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在家排行老四,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听大人们说,我母亲在冬天刚生下我时,当时我姑姑在我们家见又生了一个女儿,再加上又实行计划生育,就说把我扔掉,我妈差点也同意我姑姑的意见。在她们正准备把我扔了的时候,在外工作的父亲回来了一把抱起我说:"你们不要,我要。"于是,命大福大的我就这样幸存下来并活过了四十个年头。当时我们家在农村,只有爸爸一个人在外工作,是一名监狱警察,一年到头都回不了几次家。  相似文献   

2.
1980年8月15日上午10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领导和保健办公室负责同志找我谈话,决定派我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做专职医疗保健工作,并说次日就把我送过去。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我又惊又喜,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深恐力不从心。领导看透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放开胆量,试试看。”  相似文献   

3.
少年时曾读过报端的一篇短文,至今记忆犹新。文中讲到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能永不干涸?弟子中有的说应放在瓶中,有的说应藏在钵内,……但大家又都知道,这些都不是好办法。于是他们一起聆听释迦的教诲:将这滴水投进大海,它将永不干涸。数十年后,竟由我来主编一份佛教文化的期刊,于是我常常回想起少年时代藏在心中的这一段启示。我深深地感到,《佛教文化》虽然办出了  相似文献   

4.
黄水仙定律     
我女儿几次打电话来说:“妈妈,您一定得在黄水仙花凋谢以前来这儿看这些花。”我是想去,但从拉瓜纳开呈到细头湖要两个小时。”当她又一次对我这样说的时候,我有些勉强地说:“那好吧,我下个星期二上。”当这一天来到时,却是一个又冷又湿的雨天。可是我已答应了女儿,于是还是去了。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尊佛     
江凤 《思维与智慧》2003,(10):11-11
我曾经是一名税官,业余时间喜欢读书,一次看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的“每个人都是一尊佛”时,感到这话说得太玄乎,佛是神圣的、高尚的,它受到千人万人的顶礼膜拜。而作为税官的我,接触的纳税人太多了:有街头卖小吃的店主,有趴在地上擦皮鞋的,有坐在副食店里打瞌睡的老太婆,有做蜂窝煤的黑  相似文献   

6.
佚名 《天风》2010,(9):13-13
一次主日礼拜后,我在教堂的书房看了看,顺便选购了几本书。在这期间,一对自称在美国居住的华人基督徒夫妇也来买书。当他们看到书房的柜台上摆放着圣经时,感到非常惊讶。姊妹严厉地说:“圣经怎么还卖钱?在美国都是免费赠送!”语气中似乎有些责备书房同工的意思。听了她的话,我心里很不好受。  相似文献   

7.
王俊 《天风》2006,(10):2-3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昵?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1-22) 经文:太18:21—35 彼得向主耶稣提问:若有人得罪我,饶恕他七次可以吗?耶稣十分肯定地回答: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并且讲了一个比喻,作为为什么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的原因。由此看来,宽容与饶恕不仅是当时门徒们所要学习的功课,也是今天的信徒应该努力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8.
1982年,他从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如愿被分配到当时的国家石油部工作。那时的他,对这份工作感到很满足,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受到了领导的赏识,还被确定为单位重点培养的对象。一次,单位新分来一名女大学生,作为今后的同事,他主动带她一起领办公桌。没想到,这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挑了很长时间都不满意。他便劝她说:"不就是一套桌椅吗?有必要这么麻烦吗?凑合用  相似文献   

9.
正纽约市的几家通宵便利店遇到了一个恼人的问题:一群青少年总是在他们的停车场逗留到深夜。顾客抱怨说,他们必须从这群孩子中间穿过去,才能进店购物,但他们不敢在昏暗的光线下接近这群孩子。附近的居民抱怨说,这群孩子太吵闹,让他们无法入睡。便利店的工作人员则为这群年轻人自身的安全感到担忧。深夜时分,这些社区并不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理们试过各种方法:他们让这群孩子找个更安全的地方聚集;请他  相似文献   

10.
公正     
下面这个小故事,大约不少朋友都听说过,但我还是禁不住要重复它,因为它给我的印象太深刻,它太发人深省了。有一个乞丐,总是忿忿不平,埋怨天主不公正。天主对他说,我已经给了你一笔珍贵的财富,你不是拥有整齐、健康的五官和肢体吗!乞丐不解地说,这有什么稀奇呀,太平常了。天主就指着旁边一个衣着富丽的盲人对乞丐说,这个盲人富翁肯定乐意用百万银钱换你一双明亮的眼睛,你肯同他交换,从而拥有你渴望的财富吗?乞丐不肯,说眼睛太宝贵了。天主又说,那么用你身体其他部位或器官都可以换取财富,你愿意吗?乞丐想了想说,不,我决…  相似文献   

11.
美兰 《思维与智慧》2001,(12):36-36
美国有个推销员奇科,他为一个厂家推销价格为395美元的烹调器具。一次,他到一个城镇推销,他把镇上的人叫到一块,一边示范这套器具,一边强调它节省燃料费用,并把烹调好的食品散发给人们,请大家品尝。这时一位当地著名的守财奴,一边吃着烹调食品,一边说:“他的产品再好我也不会买的。”第二天奇科首先敲开了这位老顽固的家门。顾客一见到推销员就说:“见到你很高兴,但你我都知道,我不会购买400元一套的锅的。”奇科看看顾客,从身上掏出1美元的钞票,把它撕碎,问顾客:“你心疼吗?”顾客对推销员的做法很吃惊,但他说:“我不心…  相似文献   

12.
琼斯是一家百货公司的理货员,每次谈论自己时,她都说成年以后一直希望能上大学,但总有原因阻止她实现这一梦想:她付不起学费、她必须养家糊口、她工作太忙、她没有时间,她最近的一个原因是太老了。她丈夫最后一次建议她上大学时,她对他说:“如果我现在利用业余时间开始读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都50岁了。”  相似文献   

13.
正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宣帝刘询一登基,就遭到了大臣们的"逼婚",让他立辅政大臣霍光的女儿为皇后。让人意外的是,对霍光什么事都顺从如羔羊的刘询,唯独在这件事上保持了沉默。公卿们有些奇怪,催促他尽快做出决定。一天,这个年轻的皇帝终于下了一道诏书,只是这道诏书让人读来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在贫穷困苦的时候有一把随身的旧剑,曾经是它伴随着我朝朝  相似文献   

14.
陌生的魅力     
在金色的秋日,我踏上北去的列车,望着车窗外晃过的一株株白杨,感到一个人的旅行,的确有些孤独有些寂寞。为了不使旅行变得冗长而乏味,我主动地和躺在对面铺位上的男青年聊起了一些轻松的话题。聊了一会儿,我发觉他外表虽丑,内心却不俗,知识渊博,又很幽默,说到好笑的话题,我们便相视而捧腹。因为陌生,我们都很轻松自如,因为陌生,我们没有必要伪装掩饰自己。  相似文献   

15.
引蛋儿     
正李亚洲五年前从一家职业厨师学校毕业后,凭着全市厨师技艺大赛前三甲的优异成绩被招聘到市政府餐厅工作。虽然有了用武之地,但随着结婚生子等需要花钱的地方增多,他越发感到靠这点儿收入难以支撑生活。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辞掉这份工作,在比较繁华的路段租了一家门店当起了饭店老板。经过半个月的装修和筹备,这家名为“喜客来”的饭店正式开业了。开业那天场面很火爆,但开业之后,每天顾客寥寥,门口的停车场空空如也,生意好不  相似文献   

16.
在由于适应导少致的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对大学新生来说更为普遍,特别是寝室人际关系。由于彼此之间生活习惯的不同和相互误解,致使生活在这一团体中的同学感觉很别扭。有的同学被室友孤立感到很苦恼:“也不知怎么的,可能是我不太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我感到大家开始用讽刺的口吻跟我说话;我若无意间说了哪位同学,大家就一  相似文献   

17.
“曾经我觉得这世界好美,充满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色彩。每一天,我都那么快乐。但是自从离婚以后,我感到一切都变了,周围一片灰蒙蒙,让我的心情也变得压抑了……”妈妈啊!这是那天躺在床上时,您无意间对我说的,是您第一次那么直白地对我说出您心底的感受。是啊,是第一次啊!  相似文献   

18.
基督的香气     
信主很久了。不知何时,我感到里面的灵正在软弱。世俗的荆棘缠累我久久不能挣脱。每次礼拜聚会我都像是在走过场,祷告也显得苍白无力。我该何去何从?我常常这样问自己。然而,一次奇妙的经历又重新坚定了我的信心,使我软弱的灵得以刚强。 那一天,母亲病了。匆忙中我送母亲去了医院。医生说需要检查一下,做个血流变吧。于是,我搀着母亲去找血流变室。由于第一次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谈判确实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调整利益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此,我们想通过对一实例的分析来说明谈判双方利益分布的一种逻辑类型。一顾客到某个体商店买一件连衣裙。卖方要价48元。买方说“太贵了!”转身欲走。卖方连忙说:“你不如穿上试一试,如果合适的话,我可以考虑便宜一些。”买方试完衣服后,卖方又说:“这衣服你穿上太合适了,你说个价吧!”买方思索了半天说:“45元。”卖方爽快地说:“45元,我卖定了!”于是双方以45元达成协议,彼此都很满意。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买卖双方就价格问题,有各自的立场,买方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卖方则相反。在交易中,  相似文献   

20.
市场调研员罗斯·科尔比在电脑上按了“印制”键。经过几个月好几百次的调查研究,几易其稿之后的这份市场调查报告终于及时完成。他想周末去度假好好放松一下。他仔细地将报告校对后就按名单上各部门经理每人发出一份。 然而,当他回到自己的办公桌时,发现老板大发雷霆。科尔比解释说:“我无意中越级行事了。”分发名单是她给我的,我以为只要按她的意图去做就行了,但是她就是因为没有看到我那份最后定稿的市场报告而感到恼火。 科尔比同上司曾有过摩擦。上司专横跋扈,常常把他拼命赶出来的工作压下。然而,这一次科尔比自知犯了严重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