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冲 《宗教学研究》2013,(3):104-109
在介绍佛教斋供仪式文本《佛门请经科》及其学术史的基础上,比较了《佛门请经科》与《西游记》的内容,指出《佛门请经科》早于《西游记》,影响了《西游记》的成书,是《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之一;《佛门请经科》及唐僧取经故事出现在佛教斋供仪式上的原因,是出于斋供仪式文本神圣性和权威性的维护与解释的需要。将《西游记》研究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展开,可以开辟《西游记》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历史上一些与《西游记》有关的已成定论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西游记》所列的佛经篇目皆有所本,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是无稽之谈。关于《心经》这一经名,素来有多种称谓法,《多心经》等称谓也是历史上早已有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郭健 《中国道教》2001,(5):38-40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  相似文献   

4.
清代先后出现过六家以金丹之道评点小说《西游记》的评点本,论者往往以一句金丹之道概括后,就弃之不论。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以获得对少有论述的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六家评点本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西游记》各评点将道教内丹修炼的要旨一一指出,批驳内丹学之外的一切旁门左道,借助五行和《易经》的义理和卦象阐释金丹之道,将《悟真篇》等内丹修炼的诗歌广泛运用于评点之中。这构成了《西游记》道教评点本金丹之道评点的主要内容。《西游记》小说回目和文本中大量的宗教术语和诗词,是使评点者以宗教眼光看待和评点《西游记》的最表层化的因素;中国文人以文证道的思维模式,是其更为深入的内在原因;评点者身份的改变及其思维的进一步道教化、非文学化,是《西游记》评本道教化的内在动力;《西游记》内丹学的阐释也是清代道教总体衰微,而内丹学却特盛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教参与《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可能性《西游记》成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使得其中加入道教的内容具有了可能性。1.《西游记》成书的历程唐太宗贞观三年,三藏西行;十九年东归。三藏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记叙他在西域的见闻。他的弟子慧立、彦胔(cóng)作《大唐慈恩寺三藏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就是唐太宗时西行万里取经的玄奘大师,他九死一生的取经历程,为小说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相似文献   

7.
丁和 《佛教文化》2011,(5):108-109
吴承恩的巨著《西游记》,是由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神化而来的,但玄奘与高昌国王鞠文泰结拜为兄弟的这段真事,吴承恩却只字没提。玄奘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也没提及,实在是让人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8.
正电视剧《西游记》已翻拍多部,但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部能如86版《西游记》那般深入人心,让人回味无穷,堪称经典。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部电视剧成为经典,受到大家的好评呢?卓别林曾说过: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女士,拍摄此电视剧所处的年代,可以说设备还相当落后,各方面技术短缺,但现实的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的关联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位于两广交界之地的南渡镇仪式剧《枉府西游》重构了学界对《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关系的研究思路。与以往学界认为《西游记》故事发源于原始傩仪等宗教仪式以及唐宋时期巫支祁水神崇拜等观点不同,南渡镇《枉府西游》仪式剧的形成表明:西游故事与明代成型的目连救母佛教度亡仪式剧具有更密切的渊源。从宗教仪式到仪式剧再到小说戏剧,目连救母故事演变为西游故事,故事载体和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是"唐僧"而不是"孙悟空"构成这一故事演变的主轴。  相似文献   

10.
<正>《西游记》里多处写到的张、葛、许、邱四大天师,在通明殿值班,负责转达奏章、引领陛见、宣布谕旨等事宜。那么,这四大天师有何来历?明代小说《西游记》里多处写到四大天师。如第六回载:"至通明殿前,早有四大天师、赤脚大仙等众,俱在此迎着菩萨,即道玉帝烦恼,调遣天兵,擒怪未回等因。菩萨道:‘我要见见玉帝,烦为转  相似文献   

11.
刘一明是清朝乾嘉时期的著名高道,留存著述逾百万字,部分著述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刘一明评点刊刻的《西游原旨》是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流行于世的重要版本,也是《西游记》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评点文字对全面准确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刘一明创作的《会心集》中有大量以表达"道理"和"道情"为特色的诗词曲,《栖云笔记》中有大量以"方外人"身份创作的"记""传""序""诗""联",这些作品均以文学体裁为载体,不但思想内容独具特色,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就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而言,道士刘一明理应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男女老幼都很喜欢,从电视剧到现在的动画片,81难的故事让人百看不厌,这当然是吴承恩的故事写得精彩,非常吸引人。在前几天看《西游记》(续集)时,猪八戒又一次提出分行李要散伙,这使我猛然悟出一个道理:唐僧师徒四人其实是一个人,那就是历史上那个真正存在的僧人──唐玄奘,那个不怕艰险、万里取经,最后终于满载而归的大唐僧人。 说唐僧师徒是四位一体的一个人,含义其实也很简单。唐僧代表一个有坚定信念而且不畏千难万险的人。孙悟空则象征着唐僧战胜困难的能力、灵活应变和善于明辨是非的超人的能力。但孙悟空又…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特別是唐僧师徒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像。但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三人(不包括沙僧)都是非常矛盾的,他们在人格上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他们是从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分离出去的、独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4.
菩萨是慈悲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中国百姓眼里,菩萨基本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一切善良行为的首选形象大使。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菩萨的形象也有遭到调侃的时候,比如在《西游记》里,菩萨们的形象或多或少的就受到过一点污损。但究其实质,过咎又都并非在菩萨,往往是“菩萨家的畜生”惹的祸! 《西游记》的故事主干,是唐僧等师徒五众西天取经,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绝大部分是所遇数量惊人的妖精魔怪。这些妖魔的成份比较复杂,但大概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道系统的妖,如山精树怪,野狼狐精,这都还  相似文献   

15.
论《西游记》的崇佛倾向克珠群佩,王意如《西游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主题思想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是谈佛说道的,或者说是反映“三教合一”思想的。这种说法起源最早,批判和否定得也最彻底。第二种认为它是一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列举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影视音乐。并且通过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歌词,对《西游记序曲》《敢问路在何方》《天竺少女》这三首歌曲进行剖析,以达到对于影视音乐中片头曲、片尾曲和插曲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未为历代汉文大藏经收录的佛教斋供仪式文献中,发现了一大批明洪武年间已经出现的与《西游记》有密切关系的新资料,包括唐王入冥与回阳还受生钱、唐僧取经的时间和原因、取经诸人与取经历程、雷音寺取经与《大藏总经目录》等内容。将这些资料与诸本《西游记》内容作比较,可知《西游记》的成书明显受佛教斋供仪式文献的影响。世德堂本对佛教斋供仪式内容的增加,又影响了此后成书的诸本《西游记》。  相似文献   

18.
戏里戏外     
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杭州某商人之女酷爱《红楼梦》,整日为宝黛爱情悲戚不已,久而成疾,竟至卧床不起,父母愤而将《红楼梦》投入火中,未曾想此女在痛呼奈何烧煞我宝玉后竟气绝身亡。无独有偶,民国一男子痴迷《西游记》。一日,楼下馄饨摊开锅,腾腾热气飘至二楼,正沉迷于《西游记》的西游男子以为是孙悟空所驾筋斗云已至,高呼一声我去也,破窗而出,飞向那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客观上残留着一些道教金丹派的修炼话头,因而导致了延续多年的"金丹大道说"。本文认为,金丹道并非《西游记》取经故事本身所有,而是在嘉靖年间朝廷佞道的大背景下,因为民间秘密宗教罗教教义的改变,而使其讲唱宝卷在引用取经故事时注入了金丹道的宗教内容。吴承恩深受儒学熏陶,写定《西游记》时并没有沿袭民间宗教以金丹道诠释取经故事的思路,而是以儒学的文化精神,尖刻地嘲笑了佞道的现实社会和道教法术的荒唐。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众多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孙悟空。它从花果山出世,经大闹天宫而被佛祖降伏,后来由观世音点化,转而扶助唐僧西天取经,活跃、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可以说是《西游记》的主角与灵魂。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孕育,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孙悟空既有印度血统,也有中国血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综合形象。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奴曼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腾云驾雾,非常接近《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这位混血儿,看来还是以印度血统的成分居多。但是,人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哈奴曼怎么会万里迢迢地跑到中国来了呢?这件事与佛教的传入中国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