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棋悟     
下中国象棋,无论在厅堂还是市井都是件快事。"啪"移动棋子,随即一声"将",那是何等豪爽!弈棋不只是棋盘上的较量,功夫则在棋外。民间曾有"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之类的说法。弈棋作为一项智力活动,魅力十足。其实,玩棋也是一种心态,下棋交友,情投意合的对垒营造出一种氛围乃至一种心境。宋代赵师秀《约客》一诗写道"有约不来过夜  相似文献   

2.
下满的围棋     
正公园里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感到不耐烦。第一位老人说:"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们在下棋?我们一招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了,你们知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旁边的老人起哄:"拿自己比林海峰?"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何况,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死路。一步一步塞满,等到围棋下满了,棋就死了,要撤棋盘了。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中国象棋领域内的专长效应及象棋专长的知觉编码优势,研究采用中国象棋棋局为实验材料,对比了经验棋手和新手在观看象棋棋局时视觉搜索、变化觉察和对棋盘的记忆。实验1呈现真实棋局和随机棋局,要求被试观看5秒后复盘,结果发现经验棋手的复盘正确率高于新手;经验棋手注视棋盘的眼跳幅度和瞳孔直径更大;经验棋手更多注视棋子间而不是棋子本身。实验2采用移动窗口范式控制了观看棋盘时视野大小,结果发现经验棋手在副中央凹呈现时复盘正确率更高,而新手不受视野大小的影响。实验3采用闪烁范式要求棋手觉察变化的棋子,结果发现经验棋手的觉察速度和正确率都优于新手;而且经验棋手在报告变化前就利用中央凹和副中央凹注视到了变化的棋子。结论认为: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类似,也存在专长的知觉编码优势效应;经验棋手不仅对棋盘记忆更好,而且可以利用存贮的组块和长期练习经验选择性加工棋盘结构信息,利用副中央凹提取信息,具有更大的知觉广度。研究为象棋专家可以利用副中央凹加工棋盘及具有更强的知觉编码能力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她很小的时候,哥哥从英国留学回来,带回一盘黑白相衬的棋子,玻璃制成,玲珑剔透,甚是好看。她记住了那个好听的名字:西洋棋。哥哥和父亲下棋的时候,她就在旁边转悠着,父亲见状,便教她认棋子,演练王、后、车、象、马、兵的行走规则。  相似文献   

5.
人生与棋局     
人不能没有闲情,这是人生的一种精神调剂。如我,平日闲暇时总爱下棋,不是围棋、跳棋,是象棋。  相似文献   

6.
寻凉记     
正阳光灿烂,似乎此时并不讨喜,时时处处都要躲避。日出东方,沿着东边走;日移西方,顺着西边行。老家的三株老槐树下,是村人乘凉消遣的据点。若不赶早,树下几盘石碾石磨、几块石桌石凳定会被早早抢占。微风吹拂,树叶飘摇,男女老少围聚树下,兴致高昂地打牌、下棋、闲聊、斗嘴,或默不作声地纳鞋底、做  相似文献   

7.
世局与棋局     
人生一局棋.酸咸苦辣甜,俱昧其中.懂得棋理的人易晓世理,通晓世理的人宜于下棋.棋局本来源于世局,世局也不妨作棋局看.世理与棋理相通.棋可分为文棋和武棋.人也可分为文人和武人.武棋以“吃”字当头,剑拔驽张.象棋、军棋属于武棋,围棋属于文棋.我喜欢下棋,常常以不吃对方一子而胜为下棋的最高理想.大有兵书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的境界.我年轻的喜欢下象棋,现在更喜欢围棋.围棋不象象棋,取胜离不开吃子.当然,文棋、武棋之分也只能是相对的.文棋可以武下,武棋也可以文下.君不见很多俗手一下起围棋就想置对方于死地,为了一子常杀得天昏地暗,一条龙从一角到另一角.逃者只恨棋盘太小,追者誓不罢休.我不喜欢这样的棋手.因为他们还欠晓棋理.如果他们也这样做人,那就不通世理.  相似文献   

8.
围棋中的人生大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棋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和中国象棋一样都蕴涵着很深的智慧。象棋讲究的是实战,厮杀得痛快淋漓。围棋则含蓄很多,吃掉对方一个子对输赢并没有影响,有时是对方为了取胜故意送给你吃的,围棋讲究的是最后的胜利。所以象棋很像儒家追求的治国平天下的具体谋略,或者兵家的实战计谋;而围棋则像道家,追求无为,但目的是无不为——最后的胜利。下棋多了,对围棋的体会也很多,特别是和人生和事业对比,更是让人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9.
棋联拾萃     
正笔者自小就有两大爱好,一是舞文弄墨,一是钟情象棋。时下虽然已成为老翁,但在爬格子累了后,还是要到大街旁去"激战一番"的。虽然棋艺不精,但也是其乐融融。作为一个象棋爱好者,笔者在经常下棋的同时,还保存了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留下的情趣盎然的棋联,现把搜集到的数副棋联抄录如下,与读者共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与黄庭坚  相似文献   

10.
学由瓜得     
正古时有一位先生,学问高明,弟子众多。有一天,先生在园中散步,倦了,就坐在一株无花果树下乘凉。偶一回头,见地上种着西瓜,那斗大的瓜,却生在又细又软的藤上。看那无花果树,树身极粗,所结的果子却极小。那先生看了西瓜,又看了无花果,心里忽然起了个念头,想道:据我的意思,造物主应该把西瓜结  相似文献   

11.
围棋和象棋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瑰宝。下棋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丰富想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情趣高雅的文娱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弈棋是双方智与谋的一种竞赛。高手对弈,不但是棋艺的对垒,也是思想、意志的较量。棋  相似文献   

12.
幸福的样子     
正日头皱巴巴的,像一只褪色的皮球,滚落在垭口。富翁早年在农村,生活贫苦,后来南下进城,摸爬滚打大半辈子,终于在大都市挣得如山的财富。衣食无忧之后的富翁,却没有了幸福的感觉,整天心里空落落的。看着富翁天天紧蹙的眉头,秘书有些担心。有一天,秘书驱车把富翁送到一座深山里散心,希望富翁能把心里丢失的东西找回来。富翁抽烟,虽然家人劝他戒了,城里很多场合也禁烟,但他  相似文献   

13.
必察     
正身边总有人成为众矢之的,提起他来人人厌恶。另有一些,人人都说好,愿意和他在一起。对于这种现象,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察,是个中性词。观察一下的意思。这句话可以如此理解:既然众人都厌恶他,就要分析分析他为何这么让人讨厌。众人都说他好,那就分析为什么都说他  相似文献   

14.
三棋是说围棋、象棋、麻将。说围棋、象棋是民族智慧创造的结晶,尚无可厚非。但是着一提到麻将,人们自然而想地就与赌博联系起来,对之则有些不屑一顾了。如今虽府将之风日盛,君子和小人皆有搓麻之瘾。然而在人们的骨子里,总把围象两棋视为高雅地修身养性之妙物,麻将则成了常有君子玩之又耻之,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市井小人的偷鸡摸狗之玩物。麻将好也罢坏也罢,历肘百年而不衰.足以见其顽强的生命力。仅凭这一点就不能等闲视之。围棋,有人说它最初是一种天文工具,棋盘为天,棋子为星.即“仰则现象于天。”玩过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的…  相似文献   

15.
一件蓝裙子     
何留中 《天风》2011,(1):53-53
文阳老师来到偏僻的小镇支教,上课第一天,她发现这里的孩子大多脏兮兮的,尤其一个七八岁的女孩,长得倒是清秀,而身上那股酸不溜溜的味,让她心里难受。文老师耐心地为小女孩洗脸,除净了污垢,小女孩露出清秀的面容。文老师想找女孩的家长谈谈,她猜想那家长一定是为养家糊口奔波忙碌,每天无暇照顾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和她的父母而不伤他们的自尊心呢?文老师一直在心中惦念。  相似文献   

16.
莉娜  渊声 《天风》2011,(2):64-64
问:春节是传统节日,有不少传统习俗需要遵守。我们家只有我一个人信基督,其他人都没有信主,而且婆婆还有点迷信。往年每每为是否遵守传统习俗的事上,我与他们有不同看法,甚至与丈夫闹得不快。现在要过年了,我心里又开始担心,我的春节怎么过?  相似文献   

17.
正去公园溜弯,看见一个老人家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晒太阳。别人问她:"您老今年高寿了?"她笑,说:"不记得了。年龄就是个数字,天天记在心上怪累的,闲着还不如看看花。你看那棵树,年年夏天都开满一树的花,可香了。"老人家鹤发童颜,眼睛里闪着笑意。我顺着她手指着的方向看过去,不远处有一棵老槐树,  相似文献   

18.
真平安     
董国范 《天风》1997,(11):11-11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罗15:13) 什么是真平安?有了耶稣就有了平安,主在心里才是真平安。就如海上刮起12级台风,乌云翻滚,恶浪滔天,可是,海的深处却若无其事,照样安静,那狂飙根本无法侵袭它。诚然,内里的平安才是真平安。神愿因着我们的信,将真平安充满我们的内心。 反之,有隐患的地方(也常是内在的)。  相似文献   

19.
真平安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罗15:13) 什么是真平安?有了耶稣就有了平安,主在心里才是真平安。就如海上刮起12级台风,乌云翻滚,恶浪滔天,可是,海的深处却若无其事,照样安静,那狂飙根本无法侵袭它。诚然,内里的平安才是真平安。神愿因着我们的信,将真平安充满我们的内心。 反之,有隐患的地方(也常是内在的),虽然表面上平安  相似文献   

20.
美国老人哈里·莱伯曼74岁退休后,6年里经常去一所老人俱乐部下棋,消磨晚年时光。一天他又去下棋时,女办事员告诉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陪他下棋了。看到老人一副失望万分的样子,热情的办事员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圈,还可以试画几下。老人听了哈哈大笑:“你说什么,让我作画?我从来没有摸过画笔。”“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您会觉得很有意思呢!”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莱伯曼来到了画室……那一年,莱伯曼80岁,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回忆起这件事时,老人感慨地说:“这位女办事员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从那以后,我每天去画室。她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