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章和词典常将"烂醉如泥"一词解释成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团泥的样子——"烂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烂泥、稀泥"。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虽然"普及",但却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泥"并非"土和水合成的东西",而是一种水虫。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宋、明、清三代还真有人为此做了专门的考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一书中,对"醉如泥"中的"泥"有如下考辨:"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  相似文献   

2.
醉春     
正故乡的春天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一场春雨过后,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土地松软了,生命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繁衍着、蓬勃着。前几天还光秃秃的山岗、田野,奇迹般地罩上了新绿,袅袅韵味从每个情节中舞动出来,往上升腾,醉了白云,醉了蓝天,也醉了一颗颗痴望的心。世上万物都是很守时的。记得最先拱出地面的是荠菜,又称地米菜。荠菜性喜温和,耐寒力强,在寒风冷雨中总是  相似文献   

3.
正《六度集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叫察微的国王喜欢微服私访,一次,他问补鞋的老头:"天下的人谁最快乐?"老头说:"当然是国王了。""为什么呢?""因为有百官朝拜,万民供奉,宫女伺候,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国王说:"未必像你说的那样吧。"然后便请老头喝酒,老头醉得不省人事,国王便让人将老头抬进宫中,让他穿上国王的衣服,让大臣们向老头奏事。老头酒醒后,百官便要他处理政事。老头手足无措,张口结舌,于是,史官记下他的过失,  相似文献   

4.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一个真理。每一个养过蚕的人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很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直到被人一股脑丢进开水锅里煮死,然后那些美丽的丝,成了没有生命的嫁衣。这是蚕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活成一朵花     
正"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在冷得半死的冬夜,张岱独往西湖看冰雪万千,这是一种何等雅兴?谁想,湖心亭中已有两人对坐煮酒,"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自然大喜过望。论坛里曾有人发帖问:你觉得古人做过最浪漫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中排第一的是:湖心亭看雪。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正人生而追求幸福,应该是普遍的真理吧。但人们往往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那幸福一开始也被错误地定义为"我的快乐以及我的幸福"。但不幸的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独享的快乐与幸福。快乐与幸福,绝不是仅仅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没有朋友分享的快乐,没有家人共  相似文献   

7.
上网,如今已成为人们最时髦的话题之一。凡是网民都能体验到网上游戏,交友谈心,调用各种软件得到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服务带来的乐趣,这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越来越大的网民群体中,已出现一部分人沉湎于网上生活而无法自拔,这就是所谓的“上网成瘾症”,俗称“网痴”。 美国匹慈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扬格在对396名网痴患者的调查分析报告中提出鉴别网痴的几项标准,即: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网上“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有些人宁可荒废学业或事业甚至抛弃家庭,也要与电脑为伴。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夏皮拉在一份对网痴患者的随机抽样调查中也发现,有31%的网痴每周上网时间超过70小时,其中7%的人竟在  相似文献   

8.
白纸的高度     
我喜欢白纸。因为每当我面对白纸时,总是充满着倾吐的欲望,充满着写作的冲动和激情。那一张张白纸上好像蕴藏着我用之不竭的情思和灵感,生长着我采撷不尽的奇花和异草……总让我双目喷彩亦痴而醉之。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往往倾向于对《墨经》中说明"利"这个重要概念的文本"利,所得而喜也"作快乐主义式的解读,认为墨家在此是把"喜"或"快乐"等同于"利",或者作为"利"以及道德正当性的标准。但实际上,墨家在此处只是对"利"进行了语义和元伦理学层面的说明,并非在表达快乐主义的规范性立场,甚至不是在表达任何一种道德上的规范性立场。快乐主义式的解读对《墨经》甚至整个《墨子》文本包含的对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层面加以区分的意图认识不足,与《墨子》其他地方明确表达的规范性立场不一致,其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将西方规范伦理学的框架套用于早期中国哲学的这一常见但却值得商榷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醉书心态     
一日与诸贤豪饮,杯盘狼藉之后,东倒西歪,不成形态,俨然一幅艺术品。于是,宣纸摊开,泼墨为快。任笔墨飞舞,不时溅到身上和天花板。醉纸扔一地。翌日打扫,不经意间,发现醉纸上“动”了起来。笔墨真会舞动吗?即请昨日诸贤鉴观,皆叹为奇妙。由是定曰:醉书。 醉,是人间一种非常的现象,非常的境界。人,一旦获醉,便超然现实,变成不同寻常。醉与书法结合,变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笔墨世界。醉,实际上是一种升华,飞跃,特殊的心理超越。醉书作为一种涨扬  相似文献   

11.
醉狂与智慧     
醉狂,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在理性信受推崇的人类社会,人们回避它,但有时又需要它。因为它能使人的心情得到无忌的释放,使人的自我得到特别的加强,使人的身心感到漂然而自在。因此,许多人希望有体验醉狂的机会,却不敢把它当作生活的常态,因为那样会被人看成是疯狂或狂妄。醉狂,是一匹烈性的野马,当它还只是在人类情感的原始荒野上奔驰的时候;醉狂,又是一坐良骑,当它进入人类理性的圣地,被智者勇者训之导之之后。因此,我们要想获得人生的辉煌,我们就应该学会并拥有那么一份醉任──一份充满智慧的醉狂。充满智慧的…  相似文献   

12.
低头与举目     
正从新校区坐地铁进城,刚一入座,就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加入"低头族"的行列。过了一会儿,抬头看见对面坐着母子三人,姐姐坐在妈妈的左边,大约七八岁的样子,正聚精会神地捧着一本书看,我隔着距离,依稀看出书上的字密密麻麻的,她却看得专注,嘴角不时地上扬一下,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妈妈的右边,是3岁左右的弟弟,用笔在小本子上画着什么,不时地抬头,和妈妈小声交流,妈妈也有一书在手。瞧这一家子,  相似文献   

13.
刘崧 《美与时代》2015,(2):44-46
贵州的饮酒文化丰裕而浓厚,自然而幽深。从哲学上考察其审美韵味,会发现贵州饮酒文化包含着程序美、气氛美、人情美、超脱美等不同侧面,"醉美"可以囊括其总精神。"醉美"是一种醉中有美、美中有醉的忘我之境,它融摄了审美与道德。贵州饮酒文化是全国酒文化的突出代表,深入了解酒文化丰富的意蕴,对发展酒文化产业,对创意事业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痴中滋味     
正痴,人常视为迂,视为傻,视为癫。实则不然。"痴"中,有执著的追求,有忘我的至情。如果某人沉溺于某事不能自拔而达到痴的地步,对名利地位、荣辱得失全然不顾,他的人格常常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谓"无求品自高"。战国时,齐国隐士黔娄和他的妻子,都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痴人"。黔娄很穷,但不求仕进。鲁国君聘他为相,不就;齐国君聘他为卿,还不就。黔娄死时,竟衾不蔽体。曾子来  相似文献   

15.
小腰围     
正活到一把年纪,我也明白了:对于天下那些至美的好东西,如果没有大智慧,最好不要插嘴了。小蛮腰这种好物,我是鼓了好几次劲儿,一鼓,再鼓,三鼓,才战战兢兢腆着脸来置个喙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里,莺莺小姐唱:"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那一掐掐的小腰围,瘦,艳;由不得惹人遐思惹人怜。若换成人高马大、虎背熊腰的胖莺莺,悲啼啼腾挪而来,就不像  相似文献   

16.
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核心主张是追求过一种"肉体上无痛苦和精神上无纷扰"的快乐生活。用我们当今的和谐话语来说,伊壁鸠鲁追求的就是人自身的和谐。而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归宿,因为不管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人自身的和谐。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概括为自我和谐的快乐论。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语言的词源上看,音乐中的"乐(yuè)"通快乐的"乐(lè)",它们都源自于"鼓",而鼓声能够令人兴奋、情绪激昂,因此,中国文化中的音乐的原初含义有"令人振奋、快乐"的声音和人在振奋、快乐时表达这种心情的声音两层意思。后来这两层含义延伸为"动情"即激发人的情感或心理感染和"传情"或"达情"即表达人的情感。基于此,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或评判一个音乐作品的好坏,要看它是否具有"言志"、"激励人或令人振奋"、"表达情感"和"培养或锻造人的积极情感或心理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高龄化社会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5年,日本老痴患者将从现在的525万增加到730万。未来,日本平均每5个65岁以上老人中就有1人患老痴,将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日本在照护老痴患者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从过去的各地养老院负责集中看护,发展为目前好评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正酒联不仅闪耀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光辉,更洋溢着浓烈馥郁的酒香。请看:"开坛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铁汉三杯脚软,金刚一盏摇头。""酌来竹叶凝杯绿,饮罢桃花上脸红。""沽酒客来风亦醉,欢宴人去路还香。"这些酒联妙笔生花,实在要比一句"味道好极了"不知高雅  相似文献   

20.
信仰的落点     
悟凡 《法音》2019,(4):68-70
正禅法是心法,自古以来就这样讲。为什么说禅是心法呢?一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祖师也说,"千尺丝纶方垂下,一波才动万波随。"说得似乎很高妙,实际上不离贪瞋痴三字,于我辈而言,"无"是多么不易,"无挂碍",方称"平常心",方是"无杂相"。自性本来平等,因之而有"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平等的,也是圆满的。然而众生生来不一样,因为不一样而有差别,因为差别而有种种对待,善恶有无、多少是非、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