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夜听虫鸣     
正张潮《幽梦影》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耳。"在蟋蟀的浅唱低吟中,故园清秋如一位曼妙女子,涉水而来,步步生莲,眉目含情。清凉夜晚,墙角下、草丛中、瓦砾里,许多杂糅的声音,远远近近地钻入耳中。有蟋蟀的、金铃子的、蝈蝈的,还有纺织娘的。时而急促,如流畅的江南丝竹;时而婉转,如幽怨的二胡曲。蟋蟀古称寒虫,俗称"蛐蛐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商人朋友一起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忽然,他停住了脚步。好像听到了什么。“怎么啦?”他的商人朋友问他。昆虫学家惊喜地叫了起来:“听到了吗?一只蟋蟀在鸣叫,而且绝对是一只上品的大蟋蟀。”商人朋友很费劲地侧着耳朵听了好久,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什么也没听到!”“你等着。”  相似文献   

3.
等主再来     
思人生忙忙碌碌是为何,想世界敬主爱人有几多?看红尘多少花天酒地人堕落,  相似文献   

4.
正禅宗有个词叫“体露金风”,这四个字真有诗意。秋风乍起,一叶铿然,不必瞧日历便知道时令的变迁。古人不住有冷暖气调节的公寓房,肌体与自然没有隔绝,所以能从星月风露和动植物的变化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意志和气息。春江水暖鸭先知,人看到鸭儿自在凫水,便也探知了春的消息。秋天呢,“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发现原本在野外蹦跶的蟋蟀迁到屋里来了,就晓得一年已到岁暮。蟋蟀,又名促织、寒蛩,在古典诗词中,它是深秋最具代表性的昆虫。白居易“野秋鸣蟋蟀,  相似文献   

5.
<正>基督宗教源于东方,在希腊、罗马的历史处境中发展成普世性的宗教。在四次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几多相遇、可曾相知"的尴尬后,基督宗教能否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与中国已有的儒、释、道一起,绽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依靠当今教会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努力。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基督教神学的本色化与处境化,包括探索发展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依靠     
朋友,你可知道,什么是你的依靠?也许你会想:我有强壮的身体,我有健全的头脑;如果再下功夫,就会平步青云,荣登高位,成为富豪。是啊!我也这样想过,也曾为此付出辛劳。但,有权有势就可靠?你看,世上,几多野心勃勃的风云人物;竟相角逐,尔沉我浮。他们所思,无非据夭下为己有,他们所欲,无非把一切都捞到,一生一世就这么没完没了!难道,权力地位在人生中就那么重要?请把目光移向小草。你看,在路边,它随着清风舞蹈;在河沿,它伴着流水欢笑;在田野,它陪着禾苗长高;在山坳,它和着树上的知了。它一头扎进土里,吮吸着大地的乳汁,沐浴着阳光雨露,根深叶茂。…  相似文献   

7.
正一位印第安人和他的朋友,在美国纽约繁华的曼哈顿散步。周遭鼎沸嘈杂,可是,印第安人说听见了蟋蟀的叫声。朋友摇头不信,认为这是幻觉。印第安人径直走到一处花坛。在草木之下,他的朋友,惊讶地看到了正在鸣叫的一只蟋蟀。自然的声音,最为印第安人在意,它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因此众声喧哗中,印第安人能发现一只蟋蟀,而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们,只听见人声车声。在我居住的小区,一位母亲靠听觉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爱的红房子,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课余生活中最具诱惑力的一道风景线:几多红色、蓝色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几多浪漫温馨的情调从这里流溢……相聚的兴奋,有缘千里来相会,离别的苦楚,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一过程中,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啊。然而,如今大学的学子们对爱情的功课究竟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他们爱的温度计是怎样随着大学时光的流逝而高低起伏  相似文献   

9.
清夜听虫鸣     
正张潮《幽梦影》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也。"在蟋蟀的浅唱低吟中,故园清秋如一位曼妙女子,涉水而来,步步生莲,眉目含情。清凉的夜晚,墙角下、草丛中、瓦砾里,许多杂糅的声音,远远近近地钻入耳中。有蟋蟀的、金铃子的、蝈蝈的,还有纺织娘的。时而急促,如流畅的江南丝竹;时而婉转,如幽怨的二胡曲。  相似文献   

10.
等你,在桥头     
烛光,似红艳的心,坐落在洁白的荷花里,鲜活地跳荡。荷花红了,脸红了,红的还有寂寞的桥。寂寞如桥,也在虔诚地等。我们不是说好了吗?一支红烛,就是我们喜庆的见证,就是我们温暖的家。你会回来,循着红艳艳的烛光,回来。我在等,烛光也在等。桥下,荷已几重枯;桥上,烛已几回艳;天上,月已几番寒;人间,草已几多青。可你在哪儿呢?我在等你呀,等你的魂,跟我一起——回家!  相似文献   

11.
她不是真的小蜜蜂,他也不是真的小蟋蟀。但他们是真的生命。他们为自己的真实身份痛苦,他们给自己起这样的名字表明他们希望转世当蜜蜂和蟋蟀。小蜜蜂和小蟋蟀是一个小时之前认识的,同病相怜使他们立即成为朋友。  相似文献   

12.
正"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么哥,笑煞人也么哥,梦中又说人间梦。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么哥,望不见也么哥,绿窗空对花深处"。这首《叨叨令》曲是元代文学家吴文质所作,叹来叹去还是文人骚客对浮世若梦的哀怨。可不是吗?好好的一个泱泱大国和皇帝宗室,让金人"连锅端了"!这样的凄惨境遇,不解释成恍若做梦又能怎样?古今几多醉生梦死,  相似文献   

13.
蟋蟀的鸣叫曾勾起台湾诗人余光中对故乡的思念,也曾搅动大陆诗人流沙河汹涌的诗情。在诗人笔下,蟋蟀已被赋予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4.
圣夜赞     
圣夜,悄然临回……人 生生息息历史长河几多沧桑几多苦涩无奈的逃逸不去的濡沫浮沉多少世纪忽尔  相似文献   

15.
正黄瓜黄瓜为何叫黄瓜?它长得一身翠绿,与"黄"实在不搭边。据《植物名实图考》,黄瓜刚摘下来时因全身多棱多小刺,名"刺瓜"。又因它是在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又叫"胡瓜"。后为避讳改"胡瓜"为"黄瓜"。为何改名"黄瓜"不叫"红瓜""绿瓜"呢?因它老熟后会通体变黄,成为黄色的瓜,于是叫黄瓜。可惜它这时已经老了,  相似文献   

16.
与祖国同行     
岁月如歌!我们的祖国即将迎来六十年华诞。光辉岁月,几多欣喜,几多感慨!中国天主教在这六十年中,几多起伏,几多变幻。六十年来,在爱国神长教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天主教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牧灵福传事业取得较大发展,教会生活焕然一新,教会与社会各界和谐相处,爱国爱教的和谐神学思想已深深融入祖国文化血脉之中。抚今追昔,回顾中国天主教与新中国共同前进的历程,我们由衷感谢党和政府有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感谢圣母玛利亚对中国教会的眷顾,感谢天主圣神对中国教会的指引!  相似文献   

17.
浪花与大海     
一朵晶莹的小浪花,在海面上跳来跳去,它已经经历了许多,直到有一天,它看见跳出大海,飞溅在岩石上,被摔得粉碎而消失的浪花……一朵浪花问它:"你为什么这样忧伤,这样惧怕?"小浪花说:"难道我们也会像这样永远地消失掉吗?……"另一朵浪花告诉它:"不要忧伤,不要惧怕!你不明白吗?你是大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弟子规》的第一部分"入则孝",它用什么开篇呢?是"父母呼,应勿缓"。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句式呢?大家细细琢磨,里面充满着奥秘。"父母呼,应勿缓",它用"呼"和"应"来开篇。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由什么开篇的呢?请问,小孩子刚生下来,是先吸了一口气呢,还是先呼了一口气?答案在一个词里面,呼吸。先呼一口气,再吸一口气。所以,《弟子规》开始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跟生命刚一开始的这个"呼"是同一  相似文献   

19.
一、“场所”的形成1 92 6年 ,即西田几多郎 (1 870— 1 945年 )从京都大学退休前两年 ,他发表了题为《场所》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于研究西田哲学的发展过程来说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篇论文出版之后 ,左右田喜一郎从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对它进行了评述 ,认为它“进一步加深了  相似文献   

20.
座位     
正云和月迈着沉沉的步子从小区走到路边截停一辆的士。月习惯地坐上副驾位,云坐在后排。"去恩延路民政局。"云说。路上,云和月都没有说话,显得心事重重。结婚8年,儿子7岁刚入学,小女儿才4岁。让两人始料不及的是闹到离婚这地步。那晚,月想了许久,说,我们分开吧。云没有想象中的暴怒质问,平静而又淡淡地说,想好了?外边有人吗?在云眼里妻子漂亮又能干。"没有!我做人有底线,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