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学界论述元代后期散曲大家张可久,莫不以“雅”形容其散曲的风格,而这种“雅”又与他运用宋词手法写曲有关。如任讷《散曲概论·派别》说“其曲之十之八九为雅丽一派,……总嫌参用词法过多。”邓绍基《元代文学史》说:“他的散曲运用诗词手法,讲究含蓄蕴藉,且多熔炼诗词名句,形  相似文献   

2.
明代造园家计成主张造园以曲折委婉为美。曲中有直,直中含曲,曲直自如是中国园林的造园法则。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深奥曲折,生出幻境"的审美效果。曲径通幽、曲廊风荷、洞曲藏岩、柳阴路曲等审美意象为中国园林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曲"形态取法乎道,道法自然,它源自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以曲为美的审美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人含蓄隽永的性格以及中庸思想,中国园林之"曲"乃暗含着命运之"曲","曲则达"是古人从历史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人们对"曲"形态的欣赏是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叙事》篇中说过:“章句之言,有晦有显。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言外.”在他看来,文章有的隐曲蕴藏,有的直显外露.文章有“晦”“显”之分,就要求写文章的人既要学会用“露”笔,又要学会用“藏”笔.“露”笔鲜明磊落,直言无余,给人明快之感.“藏”笔含蓄内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颇多余味。写作中,是用“露笔”还是用“藏笔”,这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而美术则是一种词之虽显但未尽其意的一种文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可以直观表达的艺术形式,画作表现情愫、传递情感的方式与手段是含而不露,品而隐显的。对此,我不妨以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关于词的内蕴姑且做一些阐述,记得其中曾言:"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严,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如果说,词以意蕴绵长取胜,那么画作则更是应以取意为上,  相似文献   

5.
邓灵勇 《天风》2004,(6):40-41
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都要爱他!耶和华保护诚实人,足足报应行事骄傲的人。(诗31:23)暇余偶读"杜甫待客"和"石崇高客"两则小故事。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草堂里接待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可是杜甫的妻子好不为难,家中仅有两粒鸡蛋、一棵葱。私下告之杜甫,不料杜甫竟若无其事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似文献   

6.
诗(以下包含词、曲)中有画,是诗论中众所周知的话题。但诗中有戏,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所谓诗中有戏,即通过一首诗的动作性语言等所表现出来的短小的矛盾冲突,再现生活的形象,以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如有人把杜牧的《清明》诗点化成一段情趣盎然的戏剧小品:  相似文献   

7.
张存信 《天风》2016,(6):54-55
正常听一些人说“愿上帝祝福你”,也常看到一些教会印发的传福音文字材料中写着这样的话,甚至有些中文译本圣经亦如此翻译。我认为这有些欠妥,故对照《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及中文译本和合版圣经,对“赐福”与“祝福”词意进行辨析、分析研究经文翻译及解析相关经文。一、“赐福”与“祝福”词意辨析虽“赐福”与“祝福”二词,在原文希伯来文中为同一词,即“barak”,在英文中亦为同一词,即“bless”,但在汉语中却有显  相似文献   

8.
《周南·樛木》一诗有两个关键词: 一为"樛木",一为"君子"。二词的解说,与整首诗义关联密切。无论"樛木"还是"君子",现代诗学背景下所作说解与古典诗学背景下之说解均相去甚远。对待传统说解的态度,不能简单斥为 "好笑"或 "附会",而应当审慎地理会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思想内涵,方有可能真正理解《诗》义,并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术传统的接续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字摩诘,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年),一说长安元年(701年),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官至汾州司马,迁居于浦(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他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千百年来脍灸人口。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为传诵不衰的名篇。王维才华卓异,他不仅写下诸多绝妙的诗句,还善于属文、作画,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诗》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诗》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易笺诗",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易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诗》,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诗》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诗》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诗》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院子     
正有个朋友写了一首诗,叫《如果,有个院子》。他在诗的左边种了几株蔷薇,右边栽了两棵芭蕉,中间留一条小径, "看阳光和风在这里停留、拐弯/像亲人从远方归来"。他说有个院子,是为了给他"寂静之美/和它虚度"。"虚度"这个词打动了我。炊具在厨房,饭桌在餐厅,接待客人在客厅。书在书房,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评,佳作如林,但亦间有仅以形式逻辑眼界评诗,点金成铁,大煞风景的。 六朝梁代文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句云:“蝉嗓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生机活泼,诗味颇浓。宋人王安石虽写出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佳句,但对王籍的“鸟鸣山更幽”却大不以为然,他在《老树》一诗中批评说:“古诗鸟鸣山更幽,我意不若鸣声收。”在王安石看来,“鸟鸣”则不是“山幽”,“山幽”则不能“鸟鸣”,二者绝不可以并存。安石晚年退居南京,有《钟山即事》一诗,末两句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竟直改王籍诗句,静则静矣,但静得死寂,了无生气。同时代文人黄庭坚曾嘲笑说:“此点金成铁手也。”  相似文献   

13.
“爱情”词源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爱情”一词溯源 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爱情的涵义,古今汉语语源工具书会令人失望,因为“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及其源流我们查不到。 清康熙帝敕撰的《佩文韵府》收有“情爱”词条,却没有爱情一词。《辞源》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收有“爱情”词条,却没有语源例句。《辞源》1980年修订版则干脆不收爱情一词,更遗憾的是,洋洋六千万字的《中华大辞典》也未指明“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六情”说和“七情” 说,其“情” 之一种就是“爱”,“爱情” 一词当有其语素结合的条件。此外,孔子、孟子在讲  相似文献   

14.
夏言(1482-1548),字公瑾,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朝以议礼受帝赏识,嘉靖十年(1531)官升至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擢升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居首辅,后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最终为严嵩所构,卒坐弃市.隆庆初,追复原官,谥文愍. 夏言一生著述颇丰,且包括诗、词、文等文体.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二云:"夏言《桂洲集》五十卷,又《赐闲堂集》十卷,又《应制集》四卷,又《桂洲词》一卷."[1]卷三十二又记载:"夏言《桂洲词》一卷."[2]不仅如此,由于他曾任嘉靖朝首辅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从刊刻之始就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明清时期,相较其它文体,人们对夏言词作的研究最多,也最深入.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7)
正引言《法显传》中,开篇即言"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阙"~([1]),标明其西行求法之目的。至于其回国后所译经典影响深远,其中《大般泥洹经》中的佛性说,更对当时思潮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汤用彤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评价说:"开中国佛理之一派,至为重要。"法显求法本来目的,乃为律藏残阙,求补律藏,共携带回国三部律典,分别是《摩诃僧癨律》(以下简称僧癨律)、《萨婆多众律抄》、《弥沙塞五分律》(以下简称五分律)~([2]),他为何会选择翻  相似文献   

16.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体现出尊盛唐而抑晚唐的强烈倾向,但在实际选诗时他却选取晚唐诗篇多过盛唐诗篇,使得《瀛奎律髓》中的诗论主张与选诗实际之间发生错位。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于韩■、吴融、杜牧等一部分晚唐人的诗歌自为翘楚,"不全似晚唐";二是在于晚唐诗虽格卑却不乏佳句,方回常常因句存诗;三是在于方回将杜甫尊为"律诗之祖",而由晚唐姚合、贾岛等人入手来学习杜甫是一条切实的学杜门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回秉承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选诗观,既看到了晚唐诗"格卑"的一面,也看到了晚唐诗有"细润""工整"等可取之处。同时,他希望能以晚唐之"细润"济江西之"粗抹",从而达到纠正江西缺失、重振江西旗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说而不说,不说而说”的说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李商隐《赠歌妓》第二首:‘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赵汝(艹光)《如梦令》:‘归未!归未!好个瘦人天气!’;此又直言消瘦,不假物示意者,则以李清照《凤凰台上忆以箫》:‘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最为警拔。盖‘独自多’与‘归未’点明‘瘦’之故;李词不言‘瘦’之缘由,而言‘病酒’、‘悲秋’皆非‘瘦’之缘由,如禅宗所谓无‘表言’而只‘遮言’,名学推理所谓‘排除法’(method of difference),以二非逼出一是来,却又不明道是何,说而不说,不说  相似文献   

18.
说“言”     
正读《韩非子》,里面涉及"言"的话题,很有意思。"言无端末,辩无所验者,此言之责也;以不言避责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责也。"依照韩非子的意思,"言"有"言"的错,"不言"也有"不言"的错,真是叫人左右为难呀!但细细分析韩非子的话,觉得他说得还真有道理。"言"之罪,在胡说八道,没有事实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导言:"物化"释义"物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在《庄子》中只出现过三次,分别存于《齐物论》、《天道》、《刻意》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经书变成历史研究的材料,经学作为传统的价值体系也随之被历史化。在经学到现代史学的转向中,蒙文通开创的"儒史相资"研究范式,既彰显了现代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又保存了经学自身固有的价值,尤为值得重视。"儒史相资"的说法出自蒙文通《儒学五论·自序》:"传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盖推本历史之经验,撰为应物之良规。《诗》、《书》六艺之文,先代之成宪也,删之定之,以诵以说。于后言之,则史也固资乎儒。于始言之,则儒也亦资乎史。世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