博多祗园山笠祭中.  相似文献   

2.
人活着,或追求荣光、或追求腾达、或追求权势、或追求艺术。我身为乡野凡夫,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瘾;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在城市我读杂书、读专业书,而回到村庄,我就阅读村庄这本书。读它的真、善、美,读它的苦、痛、累。  相似文献   

3.
沟口健二的影片中的视听影像风格极具东方古典色彩。他的影片中体现出大量的能剧元素。"物哀"和"幽玄"是日本能文化的精髓,既是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念,也是终极审美追求。在日本电影创作中,将这两种美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当属沟口健二。沟口健二运用"融情入景"的方式将"物哀美"体现在其影像当中,将"幽玄美"集中体现于运动长镜头的运镜方式上。  相似文献   

4.
柳宗悦的"民艺"思想,为日本的设计走向世界在理论层面奠定了基础。他发动的"民艺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生活美学启蒙运动,他认为所有的美都是从传统中孕育出来的。其子柳宗理却身体力行地把"民艺"精神与现代主义设计结合了起来,成为了日本工业设计领域最为人瞩目的设计师。从柳氏父子的学术道路与设计思想可以看出,日本设计是在继承传统中向西方学习,从而最终成就了"日本设计"的。  相似文献   

5.
药师寺,位于奈良市西京町,是日本法相宗大本山,为奈良七大寺之一,始建于日本天武九年(680)。本尊是药师三尊(日本国宝)。历史沿革日本天武九年(680),日本第四十代天皇为了祈祷皇后疾病痊愈,发愿在飞鸟藤原京建造佛寺,这便是药师寺建寺之始。七年后,药师寺尚...  相似文献   

6.
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世俗世界的美。它所拥有的"富贵"之意是对今世生活的高度概括。回族在艺术中借用和重塑了牡丹符号,彰显出两种文化在小传统层面的对话。被重塑后的牡丹符号在世俗层面呈现着回族对今世生活的追求,在神圣层面则是对后世乐园意象的隐喻,二者共同体现了回族"两世吉庆"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7.
李鹏访问日本奈良唐招提寺1997年11月16日,李鹏总理及其一行来到了日本千年古都奈良访问。坐落在奈良市五条町的名刹唐招提寺又一次迎来了中国贵宾。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它像一条纽带,维系了中日两国数千年的友好关系。在这条长河中,“鉴真东渡”是最为动人...  相似文献   

8.
狮子和蚂蚁     
一头狮子躺在大树下休息,它看见一只蚂蚁正在急匆匆地赶路。狮子奇怪地问:"小家伙,你去哪里呀?"蚂蚁说:"我要到山那边的大草原去,那里可美了!"狮子听了很感兴趣,对蚂蚁  相似文献   

9.
东福寺,是日本临济宗十四派之一的东福寺派大本山,位于京都市东山区本町,山号慧日山。历史上曾名列京都五山第四位,面积20公顷,约有25座塔头子院及425座地方寺院。嘉祯二年(1236)由摄政九条道家发愿,历时19年,于建长七年(1255)建成。开山是圆尔辨圆,本尊为释迦如来。由于当时奈良华严宗总本山东大寺及法相宗大本山兴福寺规模巨大,香火旺盛,遂各取一字,命名为东福寺。东福寺是当时京都最大的寺院。东福寺历史圆尔辨圆与东福寺日本临济宗从中国传人,并曾受到以幕府为代表的上层武士和皇室、贵族中一部分人的信奉,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0.
故乡的河     
一故乡的河是没有名字的。名字是人起的,人没有给河起一个名字,它还是一条河,这对它毫无影响。人们无法给这条河起名字,是因为它不仅仅属于自己,河的这边有村庄,对岸也有村庄,河头有村庄,河尾也有村庄,你如果取名叫"孙家河",别人自然可以叫"庞家河"、"胡家河"、"袁家河"。这可如何是好?也别纷纷争争了,干脆都叫"河"。若问你到哪里洗衣?回答"河里";再问你到哪里淘米?仍然可以回答  相似文献   

11.
李贺敏 《法音》2012,(8):75
本刊讯应日本天台宗邀请,以学诚副会长为团长、张琳副秘书长为秘书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4人,于8月2日至5日赴日本出席纪念比叡山宗教首脑会议25周年"世界宗教者和平祈祷集会"暨研讨会。日本天台宗的总本山——比叡山被誉为日本佛教的"母山",日本佛教各主要宗派创始人如净土宗法然、净土真宗亲鸾、临济宗荣西、曹洞宗道元、日莲宗日莲等均出自于比叡山。由于其开山祖师——传教大师最澄曾"入唐求法",与我国佛教法乳一脉、渊源深厚。"比叡山宗教首脑会议"的主办单位是日本天台宗,后援单位为日本宗教联盟(即教派神道联合会、全日本佛教会、日本基督教联合会、神社本厅、新日本宗教团体联合会共五大团  相似文献   

12.
吐娅 《美与时代》2013,(1):57-59
《黄土高原的村庄——声音·空间·社会》是一本介绍黄土高原一村庄米脂杨家沟村的典型民俗志。井口淳子在撰写本书时是以"声音"为切入口引出村落的历史和村民的空间认识问题的。由于相望的"山"和其间的"沟"形成的"V"字形空间,还有建筑在山上的窑洞,也塑造了黄土高原村落独特的声音环境,具备了村中发出的声音能为整个村落所共有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前有三种声音是村落整体的象征声音,分别是大钟、牌楼的铃和庙里的钟声。1966年后,代表村庄的象征性声音"牌楼的铃"、"大钟"消失了,"道教音  相似文献   

13.
永源寺位于滋贺县东近江市高野町,距离京都约70公里。东近江市古代属近江国,简称近江,又称江州,日本五畿七道划分中属东山道。明治维新以前近江国文化发达、商业繁荣,“近江商人”闻名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南北朝时期永源寺开山寂室元光、越溪茶开创者越溪秀格、江户时代中期的著名禅僧、汉诗人、五山文学中兴者大典显常等。  相似文献   

14.
对女性美的鉴赏是李渔生活趣味的组成部分。李渔认为女性美需"内外兼修",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从"外"来说主要有女性先天之美与修饰之美;从"内"而言有女性的才艺之美与品行之美。二者建构起女性之美。我们常说"美来自生活",这句话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应景之谈,缺乏经验的依据,我们过多依靠舶来的西方理论,对自己雍容繁富的传统美学资源置之不顾,或者满足于步线行针体系严密宏大体系的建构,忽视了重视生活细节的古代美学研究的传统,李渔的生活美学使我们获得了新的视野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捷 《孔子研究》2015,(2):133-138
中江藤树是日本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继承了阳明学的学理与传统。本文以"格物致知"为主线,简要分析中江关于人心的"中"与自然的一致性,道德规范与天道的一致性。指出中江结合日本的文化传统,对格物致知范畴做了改变,使它和致良知、慎独等融合起来,重伦理而轻物理,慎是心中由敬做主,独指唯一无二的良知。以太虚作为道德最高标准,功夫在致良知。中江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格物致知论,使得伦理规范在武士传统中更纯粹、更广泛。  相似文献   

16.
日本"白川乡·五个山合掌建筑村落"被列为世界遗产,白川乡也成为了著名的观光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观光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无疑会伴随着对"传统"的"记忆","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的再创造过程。而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当地民众作为活动的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个世纪60年代初的德国的民俗主义论到1983年由  相似文献   

17.
柳宗悦是20世纪初日本著名的民艺学家、美学家,他倡导和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日本民艺运动,被誉为"民艺之父"。他的工艺美学思想极为丰富,在其著作中对于工艺之美的目标、本质、意义、特色等作了深刻的论述。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确立了关于工艺的一系列美之目标,包括"涩之美""平常性""健康性""单纯性""国民性"和"地方性"。这些工艺之美的目标非常切实,具有深刻的内涵,是柳宗悦工艺美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柳宗悦提出的美之目标的阐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工艺思想和民艺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文化艺术     
正山东(邹城)峄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举办2018年1月6至8日,山东(邹城)峄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在邹城市举办。活动内容包括祈福法会、"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峄山摩崖碑刻展暨道教文化名人书画笔会、"梦起峄山,国富民安"道教文化音乐会等。  相似文献   

19.
青铜饕餮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观赏它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是原始社会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品味它的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原始人们对那个"血"与"火"交织年代炽热情感;咀嚼它的意味,我们看到了历史前进道路上的腥风血雨与沉重的沧桑。它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一种浑厚凝重的美。它美在形式,美在形象,更美在意味。然而,这美的"有意味的形式"更是来自原始的积淀,艺术的积淀,生活的积淀。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儒、道、佛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大致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儒、道、佛是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仁爱博大、刚健有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刚健崇高、雄浑博大之美。道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自然朴素、冲淡虚静之美。佛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宁静清净,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空灵幽静、清净淡远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