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推荐     
《天风》2017,(4)
正《更美的耶稣基督——希伯来书释义》林文恩著编码:0203067-J018《希伯来书》既是一部神学著作,也是一本牧者手册;既有严谨的神学论证,也有殷切的牧者劝勉。《希伯来书》像一个丰富的属灵宝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去努力挖掘。本书是林文思老师根据自己多年在金陵协和神学院教授"希伯来书"一  相似文献   

2.
汪振帆 《天风》2008,(18):6-7
从小就向往书的海洋,而如今,当市面上的各类书籍真的成了"海洋"时,却不无悲哀地发现,书本的海洋已悄悄地被污染.从此戒掉了为书"一掷千金"的祖传嗜好,即使遇到一些看似很有吸引力的书,也只用看广告的目光与其保持距离.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当我在图书馆里借到一本名为<智者>的书时,会如此高兴!这本书是一位主持人的访谈录, "智者"们都是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人物.当我拿着书走出图书馆时,心里洋溢着近乎"偷鸡也能不蚀米"的快感!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带领     
杨云飞 《天风》2008,(5):43-43
<哥林多前书>13童关于爱的阐述,使我爱上耶稣,喜欢上圣经,我定意要去拒绝,却身不由己被引领,每天都想就读一会儿,给蚂妈讲讲,然后马上去看电视,却发觉竟是爱不释手,看着,想着,就到了睡觉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李斯《督责书》与先秦法家思想有重要差异,长期以来却未受到应有重视。李斯《督责书》的"督责论"阉割了法家形名论,"深督轻罪"观念与法家的"刑罚观"有别,"拒谏"主张是对法家相关观点的歪曲,"纵欲"主张与法家要求君主"节欲"相反。李斯《督责书》忽略、甚至歪曲了法家思想的合理成份,表面上是张申、韩之说,实则尽歪曲之能事,对后世人们正确理解先秦法家思想产生了无法挽回的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活动,许多人都会,但其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最常见的有盲读、死读和硬读.所谓盲读,就是对所读的书不加选择.盲目地读.世上的出版物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选择那些我们最需要的,对我们最有帮助的书去读.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我以为,一个人不想读什么书,比一个人读过什么书或想读什么书,常常更能体现其读书素养.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经常是鱼目混珠、  相似文献   

6.
读画     
中国画自古文脉相承,古有"读画"之称。画只有读,才得画中之寓意哲理,感受诗画的韵味。名画要如诗句一样去解读,去鉴赏。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于一炉的精深艺术,更要一一解读,认真欣赏才知其中味。  相似文献   

7.
正劝善书,是宣传伦理道德、以劝人为善去恶为宗旨的通俗教化书籍。劝善书产生于宋代(以道教《太上感应篇》的出现为标志),兴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各种劝善书的流通量"几与四书五经相埒",可见其传播之广。劝善书将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处理,使民众百姓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诸多类型的劝善书中,道教劝善书出现的时间最早,影响较大,数量也较多。尤其是明清时  相似文献   

8.
优雅地老去     
罗艺 《思维与智慧》2009,(10):17-17
大约是20年前,初读林语堂,对他书中的一句话,格外感到有意味,他说:优雅地老去,也不失为一种美感……那时候,还很年轻稚嫩,却不知这句话,怎么就会有那样一种力量,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9.
正一家人也说两家话在我工作的那个驻外办事处,约翰内斯是唯一的荷方雇员,他待人亲切和善,处事礼貌周到,是大家公认的"暖男"一枚。可是一次家庭聚餐,却颠覆了我之前对他的印象。那是我们第一次去约翰内斯家做客,不料抵达时却不见了女主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约翰内斯的太太伊莱娜去机场接两个朋友。半小时后,女主人终于闪亮登场,伊莱娜的"惊艳"之处  相似文献   

10.
智慧人生     
王英 《天风》2006,(8):18-19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10) 经文:诗90:10 看过许多有关谈论人生的书,感悟着人生的这一台戏,而最喜欢最得益处的还是圣经中的智慧书,就像诗篇九十篇中的这短短的一节经文,却把人的一生描绘得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1.
刘美纯 《天风》2016,(4):21
正苦难,人人避之不及,却又无处不在。上帝的儿子来到世界,却正是为了经受苦难。先知预言:"耶和华的旨意要压伤他,使他受苦。"(参赛53:10和合本修订版)天主教《思高圣经》译为"上主的旨意是要苦难折磨他。"《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  相似文献   

12.
《管子》书非管仲所著已成学界公论,但其具体著者和成书年代当前却无一致认识,同时《管子》书的学派归属问题也存在着很大争议。笔者认为,《管子》为齐国稷下部分学者集体创作而成,其成书于战国晚期。《管子》的学派归属既非"齐法家",亦不是"道家黄老",而是先秦杂家。《管子》对于中国哲学、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所体现出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当代文化现代化的建设具有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倒过来看     
恩惠 《天风》2008,(6):11-11
我的少年时代也是在一大堆小人书中走过来的,那时候可供娱乐的东西实在不多,就整天东买西借地看连环画,且总是被书中的英雄人物感动得五体投地,对书中的"坏蛋"则是满腔怒火,恨不得他早日被枪毙.为了尽快知道与敌人斗争的结果,早释悬念,我常常干脆把书翻到最后几页,先看个完美大结局,然后再倒过来看每一个故事情节.虽然没有了悬念和刺激,但是却产生另一种心情:轻松和愉快!  相似文献   

14.
去旧书店淘书,看到一本顾城的《英儿》,拿到手里却发现一张已预订的纸条。店主见我满脸遗憾,随手递过一本书说:“这个也不错,是顾城的父亲写的,年轻时的恋爱故事。”接过一看,《年轻时我热恋》,果真是顾工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中原书风"是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依托,以雄强拙厚的书风为共同旨趣的地域书风。文章主要从"中原书风"概念的提出和形成缘由、"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的优缺点以及"中原书风"在当代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中原书风"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沈承恩 《天风》2008,(11):10-12
保罗在<罗马书>里讲了一个"因信称义"的道理,却使一些人认为保罗是反对讲人的道德行为的.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保罗在讲"因信称义"的道理的时候,他所反对的是那些顽固的犹太人主张的"因行律法称义",而他们的所谓"行律法"主要是"行割礼","行割礼"是一种礼仪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正林散之从小痴情于诗、书、画,取号"三痴生",终生未曾辍止。赵朴初、启功称其诗、书、画为"当代三绝"。林散之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沉思,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传为笑谈。  相似文献   

18.
刘向领校群籍,遵循了以人名书的命名方式。以人名书,仅指其书为一家之学,非指其书为某人所作。以《管子》论,则仅指《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并无《管子》为管仲所作之意。后世学者不明白以人名书的学术意蕴,惑于既以人名书则书必为其人撰的错误认识,纷纷展开《管子》中是否存在管仲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管仲思想、有哪些思想与管仲本人相对应的古籍真伪之辨。虽然真伪之辨稍有"辩乎其所不必辩者"的徒劳倾向,但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看,却代表了《管子》研究的深入。为了坐实《管子》的作者,当代学者提出管子学派说。此说虽有合理性成分,但比起《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的说法来,仍有逊色。《管子》以管仲为名,衍生出诸多可探讨的学术问题,这些均是《管子》托名管仲的历史意蕴在《管子》研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河清《艺术的阴谋》一书,通过列举大量的史实资料揭露了美国式当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历程以及其最后如何改写了整个艺术史。激烈的言辞当中,河清力图去维护巴黎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和现代主义的艺术审美观。作为艺术史和批评家,河清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其历史意识却十分狭隘,仅仅看到了美国式的阴谋和当代艺术所表现出的消极一面。从艺术的阴谋是还是河清的阴谋?当代艺术,美国造?当代艺术—政治、经济的产物?"堵"西方艺术之潮流?这四个方面反问河清,"艺术的阴谋"是否为客观真实的阴谋?  相似文献   

20.
杨绛先生的小说《洗澡》描写了在建国之初至"三反"运动这个时间跨度内众多知识分子的个人境遇与思想变化。在书中,作者塑造了众多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卑劣猥琐却无暇自怜的余楠、忠于自我却无力挣扎的许彦成,以及刚直不阿却封建昏庸的朱千里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研究将对我们分析本书所要表达的主旨内涵起到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