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想看着你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在外人眼里,穿上那身洁白的衣服,我们这些做医生的就成了最美丽动人的天使,手中握有病人的生死大权。可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她的身边,强颜欢笑地安慰着她,就只能偷偷躲到一个母亲看不到的角落抹眼泪。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2.
朱贵金 《天风》2002,(4):8-8
圣经中提到六个马利亚:(1)耶稣的母亲马利亚;(2)小雅各的母亲马利亚;(3)抹大拉的马利亚;(4)伯大尼的马利亚;(5)马可的母亲马利亚;(6)罗马的信徒马利亚;本段记载的足抹大拉的马利亚在七日的第一日寻见主的经历。 1、渴慕的心这位马利亚曾经有七个鬼附在她身上,忍受了  相似文献   

3.
袋里的父爱     
正母亲去世后,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  相似文献   

4.
正成家立业之后,越发懂得了作为母亲的不容易,所以这几年,但凡出去旅游我都带着母亲,我想让她看看外面的风土人情,想让她尝尝各地的美食。可是上一辈的人,是不喜欢外食的,不是嫌贵就是吃不惯。母亲更喜欢亲自张罗一桌菜,把我们招呼在一起,看着我们大快朵颐。母亲的厨艺是真的好,她了解我们的喜好,每个人都能吃到最爱吃的菜肴。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建议出去吃,也让母亲轻松一下,母亲却坚决反对:"外面的不卫生,还贵得要命,不去不去,我给你们做好吃的。"  相似文献   

5.
怀念母亲     
王康霞 《天风》2018,(8):52-52
母亲离我而去已整整五年了。这五年里我经常梦见自己背着母亲,四处求医却总找不着医生,每每惊醒,都感到无限的悲伤和心酸。母亲一生勤恳、乐观、坚强,总爱笑对人生。父亲走得早,我们兄弟姐妹是母亲一手拉扯大的,在我的记忆里她除了忙碌还是忙碌。母亲是个有意志力的人。她很年轻时,是我们镇上出了名的"爱掷骰子"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家庭日益贫困。  相似文献   

6.
暗香浮动     
叶予之 《天风》2005,(2):43-43
也许是老父亲把水仙花莳弄得迟了,窗外一枝红艳艳的茶花已傲然怒放,但水仙花却才娇羞地陆续绽开。 母亲在世时,每年,她会让水仙花在新春佳节适时地开放。用红丝线把枝叶圈住,端放在厅堂她兼做书桌的案几上,和她每天必看的圣经、赞美诗歌在一起。一进厅堂,走近母亲的这一隅,使人仿佛置身于圣宁晴舒又呈祥的一方天空下。小辈亲人会情不自禁地在花端旁深纳轻吁,又会捧起圣经,翻至母亲同样同红丝线夹住的篇章看起来。 今年,母亲已安息主怀。我把这盆迟开的水仙花依然安放在老地方。一抹花香漾漫开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风筝     
正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  相似文献   

8.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的一天,她正在准备期末考试,母亲又是彻夜未归,第二天一早,父亲便带着她去歌舞厅找她母亲,歌舞厅的服务员告诉他们,她母亲半夜已经和一个外地男人走了,是去了那个男人的家乡。母亲走时什么话都有没留下,得知母亲私奔,父亲像发了疯一样,带着敏娟,几乎找遍了全市所有的火车站、码头、歌舞厅和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9.
她的美,不在外貌,不在服饰,而在她那里外通明透亮的心。 在我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财贸学校校园里,随时会听说:她,把孤儿看成孩子。在贫困的学生中,这样流传着:她,是我们特困生的母亲。 那一年秋天,有一位来自雷公山上、母亲早逝的极贫困生,只能用自己的献血金  相似文献   

10.
8岁的莉莉因为接受头皮手术,剃去了一片头发,因而肯求父母不要让她去上学。她说:“我这样子很难看,同学们会笑我的。”可是父母坚决要求她到学校去。她的母亲说:“要是同学们笑你,别理他们好了。”这位母亲以为解决这样的小问题,用这个传统方法一定对付得来。谁知,莉莉为了避免同学们的嘲笑,悄悄地从学校里溜了出来,哭着回到了家里。 大多数做父母的人见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两年前那个此生难忘的清晨,大哥打电话说:咱娘走了。没能够见母亲最后一面,成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在逢年过节时,在路过蛋糕店时,在偶遇街头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时,总是不经意地被碰触到,疼,无以复加。母亲驾鹤西去后,在母亲患病期间去看望过她的亲朋好友,不时跟我提起,母亲叮嘱过他们,母亲说:"她做事太拼命了,你们要提醒她,有一个好身体强过攒十座金山。"母亲的牵挂和朋友们的嘱托,其用心之苦句句入心。然而,  相似文献   

12.
时间过得真快。母亲离别我已经整整一百天了。2008年2月18日,是我一生中最哀伤的时刻,也是最难忘的日子。傍晚18时15分,母亲走了,离我而去了,她是在恋恋不舍中,轻盈的走了,我知道母亲走得虽然急切,尽管难舍人世。但经历坎坷的一生铸就的刚强会令母亲从容而去。母亲为什么会走得那么快?因为母亲已近80岁了。天主看她在世上立了不少功劳,已经很累了。所以召叫她到天堂上去和他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13.
李晶 《天风》2014,(11):14-15
十一月,是怀念及感恩的时间。说起感恩,话题可以不断,拾起的记忆总是闪烁着最美好的回忆。感恩父母、感恩上帝……时光荏苒,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品尝幸福。 我们对父母感恩,因父母的恩情犹如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我常常和母亲一起用小车往家里推粮食,母亲总是让我拿农具等轻省东西前面走,她自己在后面推着沉重的车子,到家后听着那粗重的喘息声一直持续十几分钟,这永远抹不掉的回忆让我心痛。在母亲羽翼下的日子有多么温暖,长大了才切身地体会到。如今日子好了,陪母亲的日子却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4.
正每次去幼儿园接闺女,她总是恋恋不舍,非要玩到广播里老师亲切地"请"小朋友们离开。"幼儿园里有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很开心。"看我有些不悦,她给我一合理的解释。"家里没有朋友吗?"我充满希冀地提示她。"没有。"简短的回答,让我这个做母亲的玻璃心碎了一地。记得她刚上幼儿园时,天天闹情绪不想去。每次上学,她都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训诲     
赵德云 《天风》2014,(6):19-19
<正>母亲的一生是艰辛付出的一生,是博爱的一生,是敬虔的一生。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子女,父亲早逝,家中的重担全落在母亲肩上。二十世纪50至60年代,当时我家主要靠着母亲和大姐挣工分,生活拮据,时常不能饱腹,母亲还拿家中一些食物周济比我们更困难的人。尽管日子很苦,但母亲靠耶和华神刚强喜乐。每次母亲被烙煎饼时冒出的烟熏落眼泪,她都是笑着去擦。母亲时常对我们说:"有笑就不是穷人。"是的,我们靠着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村庄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开。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她对这个村庄充满好奇,从村庄东边掠过的凉风让母亲神清气爽,而道路两旁盛开的野菊花,则让年轻的母亲欢喜不已。但很快,贫穷而闭塞的村庄  相似文献   

17.
是谁走远了     
正好不容易休假回家,刚吃饱饭还没来得及把小肚子抹平,母亲突然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记得你初中班主任的孩子吗?那个高考比你高两分的。"我不搭理她,"她现在在河海大学啦,学法律的。"语气有点酸。然后又不甘心地问了一句"河海大学的  相似文献   

18.
亲情与福传     
主日天,一陌生人,由一教友陪伴着来会见神父。请神父有时间去给她卧病在床多年的母亲,施行圣事并送圣体。但是她本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接受信仰。我答应她主日天之后哪天都可以去。这天,她开车来,我们一个教友同车去了。进屋一看,一位老人有气无力的卧在床上。经过和病人进行简单沟通和交流后,即刻开始病人付油,送圣体的圣事。自始至终,这  相似文献   

19.
余江 《天风》2005,(8):26-27
在犹太人看来,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被镇压了,他埋葬在坟墓里,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没有人再敢提起他,没有人再去追随他,更没有人会去爱幕他。然而,马利亚依旧深深地爱着耶稣,冒着风险寻找主的身体——主耶稣复活以后,首先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她的名字因而被载入经卷,为后人所传颂。教会每年定7月22日作为纪念抹大拉马利亚的日子。这一原本名不经传的女子竟然赢得如此的光荣,值得我们思想与效法。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佛缘     
缘于母亲的信佛 ,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出生在五十年代 ,生长在六七十年代 ,当时农村极度贫困 ,温饱尚难解决 ,更无文化生活可言 ,因此 ,母亲所有的佛事活动 ,便成为家庭一道热闹的景观 ,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兴奋点。母亲与佛的结缘 ,最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外婆的影响 ,二是生活的艰辛。外婆是最初的老师。母亲是长女 ,善良的外婆除了对他进行“三从四德”儒家思想教育外 ,更处处用佛教行因报果的观念影响她。外婆也是佛教徒 ,小时候母亲常常向我们谈起外婆。有时她也谈起我那早逝的祖母 ,但在母亲的心里 ,外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