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郭传联 《管子学刊》2014,(2):98-101
师旷是先秦时期著名的盲人音乐家。具有乐师之耳的师旷以精通音律,听觉敏锐而著称,他能够弹琴、鼓瑟,而且演奏技艺高超,对音乐理解深刻;作为辅佐君王身边的重要人物,他又具有智者之耳,依靠听觉能够对未知有一定预见性,且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正"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在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公输子,即鲁班,鲁国巧匠。师旷,晋国乐官之长,著名音乐家。规,圆规;矩,曲尺。六律,古代音乐分声音清浊高下,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合称十二律。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音阶。如果不用曲尺和圆规,即  相似文献   

3.
等我一分钟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老学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4.
杨简在建立起自己的至纯至善完满自得的心本体之后,继而展开了自己的心学工夫论。为此,他首先确立了自己的以"意起"为标准的善恶观。杨简认为"意"是心之起,"意"起则心蔽,心蔽则恶生。既然意起生恶,那么阻止恶产生的方法自然就是"毋意"。而要"毋意",杨简认为只有依靠不借助言辞的直觉。杨简的直觉是指没有任何心理变化,也不需要借助任何中介而直接把握本心的方法。进而,杨简认为直觉"毋意"还只是阻止恶产生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体认至纯至善的心的本体,并与之同一。至此,杨简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终极修养观:明心靠反观,即通过回思反省,达到整全性的复视和体认至纯至善完满自得的心。  相似文献   

5.
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使人体罹患疾病。《论衡·纪妖篇》载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谓:“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①。反之,优美而又合乎韵律的音乐则能使  相似文献   

6.
仁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7.
仁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8.
向世陵 《现代哲学》2017,(2):141-146
宋儒倡导的道统,在元明时期成为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甘泉以"大道为公"批评宋元人的道统观,以此为自己的道统论说留下地盘。从默识之道到随处体认天理,心与事应然后天理现,这是甘泉道统论的理论真谛。道统的传承建立在"心学"的基础上。圣人之学是心学,天理则是千圣传心之要法。他敬象山却不愿接续象山的学脉,因为象山学"独立高处""主内太过",违背了程学内外体用合一的中道。他所认同的,是他自己经由白沙而上接程颢的道统谱系。  相似文献   

9.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10.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11.
正岁月不禁过,一晃,似乎与刘心武先生有十年没见了。在我这儿,一直读他的书和文章,不陌生;但在他那儿,就很难说他是否还记得平凡的我了。谁知一见面,他就十分亲切地说:"咱俩真有十年没见了?你可别吓唬我啊!"我笑,心说心武先生没变,还是那位不摆名人架子的"平民作家"——这年头,"平民作家"不多了,无论是著作等身的大名家,还是刚刚出道的小名家,个个都觉得自己  相似文献   

12.
今本《大易象数钩深图》收录了宋代"图书"派易学家的多幅易图,郑东卿的六十一幅易图也隐于其中。郑氏之学统摄汉宋,以图示易,融理于图,自创图式,推明先天,象、数、理兼而有之。郑东卿以图解易,心理混融,与象、数、体、用合而为一。他讲伏羲至孔子所述作传授之易,既本于图书,又归于执中之道,体现了圣人相传之易道与道统思想的结合,并以圣人之道作为判断异端的标准。他主张六十四归一,由一悟太极,重视太极贯一,伏羲、文王、孔子相传授受的易道又皆备于我。受时代思潮的影响,郑东卿强调"六十四卦皆一理也,一理皆本于吾之一心",将易学与理学相结合,体现了其易学的独特风貌;其理本于心,心与理的混融,预示着学术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学会宽容     
一个人要有肚量和涵量,即宽容别人。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缺乏宽容之心呢?个性小器者。古人云:“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意志拘守一隅。”试想一个人目光短浅、思想狭隘,这也看不惯,那也容不得,到处与人结怨,哪能有“坦荡荡”的胸怀?私欲太高者。古人云:“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多欲是万恶之源。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知道去满足和肯定别人,甚至还把别人当作自己发展途中的“假想敌”,那么他只配做一个“长戚戚”的小人。志短狂傲者。古人云:“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  相似文献   

14.
阿罗频多之《社会进化论》,援引德哲蓝浦列希德之"心理主义"的提示,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象征期、典型期、因袭期和主观期。就其心理性质而言,它们分别是宗教的和性(心)灵的、性(心)灵和伦理的、伦理和经济的、个体之内中"心灵"(自由)的醒觉,最后携全部有机质素向一体性原则回还,这是一从精神异化(下降)再到精神转化(上升)的进程。此四期前三者,似隐对印度之"族姓"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戍陀)、"自性"三德(萨埵性、剌阇性、答摩性)和知识四品级(同一知、同情知、推理知和识感知)。其实,就个体而言,出生皆为"神圣",然一落地他又是一混合有体,而他一生的精神旅程就是要由"多"("无明"或"半明")而返于"一"("明"),由"混"("下心思"和"心思")而澄于"清"("高上心思"和"超心思"),这是他的"天命"。同理,一集体、一民族、一国家亦如此,其非是"心灵"的联合,而本身是一"心灵",一命运。既然也是"循环论",那么,每一时代都会有同样的视景,只是视点的高低不同而已,也就是说,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期,其标志就是学术与文化的自由与繁荣;每一个人也会有自己的主观期,只要他自觉地不懈地变化气质,那么光明自然就会降临。阿氏指出,这"心理主义"之史观的典型,就是远古并后下每一时代的那些"天人师"或"圣人"们发现并实践"心灵"的一生,与人类命运同大。  相似文献   

15.
有一古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是说,害人的心不可以有,但是,防人之心不能没有。害人的心不能有,这是为什么呢?有句歌词唱得好:"算来算去算自己。"这就是说明人害别人、算计别人,到头来还是把  相似文献   

16.
刘欢是一位唱、作俱佳的音乐人,在当代中国流行乐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许多业内、业外人士都十分认可的。刘欢是当代乐坛有着典型意义的一个符号,对他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我们寻找到音乐文化建设的真正"钥匙"。在《中国好歌曲》中并没有刘欢创作的音乐作品,但他节目中所表露出来的对于别人创作的态度,以及他对别人歌曲的改造,都体现着他的音乐创作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民族性与世界性、发扬和推广小众音乐、创作由"心"。  相似文献   

17.
五停心观     
又称五观、五念、五停心、五门禅等,乃小乘所修三贤位之第一位,以五种观法来停息心之五种过失.一、不净观,观想自身他身色身之不净之相以停止贪欲之心,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心,瞋恚心多之人修之.三、缘起观,又称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之理而停  相似文献   

18.
诠释《论语》时,游酢在承袭和发挥程门之学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在本体论上,他既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人间的秩序和原则,又将理看做天地万物的规律和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心性论上,他一方面将"心之未发"视为心之本体,另一方面又将性、善与道联系起来。在修养工夫论上,他提出了正心、安仁、主敬、主忠信和日省的进德路径。其观点对后世学者产生了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涛 《现代哲学》2012,(6):112-116
朱熹在对性之内涵及其与心、情、欲之关系的理解上与荀子相异。朱熹最为指责荀子人性论的一点在于其不能接受荀子将人性设定为恶,他坚持性理本体的善的绝对性,而只承认恶是由后起的气质所引起。在修养论和工夫论方面,朱熹与荀子却有诸多相通之处,他们都强调学习、致知的重要性,并且朱熹认可荀子提出的对"偷则自行"之心的拟制和对"使之则谋"之心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李文烛《悟真篇直注》丹道药物理论之特色在于其对药物性质与采药时机的论述。李氏认为"晦前朔后、每月之首尾"为"一阳之气萌动之机",主张在晦前朔后采取真铅真汞(先天大药)。他认为日月交会前后所生起(或采取)之真铅真汞实质即是"一念不起之清净心"。将此真铅真汞,送入玄珠,即名炼丹。书中玄珠又是清净心(心华)的代称。因此,所谓"真铅真汞,送入玄珠",本质上即是"以心炼心"。修真者在晦前朔后,于身内静守一念不起之清净心,于身外按期采取彼家之清净心,以彼家未生之心,炼吾身未死之心,心华凝结,即得涅槃妙心,便为出世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