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由一般的艺术形象上升为具有意境的艺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艺术至境。艺术至境分为三个层次:形象——意象——意境。艺术至境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是一朵奇葩,最早运用在文艺美学之中,而运用在设计,特别是城市景观设计中却是十分罕见的。古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只是停留在城市形象和初级的城市意象上,而西方的城市意象设计是在上个世纪中叶开始的,以凯文·林奇教授为代表的城市意象学说盛行一时。而城市的意境设计却几乎没有,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城市空间中才得到了运用,如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就大量运用了意境设计的手…  相似文献   

2.
正牛蝇刚喝过牛的血,飞到水池边,见到一只蛙在喝水,便跑过去嘲笑道:"看你长得这么高大,却只能喝地上不干净的污水,真是可怜。"蛙没有搭理牛蝇,默默地继续喝着水。牛蝇见对方不理睬自己,有点生气,又说道:"不过这也很正常,站得远,飞得高的,便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不怕告诉你,我可是有身份的,牛津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析了现代工笔画的意境之美,首先对意境的概念进行阐述,意境的精神内涵是物象、心境、情怀的交替融合,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在分析了意境的审美方式"计黑当白""情境交融""道法自然"之后,对工笔画意境的体现方式进行了阐述——虚实相交并着重造型的艺术与用线技法。最后论述了工笔画意境的开拓,融合传统技法并结合当地丰富的材料与肌理,打破传统束缚,在视觉上给人强烈冲击力,生动地传达出现代工笔画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4.
古罗马文明展来到河南应该说是中原文化艺术生活中的一件盛事,但是河南观众的态度却与热情高涨的北京、上海的观众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反差.是我们不热爱艺术?相信中原百姓不会这么回答,因为我们中原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艺术积淀,有些东西是早已植根于骨肉植根于情感中的.不由让人深思: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在思想上渴求却又在现实中如此漠视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画中,笔墨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画家的个性决定了他的笔墨运用方式。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笔墨并重,虽用笔数很少,但却蕴含着充实、厚重的意境,并以水洇的方式传达出"墨点不多泪点多"的深刻情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涌动致远     
正生命如水。好一个亘古的比喻。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之善,善源其性。洌洌山泉,本为至柔之物,却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克制绝对的刚强;本来过而无形,却总能让万物为之留恋,塑造出一个个有形;本无方向所示,却仍能不迷茫于崇山峻岭,内里保持着涌向大海的趋向。生命如水,如水之生命。水的生命运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她含着苍山的赤诚,蕴着花木的灵动,映着天空的纯净,无欲无求,滋润万物。万物之灵,无不  相似文献   

7.
高等理工科院校对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创新,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交叉性"、"因材施教性"及"与时俱进性",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体会艺术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8.
冷军在西方写实观念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地融入中国写意绘画的观念方法,让油画作品来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最终抵达"艺术真实"的高峰,去展示和讴歌人类精神世界的美,而不是再现冷冰冰的客观世界。冷军油画的"艺术真实"性,是一种"妙在实与非实之间"的中国油画的独特风格,是属于他个人的"冷军实"。这种"冷军实",是完全契合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美"的。冷军油画艺术风格的美,既具有崇高的视觉震撼力,又具有温婉的感情亲和力,是油画史上一道亮丽的"中国风"。  相似文献   

9.
绘画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西洋画通过形体、光线、色彩、透视等表现二维或者三维的画面,中国画则讲究意境,以"远"为核心,通过虚实变化来表现画面效果和心里境界。文章简单说明了"三远"的理论渊源,主要通过举例分析了郭熙"三远法"的美学理论思想,使我们对"三远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创作作品有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十分关注艺术意境的创造问题,他曾论述了艺术意境的创造过程、艺术家艺术意境人格的涵养等问题,尤其独到地论述了艺术意境创造中"同情"与"静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移我情"、"移世界"等关于艺术意境创造的问题,为我们从事意境的研究和创造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阴晴     
正一个性格晴明的人,他决不喜欢阴霾的天气。天气会使人心境转变。不过月亮会使愁人更愁,却不会叫快乐者转自生愁,除去乐极时悲从中来,这又不是平常人都一样。说"阴晴"却不许说这么远。你若是常在一切人们脸上找出阴晴来,倘若会看出他或她阳光满面,有彩霞,有美丽的碧天,年轻人如果他的脸色是晴明的,则朝气勃勃,如初升的太阳在向你微笑。你对他在想什么?或者你对这晴明有什么高兴处吧?或者你在想这初升的太阳,应该有一片海洋来托住它,于是你便想你会变成一个无涯的碧海,让它  相似文献   

12.
严羽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意境。严羽的意境思想是对唐代刘禹锡、司空图等人意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诗歌艺术审美本体的强调。"气象""入神""妙悟"则是理解他意境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正官场上的"两面人"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艺术上的"两面人"却像川剧变脸反倒显出几分有趣,韩羽先生就属于后者。他的画轻易不肯出手,即使废画也不送人。这样看似吝啬,实则是对艺术的苛求。他说:"画得稍如人意的,舍不得送人;画得不如意的,不好意思送人。画画儿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相似文献   

14.
世人有文学与数学不搭界之议,思维偏颇所致也。改变其佳法之一,可步入文学之林,寻寓数学内容之诗词联,以制谜方法移植于数学园地,使谜苑新增奇葩,让人们从文学欣赏中领略横生之数学妙趣,其偏见自去。试为之如斯: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烟花三月送友下扬州,凝眸载友孤帆远去,帆影由大而小而尽于碧空,宛如数学中趋近0的变量。以之制谜,谜底即为一重要数学概念──无穷小。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明月夜中闻箫声从二十四桥传至,却不知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发问,恰似数学中给出方程式而未解。因此谜底即为──…  相似文献   

15.
邵萍 《天风》2008,(21):42-43
离心灵的本色越来越远时,灵魂便越来越难以栖身。从事文学艺术的人,都习惯于用灵性生活,用诗心看待人生,注重感觉和意境。这些从事艺术的人,较之一般的人对世事的感触敏锐,而且敏锐得多。世事的污秽,又极易使这些人灰心厌世,而文学的路又分明是不能够以纯美的形式独存于世的,它总是与人性紧紧地贴在一起,无论怎么样地剥离,也难以剥离开。  相似文献   

16.
"远"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历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画意境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远"之意境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山水画中的"平远",更是他们的至爱.这主要是因为山水画中的"平远"之意境,与文人士大夫所钟情的老庄哲学精神境界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一位好友相貌不算出众,但她拍照时却很上镜,每次一班人外出游玩,拍得最出色的总是她。我向她请教秘诀,她笑笑说:"很简单,我总是跟摄影的人保持三公尺左右的距离,太远了会暴露我身材矮小的缺陷,太近了又会把我拍得太胖了。只有离开拍摄的人三公尺远,镜头里的我才是最美的。"  相似文献   

18.
正人生如梦,岁月当歌;人的生命犹如一个沙漏,它的起始状态是满盈生命之水的。岁月流金,是说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能一天天减少,无法一天天增加,既然你已经播下了生命的种子,就应该好好努力,让岁月与生命齐奏,让智慧与博爱共鸣,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春去春又来,花落花又开,站在时光渡口,年华如水,多少坎坷在岁月的足下踏过,多少风雨在人生的路途来过。"未觉池塘春草梦,  相似文献   

19.
色彩是自然博物馆陈展形式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陈展的整体艺术效果。陈展色彩中所具有的主题性、辅助性、整体性,更能让观者领悟到博大精深的自然美及智慧创造的意境美,在审美的愉悦中体验和感受到自然的馈赠与厚爱。文章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色彩运用为例,结合中国美学中所倡导的"情景交融"和"意造境生"的意境观,通过色彩与意境间的关系,来探讨自然博物馆空间色彩运用中的意境传达。  相似文献   

20.
沙画艺术创始人是匈牙利人弗兰克·卡特,后经沙画艺术家苏大宝引进中国。沙画艺术兼具西方油画的厚重与中国画的水墨晕染,并与影视、音乐、舞蹈等结合,营造出全新的视听感受,同时又极好地体现出了东方艺术的神韵。本雅明的"灵韵"概念在沙画艺术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现,沙画的水墨意境与异质同构体现了沙画艺术中的灵韵之美。在传统文化观照下,意境与灵韵的生成要求审美主客体需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即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